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你堅持做二十一天,
它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
如果一件事,你堅持做了十八年,
那它一定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
比如說責任,比如說愛。
——陳魯豫
不久前,
在《魯豫有約》里,
劉德華因為給魯豫剪頭髮,上了熱搜。
大家都想不到,
華仔竟然還會專業的「洗剪吹」。
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看到,
鏡頭前的華仔,褪去巨星的光環,
和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
與老朋友吃飯,閒聊,說些日常的瑣事。
魯豫似乎有一種魔力,
總能讓聊天的人輕鬆卸下防備,
袒露出最真實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的確,誰會想到呢?
一個瘦瘦弱弱的主持人,
一檔形式簡單的訪談節目,
居然能火十八年。
那個在熒幕中隨和、克制的魯豫,
你真的認識她嗎?
1
1994年的魯豫,還在美國留學。
有一天,
她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主持人,
叫奧普拉,黑黑胖胖的,一點也不起眼。
那是一檔人物訪談節目,
廳中擺著一張米黃色的沙發,後面是一塊螢幕,
布置雖然簡陋,主持人和嘉賓隨意的聊天,
卻一下子把魯豫吸引住了。
她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電視機。
那時的她還不知道,眼前的節目,
是美國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
有一個月的時間,
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天天看奧普拉,
越看心裡越激動不已。
「我也要像奧普拉一樣,
做一檔日播節目,現場坐滿觀眾。」
一枚小小的種子,就這樣埋進了她的心裡,
這一等,就是十年。
2
此前的魯豫,
一直以為自己會做翻譯。
她打小就喜歡英語,
上大學也是進的外語系。
而且,這丫頭有股敢豁出去的勁兒。
13歲的時候,她在上海過暑假。
那時候,
上海的人民公園正好有個英語角。
那裡總是聚集著百十來人,各行各業的都有。
誰也不會在意一個穿花布的小女孩。
沒想到,這個小孩絲毫不膽怯,
站在黑壓壓的人群里,
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立刻引起了轟動:
「我叫陳魯豫,是北師大實驗中學初一的學生,我的學校是……」
大人們都好奇地團團圍了上來,
用欣賞的語氣談論著她。
可事實上,
她那時不過才會幾十個單詞,三五個句式而已。
大人們怕丟臉,才不敢練,
魯豫可不管自己說得對錯,
直接就大聲地哇啦哇啦說起來。
從此,她成了英語角的小明星,
旁邊的大人們嘖嘖稱讚:
「這小姑娘,有膽氣。」
敢想敢做,像小牛犢一樣四處碰撞,
即使有十分的實力,
也要拿出十二分的底氣,
那麼,自身產生的力量,甚至連自己也無法估計。
魯豫在北京讀大學的時候,
看到報紙上有舉辦申奧英語演講比賽的廣告。
她想都不想就報了名。
預賽、初賽、複賽,
憑著十幾年紮實的功底,
她一路過關斬將,直殺進了決賽。
等比賽的那一天,她才傻了眼,
和她同台的,全都是北外的學生,
人家那才是專業級別。
魯豫轉著腦袋一想:
「我是弱勢群體,輸了也光榮。」
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她乾脆放開了,拿出從小在人群里練出的膽量,
在舞台上一點也不拘泥。
結果連她自己也想不到,自己能拿冠軍。
3
當時,她在大學裡讀書的時候,
央視來學校里挑主持人。
在一群播音系的靚麗女孩中,
魯豫極不起眼。
她最後一個上場。
面試她的,是央視導演張曉海。
他已經站了兩個多小時了,眼神中有些煩躁。
魯豫此前並不了解他,
只知道台里還有兩個大鬍子導演。
她拿起話筒,目光利落地看向張曉海。
「我就採訪你了。」
張曉海點點頭:「行!」
魯豫劈頭就問:
「為什麼文藝部的導演都有大鬍子?
