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寧波這個村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2019-08-15   文明寧波

點擊標題下「文明寧波」可快速關注

昨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浙江寧波餘姚市橫坎頭村: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一文,並配發圖片、評論,聚焦美麗「紅村」一年多來的巨變及鄉親們用奮鬥換來紅火日子的發展故事。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首頁、人民日報微信號紛紛轉發報道。一起來看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人民日報客戶端

人民網首頁、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同步推送

全文如下

【編者按】

中南海連著最基層,人民領袖和人民群眾心貼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給基層幹部群眾回信。從脫貧攻堅,到志願服務;從大學校園,到民營企業;從祖國邊疆,到創新一線……一封封回信,飽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奮進,體現著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懷,蘊含著對治國理政的深刻思考,表達著對奮進新時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報推出「牢記囑託 奔跑追夢——收到總書記回信之後」系列報道,與您一起見證發展變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刊發第十二篇《浙江寧波餘姚市橫坎頭村: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浙江寧波餘姚市橫坎頭村: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橫坎橫坎,橫看豎看看不到頭」。那是本世紀初的浙江寧波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房破屋舊,山路坎坷,一年兩季稻,人窮往外跑,村集體負債45萬元。

雨後初霽,記者走進浙東四明山下的這個革命老區村,宛若走進水墨畫,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過。

白牆黛瓦的民居,蒼翠欲滴的果樹,鱗次櫛比的店鋪,南來北往的遊客……橫坎頭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村級收入528萬元。

2003年春節前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區。他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調研,召開座談會,看望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此後不久,村「兩委」給習近平同志寫信,彙報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習近平同志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村裡發展變化。「15年前到你們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親們。」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飽含深情。

前後兩封回信,跨越15年。說起這些,橫坎頭村村民心潮澎湃。

「每讀一遍,我心裡都熱乎乎的」

「總書記的回信,每讀一遍,我心裡都熱乎乎的。」73歲的老黨員黃志堯端詳著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複印件。

今年家裡的春聯,黃志堯自撰自書:「牢記總書記囑託,發展新農村建設。」望著橫批「今年更好」,他的思緒回到了16年前。「沒想到這麼多年了,總書記還惦記著我們。那時村裡還很窮,靠對口幫扶。習近平同志到村裡參觀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時,我正在那兒做管理員,當時舊址還沒成『群』,是只有一個主展廳的紀念館。」

橫坎頭村紅色資源得天獨厚,曾是浙東抗日根據地中心所在地。黃志堯翻出當年的工作筆記: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遊客僅有2萬人次左右。

「為落實習近平同志考察時的要求,2003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村『兩委』就開會研究,給習近平同志寫信彙報工作打算。」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說,沒想到3天之後,他就給我們回了信。

當時,紅色旅遊越來越熱,《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回頭看,我們抓住了這個契機,立足本地優勢,挖掘紅色資源,在上級支持下,對舊址群進行保護性修繕。」張志燦說,那時舊址群里尚住有27家住戶。

黃志堯當時的家就在舊址里,他帶頭在搬遷協議書上簽字,並幫著村幹部動員其他住戶。「天天講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沒實際行動算什麼黨員?」

舊址群修葺一新,新建遊客中心,完善配套設施,紅色旅遊終於有了起色。去年,遊客突破70萬人次。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發展紅色旅遊,服務要跟上,村裡琢磨調整種植結構,搞採摘,辦農家樂。

到寧波,上杭州,張志燦請農業專家實地調研,結論是橫坎頭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櫻桃樹。喊破嗓子動員村民種,可大家都怕種不好賠本。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利用一家本地企業的對口幫扶資金,村集體流轉了70多畝土地,種下樹苗。

櫻桃3年掛果。頭兩年,村幹部惴惴不安。第三年,櫻桃大豐收,村裡村外停滿了前來採摘的私家車。村民們信了,村「兩委」趁熱打鐵,免費提供櫻桃樹苗,目前,全村種植規模超過800畝。

