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家長都該警惕:別把「low氣質」傳給你的孩子

2019-07-05     明智家庭教育

在如今這個時代,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能留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

英國有部非常了不起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又稱《7 Up》。該紀錄片一共8季,每7年一集,被英國channel 4評為「 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 」 之一,或許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特想驗證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隨機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每七年進行一次拍攝,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的56歲。

拍攝的初衷是為了驗證「你的出身階級,是否會決定你的未來」。

起初劇組的觀點是:會。




一路看下來,也似乎跟劇組一開始所持的觀點是一致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看到這裡,各位中低產階級的爸媽是否開始為孩子的前途擔憂?

的確,若是以金錢作為衡量幸福與成功的標準,「階級」確實是某種難以逾越的鴻溝。

但真的就是表面看起來那樣嗎?

▋我們對孩子「未來」的幸福期許,可能太狹隘了

當我耐著性子看到《56Up》時,我這顆徘徊在中產與低產階級的心突然又踏實了下來,孩子有出息,賺大錢當然好,但誰說幸福與成功就只有這一種呢。

生活在貧民窟的保羅,小時候常常一張憂鬱臉,長大後沒有一技之長,晚年時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看起來貌似很糟糕的人生啊。

但其實他在28歲時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帶著妻子小孩開著房車走遍整個澳洲,為彼此留下了一段幸福的記憶,晚年時夫妻恩愛,孩子孝順可人,滿臉幸福與平靜。

▋所以,劃重點來了,作為中、底層階級的家長們,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過一生?

我從片中看到了這些啟示:

1、健全的心理,是苦難最好的解藥

我們的孩子也會如片中一樣,在未來遭遇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等等困境,而孩子在遭遇困境時如何靠自己站起來,這將是我們身為父母在今後最為擔心的問題。

片中的兩個孩子從正反兩面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上文提到的蘇與兩個兒時好友一起參加了節目錄製,成人後,她們均遭受離婚、單親、貧困。

但不同的是蘇在畫面中總保持著樂觀的笑容,享受與孩子的相處,而她倆朋友常常是一臉嚴肅,滿腹惱騷。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而她那倆朋友繼續著叨叨中年大媽的人生。

蘇的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是家庭教育影響的結果,而這種教育是任何一個階層的父母都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言行身教引導孩子得到的,並不是精英階層獨具的心理品質。

而說到反面的例子,就不得不提出身教師家庭,中產階級的尼爾。

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

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父母的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最終他患上精神疾病,失業後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低保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中產就這樣沒落成底層。

啟示錄:除了錢,我們能留給孩子未來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對生活充滿熱愛,敢於嘗試的孩子總是能遭遇更多「好運」。

2、勤奮依舊是逆襲人生最重要的那張牌,而興趣與鼓勵則是勤奮的起點

出身農村的尼克的成才之路,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小尼克的學術之路源自於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書,書中豐富的色彩與有趣的故事喚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他開始痴迷的閱讀各種關於科技的書籍。

小學時,有一次老師與同學們正熱烈地討論著飛機知識,老師看到他便很熱情的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小尼克卻心生懷疑:「我真的很懂飛機嗎?」。

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你要有意識地克服害羞」,卻讓尼克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更用心地去鑽研科學知識,他說是他的這位老師促使他入了科學的大門。

最終,尼克憑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身份,成為美國著名大學教授,是窮孩子裡唯一逆襲成「社會精英」的人。

啟示錄:學習依然是跨域階級局限的必經之路,但若想把「勤奮」化為成就,還是離不開興趣的指引與成人的鼓勵。

3、高富帥們贏的不止是錢,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視野與格局

片中高富帥三兄弟7歲就開始閱讀《觀察者》《金融時報》,聽甲殼蟲樂隊,14歲時就可以邏輯清晰的討論起「應該設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資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罷工」這樣的社會議題。

而三人中的約翰九歲時,父親過世,家道中落,他靠著獎學金讀完大學,但這也並沒有影響他最後成為大律師的精英人生軌跡,這更加證明了教育比物質更為影響深遠。

那麼,孩子的這些思維與習慣都是從哪來?

我想高富帥三兄弟的家裡肯定有不少的書籍,在還沒手機的時代,爸媽回家就是品茶看書,家中一派「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文化氣息,在這種氛圍長大,孩子自然會認為:關心社會、看書品樂、禮貌上進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平常的事情。

而那些中底層家庭的父母,許多都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僅買不起書,沒空看書,每天嘴裡還算著錢埋怨著生活,心情不好了就順帶打罵一下孩子出氣,張口閉口「別人家孩子」

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Low沒關係,但把這Low氣質傳遞給孩子,那就真沒救了。




在這個信息時代,即使不是富人,你依舊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計較,引導孩子閱讀豐富的書籍,結交不同階層、家庭的朋友,來豐富孩子的視野與格局。

在下一個七年,你將會怎樣,你的孩子將會怎樣,就在你此刻的一思一行中。

期許孩子高分前,請先看看自己是否也是一名高分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tU6MmwB8g2yegNDKh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