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雖然是泰國的公益短片,但這是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短片的小女孩已經事業有成,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
在菜市場的小菊一直盯著對面賣豆芽的,媽媽發現後,問她為什麼看得那麼出神?小菊問「媽媽,為什麼對面豆芽賣得那麼好?」。
媽媽說「因為只有一個攤在賣豆芽啊」。
小菊說,「那我們也種豆芽來賣吧」。媽媽贊同地說,「好啊,我們試試」。
她們開始種豆芽,準備好了框、土和豆子,弄好後,滿心期待地等著豆子發芽。
而由於第一次種沒有經驗,豆芽被曬死了。
看著失敗的成品,媽媽沒有放棄,繼續鼓勵說,「沒關係,我們再試」。
小菊問,我們能成功嗎?媽媽說,我們試試。
這次避免了太陽直曬,可還是依舊沒成功,因為豆芽需要早晚澆水。
看著日漸減少的存款,媽媽哭了,但還是在小菊面前強顏歡笑。
媽媽沒有文化,不識字,能教給她的就是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最後,她們決定再嘗試一次,用從河邊撿來的礦泉水瓶,製作成簡易的自動澆水裝置。
得到澆灌的豆芽終於長的又大又嫩,她們會心一笑,終於成功了。
媽媽一直堅持不懈地陪著小菊種豆芽,就是在告訴她,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要試一試,想辦法解決困難。
長大後的小菊也一直秉承這種理念,取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在瑞典從事科研工作。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影響是巨大的,是潛移默化的。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有一理論叫冰山理論,大致意思是小時候孩子的性格是顯露在水面上的極小部分,而大部分真實的性格隱藏在水下。
也就是說,父母不一定很了解孩子,即使是自己也不完全了解自己。
而冰山下的性格受誰影響大?毫無疑問是父母。
從小父母的一言一行,會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孩子的隱藏性格。
在許多年後,這種影響才會漸漸地顯現出來。
也許你爸媽經常對你大吼大叫,家裡經常充滿了火藥味,你發誓長大後要逃離這個家庭,於是大學選擇外地,並揚言不想成為父母曾經的樣子。
但是等你真的自己成家,有了小孩後,會不自覺地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時你才發現,這個場景似曾相識。
你責罵孩子的樣子,像極了當年你爸媽責罵你的樣子,簡直如出一轍,你終究活成了你曾經討厭的樣子。
這一點也不神奇,父母的影響就是這麼大。
知乎上有個高問答問題:
父母對孩子三觀的形成,到底起到多大的影響?
有一個答案觸動到我了:
「20多歲時,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無奈。」
不僅是他,很多網友都有這種感受:
有天狗狗突然在地板上尿了一灘,我過去一邊擦地一邊大叫到「我養你來幹什麼」。突然發現我的語氣音調,和我媽當年罵我時一模一樣,然後就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我現在三十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次和母親聊天,她說她年輕的時候特別厭惡我姥姥的教育方式,發誓以後一定不能成這樣,結果最後老了老了,活成了我姥姥的模式。我和母親也有不同的觀念方式,現在有時候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偶爾也會從我身上找到母親的影子...
我很怕自己像我媽媽一樣蠻不講理,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發火不要抱怨,要思考,要有邏輯要講道理。
這就像自己一直想要摒棄的陰影,自以為能夠擺脫,等多年後,一回頭才發現,原來它一直存在。
這種無力感深深地讓人無奈。
原生家庭的影響能夠改變嗎?當然能,但是效果不大,畢竟十幾年,在自己性格形成階段養成的,不是那麼容易改變。
在我看來,和父母的和解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自信的人,可以推斷出他從小接受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自卑的人,也能看出他父母從小對他的嚴格。
所以,你的教育,藏著孩子成年後的樣子。
孩子的三觀來自於父母,有的人會自我療愈,而大部分的人不會療愈。
我們雖然做不了人人稱讚的明星父母,但至少可以做讓孩子喜歡的父母。
你總不希望,孩子心裡想的是:
我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我討厭那個樣子。
最悲哀的教育莫過於,為了孩子好,到頭來,卻成了孩子一直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