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的前半生: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給了她最高的評價?

2019-07-30     生活即是熱點

如果一件事,你堅持做二十一天,

它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

如果一件事,你堅持做了十八年,

那它一定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

比如說責任,比如說愛。

——陳魯豫

不久前,

在《魯豫有約》里,

劉德華因為給魯豫剪頭髮,上了熱搜。

大家都想不到,

華仔竟然還會專業的「洗剪吹」。

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看到,

鏡頭前的華仔,褪去巨星的光環,

和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

與老朋友吃飯,閒聊,說些日常的瑣事。

魯豫似乎有一種魔力,

總能讓聊天的人輕鬆卸下防備,

袒露出最真實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的確,誰會想到呢?

一個瘦瘦弱弱的主持人,

一檔形式簡單的訪談節目,

居然能火十八年。

那個在熒幕中隨和、克制的魯豫,

你真的認識她嗎?

1

1994年的魯豫,還在美國留學。

有一天,

她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主持人,

叫奧普拉,黑黑胖胖的,一點也不起眼。

那是一檔人物訪談節目,

廳中擺著一張米黃色的沙發,後面是一塊螢幕,

布置雖然簡陋,主持人和嘉賓隨意的聊天,

卻一下子把魯豫吸引住了。

她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電視機。

那時的她還不知道,眼前的節目,

是美國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

有一個月的時間,

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天天看奧普拉,

越看心裡越激動不已。

「我也要像奧普拉一樣,

做一檔日播節目,現場坐滿觀眾。」

一枚小小的種子,就這樣埋進了她的心裡,

這一等,就是十年。

2

此前的魯豫,

一直以為自己會做翻譯。

她打小就喜歡英語,

上大學也是進的外語系。

而且,這丫頭有股敢豁出去的勁兒。

13歲的時候,她在上海過暑假。

那時候,

上海的人民公園正好有個英語角。

那裡總是聚集著百十來人,各行各業的都有。

誰也不會在意一個穿花布的小女孩。

沒想到,這個小孩絲毫不膽怯,

站在黑壓壓的人群里,

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立刻引起了轟動:

「我叫陳魯豫,是北師大實驗中學初一的學生,我的學校是……」

大人們都好奇地團團圍了上來,

用欣賞的語氣談論著她。

可事實上,

她那時不過才會幾十個單詞,三五個句式而已。

大人們怕丟臉,才不敢練,

魯豫可不管自己說得對錯,

直接就大聲地哇啦哇啦說起來。

從此,她成了英語角的小明星,

旁邊的大人們嘖嘖稱讚:

「這小姑娘,有膽氣。」

敢想敢做,像小牛犢一樣四處碰撞,

即使有十分的實力,

也要拿出十二分的底氣,

那麼,自身產生的力量,甚至連自己也無法估計。

魯豫在北京讀大學的時候,

看到報紙上有舉辦申奧英語演講比賽的廣告。

她想都不想就報了名。

預賽、初賽、複賽,

憑著十幾年紮實的功底,

她一路過關斬將,直殺進了決賽。

等比賽的那一天,她才傻了眼,

和她同台的,全都是北外的學生,

人家那才是專業級別。

魯豫轉著腦袋一想:

「我是弱勢群體,輸了也光榮。」

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她乾脆放開了,拿出從小在人群里練出的膽量,

在舞台上一點也不拘泥。

結果連她自己也想不到,自己能拿冠軍。

3

當時,她在大學裡讀書的時候,

央視來學校里挑主持人。

在一群播音系的靚麗女孩中,

魯豫極不起眼。

她最後一個上場。

面試她的,是央視導演張曉海。

他已經站了兩個多小時了,眼神中有些煩躁。

魯豫此前並不了解他,

只知道台里還有兩個大鬍子導演。

她拿起話筒,目光利落地看向張曉海。

「我就採訪你了。」

張曉海點點頭:「行!」

魯豫劈頭就問:

「為什麼文藝部的導演都有大鬍子?

