漢字是一種神奇的語言,由於其起源於象形,所以便於識別,其記事之功能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比擬的,即使是最古老的甲骨文,現代人也可以進行識別研究。
據相關資料,漢字總數近10萬字,但常用的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1956年進行的漢字簡化,雖然現在依然有爭論,但其掃盲作用卻是普遍認同的,大大地提高了國人對漢字的識別。尤其剛解放後,文盲普遍,漢字簡化後,極大地提高了國人的文化水平,對於迅速恢復生產力是有重要意義的。
目前國內唯一的文字博物館在河南安陽,屬於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生動地展示了漢字的演變發展。文字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階段。
目前可見實物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古人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甲骨上的文字,主要內容是記事或占卜,大多是象形字或會意字。甲骨文從1899年被發現至今,單字五千多個,其中考古解釋成功的大約一千五百多個字。
大篆的含義較廣,目前一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均稱大篆,二指金文和小篆之間的過渡文字,三指秦國李斯創小篆之前的秦及其他六國的文字總稱,四專指秦國李斯創小篆之前的秦國文字。目前大篆代表為石鼓文,大篆的主要特徵或歷史意義在於開始了線條和筆畫,是漢字「方塊化」的開始,之前文字均以圖形化為主,而從大篆開始則以線條為主。
隸書的出現較為特殊,其基本和小篆產生時間相同,按現在比喻,小篆為官方文字,隸書為民間文字,隸書是將小篆的圓角變為方角,更容易書寫,也稱「佐書」。隸書的出現,真正確定了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直到現在。由於小篆為秦代的國書,但秦始皇統一後僅15年就滅亡了,所以隸書堂而皇之成為正式文字。目前能看到的漢代隸書,一是石刻,二是在竹板或木板上書寫。石刻代表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孔宙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狹頌》、《張景碑》、《張遷碑》等等,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隸書字體。書寫在竹板或木板上的稱為漢簡,漢簡隸書隨意自如、古樸秀麗,用筆無常,實為漢字史上的奇葩,藝術性極高。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由隸書轉變而來,中間經魏碑。隋代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現藏於河北正定隆興寺的《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字體方整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滯寬博,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呆滯,在書體結構和用筆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楷書盛行於魏晉(魏碑為主)至唐宋(以楷為主),發展頂峰為唐,代表人物為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楷意多則為行楷,草意多則為行草。行書解決了楷書書寫速度慢的問題,也解決了草書難以辨認的問題。是現代人最多使用的字體。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
草書,因其辨認較難,實用性不強,目前更多為藝術創作使用,也多被許多不認識草書的人們誤認為「丑書」。
學習書法,應當對漢字的發展有基本認知。另外,應分清簡化字、繁體字,還有異體字。
繁體字為漢字傳統漢字,簡化之前均為繁體字,目前在中國港澳台地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使用,大陸一般用於碑刻、牌匾、書法篆刻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2UY_nIBd4Bm1__YW4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