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飛天茅台價格的漲跌,其實就是中國白酒行業的晴雨表。
文/本刊記者 鄭欒
雲霧繚繞的貴州,赤水河中游,有一段「十里長灘」,這裡河水湍急,濤聲如雷。河流在這裡轉過一個彎後,險峻的山壁上刻著「美酒河」三個紅色大字。
赤水河是一條會變色的河。每年端午節至重陽節,雨季來臨大量紫紅色土入水,河水呈赤紅色;重陽節至翌年端午節之間,雨量驟減,河水又恢復清澈透明。
河流顏色的變化中,藏著醬香白酒的釀造密碼。每年重陽節,赤水河谷中的紅纓子高粱成熟,由赤變清的河水中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微生物,正是蒸糧釀酒的絕佳時機。茅台鎮上,一場祭水大典拉開了一年的釀酒流程。
9次蒸煮、8次加曲發酵、7次取酒後,不同輪次的原酒儲存3-5年,再由調酒師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老酒勾調,才能誕生一瓶真正的醬香白酒。
正因如此,醬酒是中國白酒中最為特殊的一種香型。它的產量僅占全國白酒總產量的3.6%。每一瓶出廠的茅台酒,都是5年前釀出來的原酒所生產;不同年份的茅台酒,口感和口味也存在著微妙的差別。
原料與產地帶來的稀缺性,國酒的品牌背書,獨一無二的味道和口感,加上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讓茅台兼具飲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市場價格在近一年中快速攀升,貴州茅台的股價也隨之節節升高。
茅台的一飛沖天,在提升醬酒知名度的同時,也為其他醬酒品牌拉出了一片頗有潛力的市場空間。醬香崛起,正當時。
品味醬酒近十年的起伏,除了白酒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還能嘗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一絲悠長酒香。
2009-2012
黃金十年落幕
商品價格的變動,總是與商業發展的趨勢息息相關。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在美國,一隻羊的價格還趕不上運費,一車燕麥還買不到一雙皮鞋;上世紀70年代,突然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令阿拉伯國家大幅提高石油出口價格,原油價格翻了近3倍,世界經濟隨之陷入衰退。
茅台的價格,就是中國酒行業的風向標。
2008年,茅台飛天的價格經過連續幾年上漲之後,來到650元。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想到,一瓶普通的茅台飛天會在3年之後衝上2000元的市場高價,幾乎在兩年之內翻了兩倍。
茅台漲價的背後,是中國白酒黃金十年(2002-2012年)末端的狂歡。
究其原因,2008-2011年是中國經濟上升勢頭最強勁的時候,無論是商務還是政務宴請,一瓶上檔次的酒都是剛需。茅台的價格因此被節節炒高,五糧液也選擇跟進,調整了部分產品的價格。
高端酒價格大幅抬升後,為300-800元價格帶騰挪出了巨大空間,此時一些中高端品牌如酒鬼酒、捨得、水井等品牌藉助高端供給缺口、獨特資源以及渠道攔截等方式實現了快速增長。洋河也正是在此時超越瀘州老窖,坐上白酒的第三把交椅。
但黃金十年是濃香酒的狂歡,彼時的醬酒只有茅台一枝獨秀,習酒更大程度上扮演了茅台輔助者的角色。站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回望,郎酒是茅台之外唯一一個發出較大聲量的醬酒企業——紅花郎在2009-2011年連續三年冠名春晚,並在央視多個頻道投放廣告。
2011年,郎酒銷售規模達到了103億元,成功躋身白酒「百億俱樂部」,其中,紅花郎系列產品貢獻了51億元。
客觀地說,紅花郎確實在黃金十年的末尾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並將這撥營銷紅利延續到現在。
多位醬酒企業高管告訴《商界》記者,受制於時間成本,外加當時的消費者對白酒香型的認知不多,口味上更習慣濃香白酒,大多數醬酒企業並未充分享受到黃金十年的行業增長。
當白酒企業還沉浸在黃金時代的餘暉中時,夜幕已經緩緩降下。
一個重要的宏觀背景是,中國的GDP在2011年結束了近10年的高增長,增速在2012年下降至7.86%,人口紅利也基本見頂,白酒的核心消費人群開始變少。