你、趙安、張子揚。」
張曉海被問愣了,還沒來得及反應,
另一個問題已經擲了過來:
「你們三個,是中央台最年輕有為的導演,
你們之間的競爭厲害嗎?」
張曉海又愣了。
很多年之後,
他對魯豫這段「惡狠狠」的採訪,
仍然念念不忘:
「她問得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
逼得人沒處躲。」
那次採訪,像是在冥冥中,
決定了魯豫一生的道路,
她成為了電視台主持人,而且一做就再也放不下。
4
2001年,《魯豫有約》在鳳凰衛視開播。
剛開始,每周播一集,每集採訪一個名人,
節目的新穎和溫情打動了很多人,
慢慢地,《魯豫有約》成了鳳凰衛視的王牌節目。
可是,魯豫最想做的訪談節目,
還是奧普拉那種日播方式的,
採訪對象從名人擴大到普通大眾。
現在輕鬆的工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她。
她開始與自己的工作較真,準備掀起一場改革。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
魯豫對公司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
「我要把《魯豫有約》搬進演播室,
每場300個觀眾,而且每天做一期。」
「這怎麼可能?這太瘋狂了!」
大家都驚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這個節目已經定型,口碑也不錯,
萬一搞砸了,巨大的損失誰來承擔?
把原來一周的工作量增加到五倍,
這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
整個團隊都要跟著整改調配,
其中的難度和強度得有多大?
可為了做到這件事,
魯豫已經等了十年了,
餘生還能剩多少個十年去等呢?
她身上那股擰勁兒又出來了,
她要立刻行動。
於是,她找來朋友討論,
又和身邊的人反覆商討,
直到方案成熟,
她才最終依次說服了公司高層。
2005年,在鳳凰衛視的支持下,
《魯豫有約》全新改版。
魯豫開始負責起整個團隊。
從製片到宣傳,她都要操心。
一周五天的節目錄製量,
使她幾乎處於全年無休的狀態。
但她對自己的要求極嚴,
做節目時,她從來不用提字器、手卡,
每天幾十頁的背誦量,
完全依靠高強度的記憶,
有時候連錄四個小時,
她竟然一個故事點也沒落。
看著她每天忙得人仰馬翻,
身邊的人都很擔心:
「她可別生病,不要被累垮。
因為說實話,我們的導演都是輪波替換的,
每一期一個導演負責。
可是魯豫沒有人換班,
所有的行程線和採訪線,就只能靠她自己。」
5
為了保證節目的高質量,
幕後的她,對團隊的要求非常嚴苛,
在細節處反覆琢磨調整。
每天節目播出後,她都要親自審核。
字幕有沒有錯,燈光調的到不到位,
觀眾的鏡頭切的好不好……
製片人樊慶元曾講過一個真事。
有一次上午十一點,
製片人召集了主編開會,
他看了看錶,
那個時間點正是節目首播結束的時間。
每天這個時候,
魯豫都會給他打電話,
討論這一集的修改意見。
於是,他立刻掏出手機,
做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
所有人盯著他的手機,
聽他數:「三、二、一」,
「一」剛念完,手機就叮鈴鈴響起來。
他對著電話那頭說:
「你可真行,一秒都不差!」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個年輕的團隊,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磨合中,
逐漸走向成熟。
6
這十幾年間,魯豫採訪了無數的人。
很多人都猜測:
魯豫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可以輕而易舉地採訪到那麼多名流大腕?
殊不知,為了採訪到這些人,
她常常不走正常程序,
通過各種「旁門左道」極力爭取,
不達目的不罷休。
1999年奧克蘭舉行APEC峰會。
為了採訪到中國外經貿部時任部長石廣生,
各路媒體成天堵在飯店門口,搶來搶去,
就為了能拍出一條獨家新聞。
那時的魯豫還是個不出名的小人物,
她虎著膽子,直接將電話打到了石廣生住的酒店。
沒想到電話竟然接通了。
聽明來意後,
石廣生一口答應了她的採訪。
是啊,誰能想到,
有人敢直接打給部長約採訪呢?