嘗到甜頭的橫坎頭村沒有止步,擴種楊梅、藍莓、獼猴桃等特色水果。「如今的橫坎頭,月月聞花香,季季有果吃,成了一個大果園。採摘游是只『下金蛋的母雞』。」老村委會主任黃水夫笑言。

動員村民開農家樂,張志燦盯上了黃彭勛,一來,他是個老黨員,年輕時當過村幹部;二來,他的妻子是上海知青,當年在公社點心店干過,後來在鎮上開過熟食店。

「村裡正在發展紅色旅遊,遊客來了總要吃飯,你回來開農家樂吧,你妻子廚藝那麼好,准火。」張志燦「一上」寧波,找到在工廠打工的黃彭勛。

放下寧波的工作回村創業?想都沒想,黃彭勛回絕了。

時隔一年,張志燦「二上」寧波。「舊址群一期工程馬上完工,來旅遊的人,少不了。」

黃彭勛有點動心,但沒鬆口。

此後,看到村裡遊客日漸增多,沒等張志燦「三顧茅廬」,黃彭勛主動回村了。

黃彭勛的「百丈農家」開業之初,客人少,鎮里村裡都幫助介紹客源。隨著村裡的櫻桃紅了,「百丈農家」紅火了。

「去年賺了90多萬元。」年近七旬的黃彭勛告訴記者。「百丈農家」離景區1公里多,位置偏,不好找,主要靠熟客。去年,村裡又開了6家,現在全村有8家農家樂。

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總書記回信要求『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作為年輕黨員,我們責無旁貸。」去年8月,「90後」大學生黃徐潔的「橫坎頭農家」開張,投資130萬元,可同時接待300餘人。「不管是牆繪、燈籠、餐具,還是店內播放的影片,都融入了紅色元素。」

「兩年內可盈利。」黃徐潔信心滿滿。她對做餐飲並不陌生,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在餘姚市區創業,3家快餐店顧客盈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橫坎頭。張志燦粗略估算,已有20多人。

「70後」何達峰,在餘姚市區經營印刷企業多年,看好橫坎頭的前景,回村開辦130多畝的果鄉園,一到櫻桃、楊梅、獼猴桃採摘季,遊客摩肩接踵。打造一個集吃、住、玩、採摘為一體的旅遊農場,是他的心愿。「既賣產品,又賣風景!」

「90後」張淵涵,大學畢業後到餘姚市一家企業工作,去年也回到村裡,負責村裡的民生事務,服務殘疾人,辦理低保,事雖繁雜,卻樂在其中。

「這些年村裡通了柏油路,來旅遊的多了,種起櫻桃,辦起民宿,還評上全國文明村……」張淵涵堅信自己的選擇,「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有情懷、有抱負、有才華的青年接續奮鬥,我們盼著總書記再來橫坎頭村,看看我們美麗山村的新變化。」

人民日報·今日談

群雁高飛頭雁領

16年前,橫坎頭村落實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考察時的要求,在挖掘本地資源、把紅色基因傳下去的過程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村黨組織團結帶領鄉親們艱苦奮鬥,讓鄉親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一年多來,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囑託,俯下身去扎紮實實解決現實問題,為鄉親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群雁高飛頭雁領。橫坎頭村黨委致力創建「小板凳機制」,發揮黨建在產業發展、村莊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引領作用,不管大事小情,黨員幹部都要到群眾家裡的小板凳上坐一坐,面對面聽取他們的意見,黨員和群眾的心由此貼得更近,鄉村振興局面由此變得更好。去年,參觀旅遊人數突破70萬人次,農家樂越來越紅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5%,文體活動越來越多,口袋腦袋一起富……橫坎頭村的顯著變化,生動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中提出的鮮明論斷:「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勠力同心、苦幹實幹,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我們就一定能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來源:人民日報、寧波發布

編輯:妙朵兒 責任編輯:蘇葉子

微信號:wmwo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