同樣在2011年,醉駕由行政違法衍變為刑事犯罪,這意味著公務員醉駕等同於砸掉自己的「鐵飯碗」。
2012年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省級政府兩年內全面公開「三公經費」。半年後,國務院再度出台規定,縣級以上政府需將「三公經費」納入預算管理,並定期公布。商務消費和政務消費等消費場景受限,極大影響了高檔白酒的銷售。
年底出現的塑化劑風波,成為了壓垮白酒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2013年,整個白酒行業進入了大轉折,醬酒企業也未能倖免。
2013-2015
深度調整期,投資熱消退
白酒行業在經歷了將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急劇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消費者群體的結構失衡、產品毛利率過高等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
2013年開始,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
這一年,茅台飛天的出廠價跌至819元,終端零售價低於1000元,與兩年前的峰值相比,降幅超過100%。
行業的主要矛盾是產能過剩,庫存積壓。
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全國白酒產量預計在2015年達到960萬千升。但實際情況是,由於行業的快速增長,一些企業盲目擴張,在「十二五」開局年的2011年,中國的白酒產量就高達1025.6萬千升,提前4年,超額完成了2015年的規劃目標。
到了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產量已經達到1226.2萬千升,出現了供大於求的情況。白酒行業從賣方市場慢慢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理性回歸,酒企的品牌意識逐漸崛起。
有行業專家估算,2013年前後,整個渠道積壓的庫存足夠市場消化4-5年。而在成本方面,由於白酒行業行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廣告投放渠道和模式,無論是維持品牌熱度,還是推出新品,酒企的營銷成本很難降低。
到了2014年,虧損的規模以上釀酒企業由上年的新增51家變成327家,虧損面超過12%。
寒冬之中,醬酒企業均出現了經營困難,整個茅台鎮的酒廠開工率不足40%。「很多酒廠為了生存,少烤酒甚至不烤酒了。」 上述行業專家告訴記者。
由於醬酒的生產周期長達5年,2013年前後出廠的產品都是2008年左右釀造的,產能過剩的弊端更加明顯。
在白酒的黃金十年,很多有資金實力的企業選擇投資和併購白酒企業。隨後的深度調整期中,資本方無視行業規律向渠道壓庫存、縮減開支甚至賤賣企業的情況屢見不鮮,一批在行業里有知名度和歷史的品牌就此銷聲匿跡,令人扼腕。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酒、郎酒、國台、金沙、珍酒和潭酒等企業,由於控股企業的支持力度較大、規劃清晰、戰略調整及時等原因,較快地從調整期走出來,重新進入上升通道。
醬酒產業是一項長周期、高門檻的投資。因為醬酒需要兩頭投錢,一是生產領域長時間的生產投入和品質積累需要大資金;二是市場端品牌打造和消費培育更需要長周期和大資金投入。娃哈哈、海航等企業就成為了投資醬酒產業負面樣本。
2013年後,白酒行業的投資熱開始消退,醬酒領域的投資併購案例也逐漸減少。
此外,調整期中也有一些新趨勢的萌芽:一些廠商紛紛投身電商領域,調整原有經銷體系,更加貼近新興消費人群;新興的商業模式開始出現,酣客、肆拾玖坊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創立的。
2016-2019
天之驕子帶出的市場空間
2015年以後,茅台飛天的價格又開始逐漸回升。
從2015年的1200元到2017年的1500元,再到現在3000元左右的終端售價,茅台作為國酒和醬香龍頭的地位完全被市場認可。
就在10月15日,在市場普遍看好茅台第三季度業績的情況下,貴州茅台的股價突破1200元,市值超過1.5萬億元,超過了貴州省2018年的GDP。