為了能採訪阿米爾汗,
她和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
一遍遍地將這個人物吃透,
連阿米爾汗喜歡的魔方都準備好了。
一行人從北京遠赴孟買,
在換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後,
輾轉七天才到達,
而一下飛機就是全天十二小時的拍攝,
她還沒來得及喘口氣,
就要頂著烈日和大家一起幹活。
還有一次,魯豫跟著節目組來約旦拍攝,
當時的約旦國王正好在傑拉什開地方會議。
她腦中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蹦出來:
採訪約旦國王。
想想看,這又不是兩國官方的會談,
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小小節目組,
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
更何況,此前從來沒有一個外國媒體,
能進入國王開會的場所。
魯豫不怕,只要還有絲毫的希望,
她都要試試不可。
當國王到達會場時,
魯豫一行只被允許遠遠的拍攝,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眼看著白跑一趟,
她靈機一動,就對旁邊的警察說:
「我們的電池快用完了,我能去拿一塊嗎?」
然後又小聲地對同行的攝影師說:
「假裝換電池,越磨蹭越好。」
在一群白袍子中間,
突然閃出一個鮮衣麗服的女子,
這難免引起大家的注意。
魯豫趁機對身旁的導遊說:
「幫我寫個條子,遞給首相,
就說我們是鳳凰衛視,
從中國來的,想採訪國王陛下。」
導遊被驚得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導遊興沖沖地回來:
「首相同意了,但只給五分鐘。」
魯豫的嘴角露出一抹狡黠的笑:
「到了我手裡,就由不得你們了。」
果然,一個五分鐘過去了,兩個五分鐘過去了……
國王陛下就這樣,
站著回答了半個多小時的問題。
看來,魯豫每一段成功採訪的背後,
不知道要付出多少鍥而不捨的努力,
那些看似行不通的方法,
如果不去試試,怎麼知道辦不到呢?
7
她做節目是為了求真,而不是為「秀」。
很多主持人採訪,會事先和嘉賓見面串詞,
但魯豫從來不那樣做,
因為真實的、質樸的,哪怕稍顯粗糙的採訪,
也勝過彩排無數次的完美表演。
有一次,她和嘉賓見面,沒有被抓拍到進門的鏡頭,
為了故事的連貫,編導讓她重新敲一下門,
魯豫當場拒絕,雖然那樣也就花幾十秒鐘,
她也不願意去做,覺得太假了。
面對那麼多的嘉賓,各種各樣的性格,
魯豫常常能輕而易舉地擊潰對方的防線。
挖掘出他們自身中很獨特的一面。
有一次,魯豫去朴樹家採訪。
朴樹吃完飯後,有睡午覺的習慣。
這次也不例外,一吃完就呼呼睡了起來。
魯豫就靜靜在外面等他醒來。
大家眼中的朴樹,是個極其低調的人,平時的話很少。
兩人坐在地板上閒聊,
一天前還為採訪緊張的朴樹,
在見到魯豫本人後,
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
像和自己知心的朋友那樣,
展露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魯豫和他一起騎單車,吃飯,到音樂室。
魯豫問他:「你怕老嗎?」
他說:「我不怕老,我怕失去勇氣。」
「外邊的人把我給誇大了,
我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其實我跟大家一樣,經歷了一個特別複雜的人生而已,
我覺得沒有人是容易的。」
朴樹的乾淨與寂寞,有了煙火的味道。
一向很少夸人的馬未都說:
「我就覺得魯豫特別聰明,
在這個時代,主持人都不是她這個狀態,
她特別鬆弛,非常不像主持人,
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鏡頭前就特別死板,
只有她有那種機靈勁兒讓我眼前一亮。」
8
劉翔在眾人眼中的形象,算得上大起大落。
他參加了48次比賽,
取得36次冠軍,6次亞軍,3次季軍,
這個成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少有的,
可是人們只記得他跌下神壇的退賽。
