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哪三個姓氏不能相容,這話有道理嗎?

2020-07-12     也可自話

原標題: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哪三個姓氏不能相容,這話有道理嗎?

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主要是說一個家庭中的婆媳關係,如果放大了說,也牽扯到一個家族的宗族制度。我一個單身狗,跟這兒談什麼婆媳關係,也是瞎操心。畢竟沒有生活,只能簡單說一下,對與不對的大家還多包涵。

一家不容三姓人

中國傳統的家庭制度,是以夫家為主的,女性嫁給丈夫之後,就屬於丈夫家的人了,要冠夫姓,比如姓王的女人,嫁給姓李的男人,女人就叫做李王氏。

但話是這麼說,問題在於,新媳婦兒過門,組建一個新的家庭,面對丈夫原來的家庭——公公一個姓,子隨父姓,丈夫和公公同姓,婆婆一個姓,他們是一家三口,再看自己,怎麼說都是一個外姓人。

這就需要長時間的共同生活,彼此理解,慢慢融合,新媳婦兒往往表現得謹小慎微,詩人朱慶餘寫:「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昨晚剛剛洞房,今天天一亮就要去拜見舅姑(公婆),新娘子還十分忐忑不安。《近試上張水部/閨意》

詩人王建說:「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新娘過門第一件事是什麼?做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一個好妻子的標準(在古人的觀念中),又說:「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光是手腳勤快遠遠不夠,會做飯,還要做得好,生怕不能滿足姑(婆婆)的口味,所以先叫小姑(丈夫的妹妹)嘗一下。

王建這組五言詩叫做《新嫁娘詞》,共有三首,主要描寫新娘嫁到夫家之後,前三天的生活片段,一共也就60個字,把新娘子對婆婆的討好、唯恐得罪婆婆的謹小慎微,進退兩難,寫得惟妙惟肖。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家庭的婚姻風俗,更可以看出婆媳關係,從古至今就是家庭關係最難處的一環。

所謂「一家不容三姓人」,就是說婆媳關係的問題,我雖然沒有遇到這個問題,但人與人的相處,無非就是包容與理解,我們跟鄰居能處理好關係,跟同事能處理好關係,婆媳為什麼不能處理好關係呢?因為同在屋檐下,每天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的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所以更難相處,這就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尊重,也需要丈夫從中調解,讓家庭關係更加和睦。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正是因為在生活中,見到勢如水火的婆媳關係太多了,所以才總結出這樣一句俗語,這是一種反諷,如果一個家庭天天因為婆媳關係雞飛狗跳,那這三姓人還湊合到一起幹嘛呢?

反過來說,也是一種告誡,用最大的善意去包容身邊最親近的人,婆媳和睦、夫妻和諧、父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融,才是最健康的家庭,如果每個家庭都能處理好這一點,那也就不存在「一家不容三姓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2-zQnMBd4Bm1__Yif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