你、趙安、張子揚。」

張曉海被問愣了,還沒來得及反應,

另一個問題已經擲了過來:

「你們三個,是中央台最年輕有為的導演,

你們之間的競爭厲害嗎?」

張曉海又愣了。

很多年之後,

他對魯豫這段「惡狠狠」的採訪,

仍然念念不忘:

「她問得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

逼得人沒處躲。」

那次採訪,像是在冥冥中,

決定了魯豫一生的道路,

她成為了電視台主持人,而且一做就再也放不下。

4

2001年,《魯豫有約》在鳳凰衛視開播。

剛開始,每周播一集,每集採訪一個名人,

節目的新穎和溫情打動了很多人,

慢慢地,《魯豫有約》成了鳳凰衛視的王牌節目。

可是,魯豫最想做的訪談節目,

還是奧普拉那種日播方式的,

採訪對象從名人擴大到普通大眾。

現在輕鬆的工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她。

她開始與自己的工作較真,準備掀起一場改革。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

魯豫對公司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

「我要把《魯豫有約》搬進演播室,

每場300個觀眾,而且每天做一期。」

「這怎麼可能?這太瘋狂了!」

大家都驚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這個節目已經定型,口碑也不錯,

萬一搞砸了,巨大的損失誰來承擔?

把原來一周的工作量增加到五倍,

這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

整個團隊都要跟著整改調配,

其中的難度和強度得有多大?

可為了做到這件事,

魯豫已經等了十年了,

餘生還能剩多少個十年去等呢?

她身上那股擰勁兒又出來了,

她要立刻行動。

於是,她找來朋友討論,

又和身邊的人反覆商討,

直到方案成熟,

她才最終依次說服了公司高層。

2005年,在鳳凰衛視的支持下,

《魯豫有約》全新改版。

魯豫開始負責起整個團隊。

從製片到宣傳,她都要操心。

一周五天的節目錄製量,

使她幾乎處於全年無休的狀態。

但她對自己的要求極嚴,

做節目時,她從來不用提字器、手卡,

每天幾十頁的背誦量,

完全依靠高強度的記憶,

有時候連錄四個小時,

她竟然一個故事點也沒落。

看著她每天忙得人仰馬翻,

身邊的人都很擔心:

「她可別生病,不要被累垮。

因為說實話,我們的導演都是輪波替換的,

每一期一個導演負責。

可是魯豫沒有人換班,

所有的行程線和採訪線,就只能靠她自己。」

5

為了保證節目的高質量,

幕後的她,對團隊的要求非常嚴苛,

在細節處反覆琢磨調整。

每天節目播出後,她都要親自審核。

字幕有沒有錯,燈光調的到不到位,

觀眾的鏡頭切的好不好……

製片人樊慶元曾講過一個真事。

有一次上午十一點,

製片人召集了主編開會,

他看了看錶,

那個時間點正是節目首播結束的時間。

每天這個時候,

魯豫都會給他打電話,

討論這一集的修改意見。

於是,他立刻掏出手機,

做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

所有人盯著他的手機,

聽他數:「三、二、一」,

「一」剛念完,手機就叮鈴鈴響起來。

他對著電話那頭說:

「你可真行,一秒都不差!」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個年輕的團隊,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磨合中,

逐漸走向成熟。

6

這十幾年間,魯豫採訪了無數的人。

很多人都猜測:

魯豫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可以輕而易舉地採訪到那麼多名流大腕?

殊不知,為了採訪到這些人,

她常常不走正常程序,

通過各種「旁門左道」極力爭取,

不達目的不罷休。

1999年奧克蘭舉行APEC峰會。

為了採訪到中國外經貿部時任部長石廣生,

各路媒體成天堵在飯店門口,搶來搶去,

就為了能拍出一條獨家新聞。

那時的魯豫還是個不出名的小人物,

她虎著膽子,直接將電話打到了石廣生住的酒店。

沒想到電話竟然接通了。

聽明來意後,

石廣生一口答應了她的採訪。

是啊,誰能想到,

有人敢直接打給部長約採訪呢?