魯豫問他2012年的退賽,
他笑著說:「我一直不想說,
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場合好像就我一個。」
眼裡有淚花閃過,像是隨時會哭出來。
魯豫問:「所謂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那時候能感受到嗎?」
他點點頭。
「我能放過自己,別人不會放過自己,
這都是每個人的命,我的命。」
語氣里滿是無奈和酸楚。
真誠就像一把刀子,扎哪哪出血。
這個曾經為國家帶來榮譽的飛人運動員,
獨自一人浸泡在苦水裡,很少有人能走進那扇門,
看見裡面早已血跡斑斑。
鄭淵潔曾評價魯豫:
「魯豫和別的談話類節目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你看著她就要告訴她,
把難以啟齒的事都想告訴她,這就是天賦。」
陳建斌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時刻,
也都上過《魯豫有約》,
他欣賞魯豫身上的那股真誠勁兒。
和她聊兩句,你就特別想傾訴。
「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你突然就失控了、失態了,
你會哭、會流眼淚,但這不是作秀,這是真情的流露。」
魯豫則看的理智客觀:
「採訪不是一錘子買賣,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檔節目,
但對於嘉賓來說,這是TA的人生。
我請嘉賓來不能為了博眼球,
而不計後果地消費對方,
我希望給彼此留餘地,留分寸。」
她在保證讓觀眾滿意的同時,
又努力地保護嘉賓不受傷害。
因為放下明星的標籤和光環,
他們也都是一個個需要被保護被尊重的個體。
她理解。
9
不過,即使站在對方的角度,
報以理解之心態。
她也不願意為此失去自己的持守。
曾經有一次,
魯豫要採訪一位奧斯卡影后。
按計劃,採訪要進行一個小時。
但等到節目組趕到時,
對方卻突然變了卦,
因為個人的原因,
臨時將訪談時間改成了15分鐘。
而且這位影后的經紀人要求,
必須要完全按照對方的提綱來,一字都不能改。
魯豫採訪是自由慣了的,
她最受不了這種照本宣科式的敷衍,
所以,剛問了幾個問題後,
她還是想按最自然真實的方式來,
沒想到,一旁的經紀人立刻站起身阻攔。
魯豫索性站起來:「OK,我不訪了。」
說罷,便轉身離開了,
留下身後的人一臉錯愕。
後來,她說:
「作為一家媒體,怎麼能讓別人來控制你?
尤其還是在中國的主場控制中國媒體?」
10
一件事,一堅持就是十八年。
如今,《魯豫有約》已播出了3000集,
採訪了上萬人,
在電視節目中已成為屹立不倒的存在。
魯豫也因此被CNN稱為「東方的奧普拉」。
這期間,更新了多少代觀眾,
換了多少位採訪人物,
改了多少撥工作人員,
魯豫卻始終不曾離開。
曾經有人問她:
「節目做了十幾年,你採訪過無數人,
最讓你感動的點是什麼?」
她平靜地說:
「就是覺得一切都會過去。」
「因為我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哪怕是最成功的人,
他也曾經有過失意到,
你會覺得幾乎人生,
已經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個時刻。
但當他們在我面前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都能夠過去,
那麼你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好的壞的都會過去。
這樣我對我的人生至少是有些底氣的。
當我不好的時候,我覺得,也會否極泰來。」
在這十八年的磕磕絆絆里,
她平靜地用人物記錄了一個時代,
在每段人生的冬夏里,
她捕捉到了生命震顫的瞬間。
是啊,看了那麼多的人生,
雨雪會來,冰霜會來,沒有人能一生無波瀾,
但就像《魯豫有約》里的那份海闊雲淡,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重來,
我們依然可以深情地生活,
用力地愛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