毋庸置疑,茅台是醬酒市場唯一的領軍力量。茅台占據了醬酒市場銷售的85%左右,占據了醬酒產業利潤的90%左右。從當前茅台的發展軌跡來看,茅台不但成為中國白酒行業唯一的超級品牌,而且已經進入了邁進千億的快車道上。
茅台的快速上升,也為郎酒、習酒等醬酒的腰部企業拉出了一片市場空間。習酒銷售收入56億元,郎酒青花郎事業部實現銷售額約50億元,貴州國台銷售額同比增長83%,合併凈利潤高達2.2億元,利稅合計6.2億元。
從香型來看,清香酒生產周期只需要1個月,濃香型則在2-3個月,而醬酒僅從原材料到出酒就需要1年時間,隨後還需讓基酒自然老化3年,勾調後再儲存1年,也就是說從生產到消費最快也需要5年時間,遠遠高於其他香型。
醬酒的這一特質,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中反而變成了優勢。人們開始追求健康、品質消費,醬酒的高品質迎合了這種需求。消費升級是近兩年我國居民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出現的重要轉變,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向健康化、品質化轉變。
醬酒飲用後回味甘甜持久,醒酒後不上頭等特性,征服了越來越多的白酒愛好者。
同時,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白酒的中高端主流價位段逐步和醬酒的核心價格帶逐步重合,醬酒企業通過品牌精準定位,以品鑑會、社群營銷、醬酒體驗之旅等為主要推廣方法,通過酒道館等為主要體驗場景,繞過了白酒銷售的傳統渠道,通過類直銷渠道直接搞定消費者。
例如茅台的茅粉節和茅台醬香香飄萬家活動、郎酒的800場青花盛宴、習酒舉辦的醉愛品酒師活動、國台組織股權商品鑑會、夜郎古打造夜郎古酒道館等,這些舉措搶奪了一部分其它傳統白酒的核心消費人群。
同時,一部分具備投入能力的企業也在2017年加碼了品牌投入。郎酒、國台、金沙等優質的醬酒企業已經將上市提上了日程。據悉,國台的申請已經過會,將在今年內完成IPO。
2019-未來
根據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醬酒品類銷售收入約1100億元,凈利潤約440 億元,占行業總利潤35%。
未來三到五年,醬酒的整體產能有望占據到中國白酒的5%,銷售收入有望占到白酒整體收入的15-20%,利潤有望占到我國白酒整體利潤的40%左右。
資深醬酒專家權圖將醬酒的崛起視為「中國白酒品質升級最後一戰」。據他估算,醬酒的市場規模將以高於行業平均2-3倍的速度增長,有望在未來幾年達到2000億元左右,消費結構還有變化空間。
趨勢一:醬酒市場全國化
茅台的強勢和郎酒、習酒等酒企的全國化布局,推動醬酒打破地域限制、不斷走向全國。當前,除醬酒的大本營市場貴州省之外,北上廣、江浙、山東、河南等地的醬酒市場已具備一定規模。
趨勢二:資本推動市場擴容
在高利潤空間的吸引下,近兩年業內其他香型酒企和業外資本開始重新關注醬酒布局,如五糧液推出永福醬酒和15醬,洋河收購貴酒和厚工坊基地等多個茅台鎮當地酒廠,勁酒收購茅台鎮國寶酒廠等。資本的湧入將進一步推升醬酒的市場擴容以及競爭。
趨勢三:社群和體驗式營銷將持續火熱
消費者對醬酒的認知還未完全成熟,體驗和社群營銷將成為低成本、高效率的營銷方式。郎酒提出打造「世界級白酒莊園」,國台力推「體驗館+俱樂部+新零售」模式,酣客、肆拾玖坊、匠中匠等新興品牌的社群營銷和用戶裂變都值得借鑑。
趨勢四:原酒儲量或成勝負手
醬酒的核心消費人群已經形成,醬酒市場的全國化不可逆轉,醬酒市場將以行業平均水平的2-3倍高速增長。由於醬酒5年左右的生產周期,能抓住增量市場的,一定是在調整期堅持生產,對自身戰略有清晰規劃的企業。
儘管醬酒崛起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擴大,但醬酒企業還是應該立足產區和自身品牌,一方面快速試錯、及時調整,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和尊重商業的客觀規律。
畢竟,不管是行業的正常波動,還是資本的大舉進入,都曾給這個細分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傷害。
濃香、醬香、清香以及其他小眾香型的百花齊放,也有利於中國白酒行業的健康發展。黑暗與希望並存的十年已經過去,未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