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夜光漂,魚吃口就會變色,和普通夜光漂相比,是不是更靈敏

2019-07-13     認真的釣魚

今天看有釣友留言,說能不能寫一篇關於變色夜光漂和普通夜光漂的文章,我查了一下資料,也電話諮詢了湖南臨湘制漂的朋友,確認了一下,發現確實有必要,寫一篇關於夜光漂,科普類的文章,因為現在廠家的營銷,真是無所不用其及,當然,這裡並沒有貶低或者抬高哪種技術的意思。

要說夜光漂,最早可以到上個世紀,歐美發明了無放射性的螢光塗料,最早論文記錄,早期英國學者,就發現了用特定波段的紫光,照射特定分子結構的塗料,會在夜間散發螢光,後來按照這一理論,應該是2005年左右,日本人首先申請了,應用在塑料、玻璃、鋁型材上可以使用的螢光塗料,隨後,美國人也申請了在矽膠類材質上,經過紫外線照射,就會在夜間,受微光影響,就會發出螢光的塗料,隨後的2~3年,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相繼將夜光發射螢光塗料在各個領域的專利申請下來,有聰明的商家,將其應用在釣魚上,早期的立漂,會在漂尾噴漆,使用這種材料,這也就是早期的夜光漂。

但是這種塗料有個缺陷,就是必須要微光反應,才會發出螢光,而且光暈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所以在浮漂領域中,也就七星漂,因為體積小,彼此間距有距離,所以沿用至今,但是立身漂,除了漂肚材質的淘汰、篩選,漂尾的材質,也是隨著化學工藝進步,在不斷更新,從早期的發泡塑料,硬尼龍纖維,再到玻璃鋼纖維、碳纖維,材料工藝的進步,漂尾的選擇,就多了起來,為了服務夜間釣魚,既然漂尾的材料有更新,那麼夜光漂也改工藝模式,由塗層發光,改為了電子發光。

人類的科技,總是向前,那麼夜光漂,在經歷了電子時代之後,就有廠家希望研發處能專門應用在夜間,魚只要咬鉤就有提示的浮漂,那麼研究思路上,無非都是通過魚咬鉤之後,觸發一個什麼樣的機制,反饋一個信號,信號接收後,主要的表現是變色,這就是變色漂最早的設計思路,但是其細節核心機制,卻是走了兩個方向,一個,充滿了高科技思路,一個,則充滿了急功近利的思路。

第一個,高科技思路

我們知道,魚在咬鉤的時候,怎麼樣百分百確定,魚一定是中鉤了呢?黑漂,只有黑漂,而且是穩定的黑漂,才可能確定,這裡用的是可能,不是百分百;然後有廠家以此為思路,在夜光漂中,添加了重力感應晶片,同時設定了一個機制,如釣目是3目,那麼浮漂下沉只要大於4目,就會報警提醒中魚了,為什麼不是下沉3目呢?因為小魚鬧窩,一般只會拉到平水;

現在的晶片微縮工藝很先進,據說最新一代的電子漂,可以做到餘量調控,藍牙信息和燈光信息反饋,就是釣目下沉多少目才報警,可以由程序上自行設定,藍牙晶片的存在,可以讓報警信號,不僅僅是燈光變色,更可以通過藍牙傳導訊號,接收端可以震動、聲音提醒,是不是很高科技,據說湖南已經有浮漂廠發明出來這種浮漂,野釣守大魚時,效果很好,但是釣小體型魚的時候,等報警再提竿,很容易跑魚。

第二個,簡易的思路

這個思路其實和高科技思路方向一致,但是操作起來就很簡單了,魚在中鉤之後,會拖動浮漂下沉,比如我們釣目是4目,那麼在第一目的位置,放一個電子感應晶片,也可以理解成是短路晶片,一旦浮漂被拉到這個位置,原先提供漂尾燈光的電路短路,短路後,另一套供電系統啟動,這套供電系統,顯示的一般是紅色,思路一致,但花費的成本就很便宜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技術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技術,而是在2010年左右,就有廠家製作出來,並推廣到市面上,經過實戰,發現瑕疵很多,第一,就是不抗風,一旦水面有風浪,把漂目打濕,那一直都是紅色,一直提示有魚;第二,彼時的工藝、電池的電量不行,從通電開始,也就能工作3~4個小時,頻繁更換電池很麻煩;第三,浮漂整體吃鉛較大,當時可能是工藝原因,漂尾採用的是尼龍纖維漂尾,也就是軟尾票,吃鉛大、漂還肉,漂目還不敢做太長,這就用起來很尷尬了。

說完變色夜光漂的兩種發展方向,那麼,這兩種夜光漂,和普通夜光漂相比,又有哪些優劣勢呢?

1、價格差異比較明顯;以重力感應晶片為主的高科技夜光漂,目前生存的廠家少,浮漂的價格很高,便宜的一二百,目前帶軟體、藍牙、電子手錶套裝的,大概是800多元左右,如果再帶探魚器、水深測定等功能的,應該是1500左右一套,去年的時候收到過一套樣品,測試了一下,確實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湖庫等大水面野釣,確實功能繁多,省卻了找魚、探魚、測水深、調漂等功夫,手機和手錶端都能使用。

而普通的魚咬變色電子漂,價格從十幾元到100多的都有,總體來說,一分價錢一分貨,說不上多好,但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對於新手來說,自己玩玩還行,但是想在複雜的水情使用,多少還是有點夠嗆,就勝在便宜,多了個花頭罷了。

而不變色的電子漂,雖說不帶變色功能,但是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發展,漂型、材質、電量儲備等功能上,都有了明顯的改進,至少在光暈這個問題上,就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明顯的改善,價格對釣友們來說,也很友好。

2、精確度上有明顯的差異;目前這三種夜光漂,要說精度最高的,應該是高科技重力感應的電子漂,經過測試,可以精確到2目,也就是2~3厘米左右的幅度,就能判斷是不是中魚;精度最差的,應該是普通的變色電子漂,當然,如果釣魚的人,視力不行,那估計精度也是一般,但是整體來說,普通電子漂,和普通變色電子漂之間的差距,沒那麼大,就算這兩年被廠商又包裝了一下,重新推到了市面,但是淘汰的技術,不可能換個馬甲就能長久的活下去。

其實夜間垂釣,使用什麼樣的夜光漂,對抓口的影響,更主要的取決於浮漂漂尾的材質,也就是軟尾還是硬尾、調釣的思路問題,就是調高釣底,亦或者是要抓死口,調低釣高,同時也和魚情密度有關,魚多還是少,生口還是輕口,浮漂的種類,在其中能決定的因素,真的很少,而自動化的程度太高的浮漂,要麼太貴,要麼太容易受外力影響,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慢慢的,釣魚的樂趣也就少了很多,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想要漁獲多,多好的釣技,都比不上漁網一拋,和漁網比起來,李大毛老師和化紹新老師來了,一樣比不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0JRmwB8g2yegNDAp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