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啟」的意思是開,開啟、開闢、開墾。詳情請見相關字字條,無興趣內容可以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三個漢字,分別是:啟、嗿、咸。詳情如下:
1、啟。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啟,開也。從戶,從口。」會意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為開戶也。」他認為:啟字放在「口」部而不放在「戶」部的原因,是因為口戶就是「打開門戶」的意思。既然不是形聲字,就要分析一下字形,先看字形發展,如圖:
(啟字的字形演變)
啟在在甲骨文里就有戶+口的字形,並不是後來簡化字才有的字形。另外,甲骨文里還有<戶+又>的字形(GBK字型檔無此字,下同),從「戶」從「又」,會以手開戶之意,乃開啟的「啟」的本字。啟的本義是開。
另外,<戶+又>又加「日」部形成<戶+又+日>字,指雨後天放睛之意;又加「口」部,形成「啟」字,指啟稟、稟告義。《說文解字》又單有「啟」字,訓為「教」,其實是「開」的引申義,就是發人之蒙,開人之智的意思,在甲骨文里,啟、<戶+又>、<戶+又+日>、啟這四個字通用,「由於許慎不知有「<戶+又>」字」(《字源》陳英傑),所以在解釋棨、綮等字時,全部解說為「『啟』省聲」「啟」在西周金文中沿用甲骨文之繁體「啟」,戰國以後又作「啟」,這是後世通用的繁體,到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以「啟」代替「啟」。
啟的本義是開,後作「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啟不行矣。」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左傳正義》:「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也就是說,篳路(bìlù)指柴車;藍縷(lánlū)指破衣服。指(楚國的先民)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啟」在這裡的意思是「開,開啟、開墾、開闢。」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1986年《漢字簡化字方案》中,啟也是「啟」的簡化字。
啟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啟字的小篆寫法)
2、嗿。讀t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嗿,聲也。從口,貪聲。《詩》曰:『有嗿其饁。』」形聲字,本義是眾人飲食聲。《廣韻.感韻》:「嗿,眾聲。」比如《詩經.周頌.載芟》:「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毛傳》稱:「嗿,眾貌。」朱熹注稱:「嗿,眾飲食聲也。」饁,指送到田間的飯菜。《詩經》這句詩的意思是:眾人吃飯聲音響,溫順柔美好農婦。
(《詩經.載芟》詩意圖)
嗿的小篆寫法如圖:
(嗿字的小篆寫法)
3、咸。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x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咸,皆也,悉也。從口,從戌。戌,悉也。」會意字。既是會意字,就先看字形演變:
(鹹的字形演變)
咸字的甲骨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一個小小的「口」,另一部分是一個大大的「戌」,戌是斧鉞的象形,後西周、春秋、戰國字形只是甲骨文的變形,李學勤先生《字源》中陳英傑認為「義不明」,我們估且做【猜想】:鹹的本義是人們在強大的武力面前閉口不言。這個字義或與緘字有關聯。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咸均未用此義,而是用於人名。
但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的咸,解釋為「皆也,悉也。」即用作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都」,「全」。《爾雅.釋詁下》:「咸,皆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怨。」孔傳稱:「咸,皆也。」這句的大意是: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所有的事情就都興辦起來。再比如《漢書.晁錯傳》:「是故親疏皆危,內外咸怨。」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除許慎解說的本義之外,咸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普遍。《國語.魯語上》:「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不咸,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韋昭注說:「咸,遍也。」大意是:一個人對神恭敬,這恭敬不優厚。賞賜不普遍,百姓就不歸附,恭敬不優厚,神就不降福。「《莊子.知北游》里也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大意是:「周」、「遍」、「咸」這三個字,名謂雖然不同,實質卻是相同的,它們的涵義是一致的。
(莊子像)
(2)協;同。比如《詩經.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鄭玄箋稱:「咸,同也。」這句詩的意思是:集合商朝的一眾俘虜,一起完成大業功績輝煌。
(3)感知;感化。《易.臨》:「初九,咸臨,貞吉。」王弼注說:「咸,感也。」比如《荀子.大略》:「《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大意是:《易經》中的咸卦,顯示了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關係的根本。「咸」就是感知、感化、感應的意思,它的符號是把高的置於低的之下,把男的置於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剛勁在下面。
(《易》之咸卦)
(4)六十四卦之一,卦形如圖,艮下兌上。《易.咸》:「象曰:山上有澤,咸。」孔穎達疏稱:「澤性下流,能潤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以山感澤,所以為咸。」
(5)咸通「誠」,指和睦。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臨部》:「咸,假借為誠。」另又通「函」,指篋。其實用的都是所通字的字義。不再詳細舉例,具體見以後這些字的課程。
此外,咸還是姓,《廣韻.咸韻》有載。商有賢相巫咸(甲骨文中有記載),他的後人,以字為氏。
(巫咸、巫賢雙相塑像)
(二)jiǎn。讀此音時,有兩個用法:(1)通「減」。就是加減的減,損也。取減字本義。不再舉例。(2)讀此音時,也可作為姓氏。《集韻.陷韻》有載。《漢書.酷吏傳.咸宣》有:「咸宣,楊人也。」
(三)jiān。讀此音時,通「緘」。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稱:「咸,假借為緘。」《集韻.咸韻》:「咸,棺傍所以系紼者。齊人謂棺束為咸繩。通作緘」這其實是緘的本義的引申。緘的本義就是捆箱篋的繩索,比如我們參觀封泥實物時,也有緘繩,如圖:
(封泥緘口繩)
此外,緘又引申為封、閉,這跟上面我們猜想的鹹的本義也相通。
鹹的小篆寫法如圖:
(鹹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