為了能採訪阿米爾汗,

她和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

一遍遍地將這個人物吃透,

連阿米爾汗喜歡的魔方都準備好了。

一行人從北京遠赴孟買,

在換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後,

輾轉七天才到達,

而一下飛機就是全天十二小時的拍攝,

她還沒來得及喘口氣,

就要頂著烈日和大家一起幹活。

還有一次,魯豫跟著節目組來約旦拍攝,

當時的約旦國王正好在傑拉什開地方會議。

她腦中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蹦出來:

採訪約旦國王。

想想看,這又不是兩國官方的會談,

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小小節目組,

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

更何況,此前從來沒有一個外國媒體,

能進入國王開會的場所。

魯豫不怕,只要還有絲毫的希望,

她都要試試不可。

當國王到達會場時,

魯豫一行只被允許遠遠的拍攝,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眼看著白跑一趟,

她靈機一動,就對旁邊的警察說:

「我們的電池快用完了,我能去拿一塊嗎?」

然後又小聲地對同行的攝影師說:

「假裝換電池,越磨蹭越好。」

在一群白袍子中間,

突然閃出一個鮮衣麗服的女子,

這難免引起大家的注意。

魯豫趁機對身旁的導遊說:

「幫我寫個條子,遞給首相,

就說我們是鳳凰衛視,

從中國來的,想採訪國王陛下。」

導遊被驚得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導遊興沖沖地回來:

「首相同意了,但只給五分鐘。」

魯豫的嘴角露出一抹狡黠的笑:

「到了我手裡,就由不得你們了。」

果然,一個五分鐘過去了,兩個五分鐘過去了……

國王陛下就這樣,

站著回答了半個多小時的問題。

看來,魯豫每一段成功採訪的背後,

不知道要付出多少鍥而不捨的努力,

那些看似行不通的方法,

如果不去試試,怎麼知道辦不到呢?

7

她做節目是為了求真,而不是為「秀」。

很多主持人採訪,會事先和嘉賓見面串詞,

但魯豫從來不那樣做,

因為真實的、質樸的,哪怕稍顯粗糙的採訪,

也勝過彩排無數次的完美表演。

有一次,她和嘉賓見面,沒有被抓拍到進門的鏡頭,

為了故事的連貫,編導讓她重新敲一下門,

魯豫當場拒絕,雖然那樣也就花幾十秒鐘,

她也不願意去做,覺得太假了。

面對那麼多的嘉賓,各種各樣的性格,

魯豫常常能輕而易舉地擊潰對方的防線。

挖掘出他們自身中很獨特的一面。

有一次,魯豫去朴樹家採訪。

朴樹吃完飯後,有睡午覺的習慣。

這次也不例外,一吃完就呼呼睡了起來。

魯豫就靜靜在外面等他醒來。

大家眼中的朴樹,是個極其低調的人,平時的話很少。



兩人坐在地板上閒聊,

一天前還為採訪緊張的朴樹,

在見到魯豫本人後,

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

像和自己知心的朋友那樣,

展露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魯豫和他一起騎單車,吃飯,到音樂室。

魯豫問他:「你怕老嗎?」

他說:「我不怕老,我怕失去勇氣。」

「外邊的人把我給誇大了,

我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其實我跟大家一樣,經歷了一個特別複雜的人生而已,

我覺得沒有人是容易的。」

朴樹的乾淨與寂寞,有了煙火的味道。

一向很少夸人的馬未都說:

「我就覺得魯豫特別聰明,

在這個時代,主持人都不是她這個狀態,

她特別鬆弛,非常不像主持人,

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鏡頭前就特別死板,

只有她有那種機靈勁兒讓我眼前一亮。」

8

劉翔在眾人眼中的形象,算得上大起大落。

他參加了48次比賽,

取得36次冠軍,6次亞軍,3次季軍,

這個成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少有的,

可是人們只記得他跌下神壇的退賽。

魯豫問他2012年的退賽,

他笑著說:「我一直不想說,

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場合好像就我一個。」

眼裡有淚花閃過,像是隨時會哭出來。

魯豫問:「所謂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那時候能感受到嗎?」

他點點頭。

「我能放過自己,別人不會放過自己,

這都是每個人的命,我的命。」

語氣里滿是無奈和酸楚。

真誠就像一把刀子,扎哪哪出血。

這個曾經為國家帶來榮譽的飛人運動員,

獨自一人浸泡在苦水裡,很少有人能走進那扇門,

看見裡面早已血跡斑斑。

鄭淵潔曾評價魯豫:

「魯豫和別的談話類節目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你看著她就要告訴她,

把難以啟齒的事都想告訴她,這就是天賦。」

陳建斌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時刻,

也都上過《魯豫有約》,

他欣賞魯豫身上的那股真誠勁兒。

和她聊兩句,你就特別想傾訴。

「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你突然就失控了、失態了,

你會哭、會流眼淚,但這不是作秀,這是真情的流露。」

魯豫則看的理智客觀:

「採訪不是一錘子買賣,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檔節目,

但對於嘉賓來說,這是TA的人生。

我請嘉賓來不能為了博眼球,

而不計後果地消費對方,

我希望給彼此留餘地,留分寸。」

她在保證讓觀眾滿意的同時,

又努力地保護嘉賓不受傷害。

因為放下明星的標籤和光環,

他們也都是一個個需要被保護被尊重的個體。

她理解。



9

不過,即使站在對方的角度,

報以理解之心態。

她也不願意為此失去自己的持守。

曾經有一次,

魯豫要採訪一位奧斯卡影后。

按計劃,採訪要進行一個小時。

但等到節目組趕到時,

對方卻突然變了卦,

因為個人的原因,

臨時將訪談時間改成了15分鐘。

而且這位影后的經紀人要求,

必須要完全按照對方的提綱來,一字都不能改。

魯豫採訪是自由慣了的,

她最受不了這種照本宣科式的敷衍,

所以,剛問了幾個問題後,

她還是想按最自然真實的方式來,

沒想到,一旁的經紀人立刻站起身阻攔。

魯豫索性站起來:「OK,我不訪了。」

說罷,便轉身離開了,

留下身後的人一臉錯愕。

後來,她說:

「作為一家媒體,怎麼能讓別人來控制你?

尤其還是在中國的主場控制中國媒體?」

10

一件事,一堅持就是十八年。

如今,《魯豫有約》已播出了3000集,

採訪了上萬人,

在電視節目中已成為屹立不倒的存在。

魯豫也因此被CNN稱為「東方的奧普拉」。

這期間,更新了多少代觀眾,

換了多少位採訪人物,

改了多少撥工作人員,

魯豫卻始終不曾離開。

曾經有人問她:

「節目做了十幾年,你採訪過無數人,

最讓你感動的點是什麼?」

她平靜地說:

「就是覺得一切都會過去。」

「因為我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哪怕是最成功的人,

他也曾經有過失意到,

你會覺得幾乎人生,

已經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個時刻。

但當他們在我面前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都能夠過去,

那麼你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好的壞的都會過去。

這樣我對我的人生至少是有些底氣的。

當我不好的時候,我覺得,也會否極泰來。」

在這十八年的磕磕絆絆里,

她平靜地用人物記錄了一個時代,

在每段人生的冬夏里,

她捕捉到了生命震顫的瞬間。

是啊,看了那麼多的人生,

雨雪會來,冰霜會來,沒有人能一生無波瀾,

但就像《魯豫有約》里的那份海闊雲淡,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重來,

我們依然可以深情地生活,

用力地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e_dRmwB8g2yegNDu-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