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御駕親征,有人告密:「房玄齡在京城謀反!」被李世民怒斬

2020-04-02   博史通今

漢高祖劉邦稱帝後,曾感慨:

「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的確,在楚漢之爭中,張良作為劉邦的頂級謀士,在「佐策入關」、「鴻門宴」、「暗度陳倉」、「下邑之謀」等歷史事件中做出過巨大貢獻。可以說,若沒有張良的輔佐,劉邦是成不了大漢偉業的。正是因為劉邦這句話,後世才有了「運籌帷幄」之說。

到了隋朝末年,李世民隨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在李世民的帳下,也有一位「張良」,此人善謀,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李世民登基後,曾評價他:「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此人就是房玄齡。

房玄齡從公元617晉陽起兵後跟隨李世民,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去世,跟隨李世民32年,從一而終,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


房玄齡的家族世代為官,他的父親房彥謙曾任隋朝司隸刺史。房玄齡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十八歲時被舉薦為隰城縣尉。當時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曾感嘆房玄齡的才華:

「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

後來天下大亂,房玄齡審時度勢之後,決定選擇一位明主。他沒有選擇梟雄竇建德,也沒有選擇聲勢浩大的瓦崗軍,而是選擇剛剛起兵不久的唐軍。


公元617年,李世民率軍渡渭水,軍帳外忽然有人拄杖求見,當時李世民求賢若渴,親自迎接,二人第一次見面,便一見如故,然後徹夜長談,不知疲倦。隨後,房玄齡被任命為李世民的「府記室參軍」,充當李世民的私人謀士。之後,不管李世民到哪裡,身邊總少不了房玄齡。《新唐書》云:

征伐未嘗不從,眾爭取怪珍,玄齡獨收人物致幕府,與諸將密相申結,人人願盡死力。

無論是攻打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只要李世民出現的地方,必定有房玄齡。每當取勝,其他人都爭奪金銀珠寶,只有房玄齡不要珍寶,而是幫李世民招攬人才。例如,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就是房玄齡所推薦。


公元626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爭已經白熱化,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秘密召房玄齡、杜如晦入秦王府,二人通過一整夜的謀劃,最終給秦王李世民制定一個縝密的政變方案。幾天後,玄武門喋血,李世民取得勝利。李世民曾說過:

「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

李世民登基後,以房玄齡等5人為一等功,任房玄齡為中書令(宰相)。從此,房玄齡的角色開始轉變,他從一位謀士,變成了一位政治家。在唐朝宰相任上一任就是22年。這22年里,房玄齡幫李世民整治吏治,休養百姓,完善國史,功績不輸當年。

房玄齡居功不傲,每逢李世民批評大臣,房玄齡總是戰戰兢兢,檢討自己是否有同樣的錯誤。正是因為如此,李世民才對房玄齡信任不已,每逢李世民出宮巡遊,把留守長安的就交給房玄齡。即使是太子遇到難題,李世民也建議太子去徵詢房玄齡的意見。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高麗,房玄齡留京師全權處理政務。臨走的時候,李世民對房玄齡說:「你辦事朕放心,若遇到大事,你自己處理,不必八百里加急請示朕,這樣太浪費時間。」李世民的大軍行至遼東後,有人專門從京城趕到了當地,奏請有人造反。


李世民聽聞後,先在帳中準備好刀斧手,讓告密者進來,問他:「是誰謀反?」

告密者說:「造反之人,正是房玄齡!」

李世民一聽,大怒不已,立即下令:將告密者推出去腰斬。

然後,李世民給房玄齡傳話:「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自己處理就行了。不必讓告密者見我!」

《資治通鑑》云:

問告者為誰,曰:「房玄齡。」上曰:「果然。」叱令腰斬。璽書讓玄齡以不能自信,「更有如是者,可專決之。」

原來,房玄齡知道有人要向李世民告密,但他若攔截,便有維護自己之嫌,所以才故意放此人到遼東。從李世民給房玄齡的回覆來看,他對房玄齡的信任不可附加。

房玄齡於貞觀二十二年去世(李世民於次年去世),跟隨李世民32年,從一而終,無論是謀略,還是政治才能,都冠絕一時。後世談到唐朝宰相,無不推房玄齡為首。

若無房玄齡,則無唐太宗;反之,若無李世民,則無房相。二人相輔相成,才有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