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變則痛,善變則通
捭闔者,天地之道。
捭闔者,以變動陰陽,
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
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
吉凶大禍系焉。
——《鬼谷子》
陰陽變化,春夏秋冬,萬物都在變化,在奔流的歷史長河中,沒有什麼是不變的。
拘泥於條條框框,不知道變通的人,遲早要吃大虧。
一部《易經》,講求的也是知變與適變的學問。
《道德經》里也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動,彼此矛盾的雙方也經常發生轉換。
真正有才學的人,洞察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懂得乘勢、順勢。
而不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
這是變通的道理,更是人生的智慧。
02
反彈琵琶,逆道而行
欲聞其聲,反默;
欲張,反斂;
欲高,反下;
欲取,反與。
——《鬼谷子》
想要聽對方講話,我們先保持沉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我們要先收斂;
想要對方高傲起來,我們先謙卑;想要從對方獲取什麼,先給他點什麼。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聯吳抗曹,用的就是這一招。
他知道孫權年輕有為,必然高傲。
所以在孫權面前故意誇大曹操的兵力,說東吳不堪一擊,不如投降。
孫權不忿,果然上當,答應了諸葛亮孫劉聯手抗曹的方略。
《道德經》里也說過:「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這是老祖宗最樸素的辯證法。
反彈琵琶,逆道而行。
當所有人都在想往左走的時候,嘗試往右走,往往會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03
內方外圓,隨機應變。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
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鬼谷子》
想要說服別人,就不要直來直去,這樣只會傷人。
學會委婉的勸諫,既不傷害彼此,也能達成目標。
一個人要講原則,但是也要懂得靈活。
古人常說:忠言逆耳利於行。
但是為什麼忠言一定要逆耳呢?
魏徵向唐太宗屢屢諫言,太宗氣得對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
而鄒忌諷齊王納諫,只是講了一個故事,就讓皇上開開心心地廣開言路。
二者都盡到了忠君愛國的責任,但是一個讓皇帝欣然接納,一個為皇帝厭棄。
曾國藩說:勸人不可指其過,需先美其長。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
我們內心要讓別人變好,這是內方;但是未必要直來直去,傷人面子,這是外圓。
04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者,有諱忌也。
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鬼谷子》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這句話現在被翻譯成: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
一個人隨便說一句話,可能是無心之言,但是可能會害死一個人的性命。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輿論的壓力,足以在精神上壓垮任何人。
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鍵盤俠在瘋狂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在「造業」。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能少說就少說,能不說就不說。管住自己的嘴,就是積德。
05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
——《鬼谷子》
危險的事情是有徵兆的,聖人會洞察世事,獨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在災禍剛剛萌芽的時候沒去彌補,將來肯定會吃大虧。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嘆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
然後衣服、屋子都要換成更好的,甚至還要掠奪別人的財富,這樣的話,國家就離禍患不遠了。
果然,紂王的貪慾越來越大,最終以致天怒人怨,最後自焚於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紂王的無道昏庸,貪婪殘暴,是從一雙象牙筷子開始的。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一旦有了一個小小的開頭,就會不可遏止地滑向深淵。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好很難,學壞卻很容易。
一個人必須時刻檢省自己,改正陋習,才能規避禍患。
06
認清自己,揚長避短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
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
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
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
——《鬼谷子》
聰明人都懂得揚長避短,這樣才不至於陷入困境。
就像是甲蟲用自己的殼自衛,螫蟲用自己的毒螫攻擊。
我們常說決定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看最短的那塊。
所以要我們取長補短。
但是人生不是木桶。
人的成就大小,也不是短板決定的,而是長板決定的。
姜子牙從商是個失敗者,從政卻出將入相。
錢鍾書數學不及格,但是也不妨礙他是個偉大的作家。
偉人們都有短板,何必苛責自己、要求孩子一定要是個全才?
一個人要善於發掘自己的長處,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wQnpm4BMH2_cNUgy_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