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供應商,需要出「生」入「死」,還有3個「高效」

2019-10-23   採購從業者

據說,這對採購來說是靈魂的拷問

想像你在面試一個尋源採購(Sourcing)的職位。面試官問你:

如果供應商出現了諸如質量問題,交付問題,環保問題,呆滯物料這些問題,誰應該擔負責?

據說大部分人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是答錯了,就是卡殼了。

答錯了是因為ta們覺得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其實ta們錯了):當然是由相關部門擔責了!比如質量問題由管質量的擔責,呆滯料問題由物控負責,等等。

卡殼了是因為ta們覺得既然問這個問題,那答案不應該那麼顯而易見,但是又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於是支支吾吾,拖拖拉拉,欲言又止。

據說有一哥們被問了這個問題之後,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肯定不是尋源採購

估計回答的有點「氣勢如虹」,被面試官挑戰說他甩鍋,沒有擔當。結果這哥們一激動,跟這個面試官(一個採購總監)吵了一架。因為他覺得那個採購總監太欺負人了!憑啥什麼事都要採購來擔責任?!


一般來說,公司里與供應商(賣方)打交道的職能部門/角色包括:

  • 「尋源採購」,英文叫Sourcing。
  • 「採購」,英文叫Purchasing,Procurement或者Buyer。
  • 「供應商質量管理」,英文叫SQE, 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 「物料控制」,英文叫PMC或者MC,Production Material Control。
  • 「合規審核員」,英文叫EHSL,Environmental, Health, Safety和Labor compliance。

如果供應商出現了諸如質量問題,交付問題,環保問題,呆滯物料這些問題,誰應該負責任,誰應該擔負責呢

負責任的意思是說,要首先解決這個具體的問題並且將其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要制定「糾正預防措施」,既要防止同類問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又要預防未來悲劇重演。

擔責任的意思是說,要對這個問題所產生的可能的後果承擔總責。這個後果包括但是不限於,生產線停線,影響銷售額,公司名譽/品牌受損,影響供應商關係等等。

毫無疑問,擔責任的責任更重大。如果沒有能領導各職能團隊及時處理好問題,有些後果是影響深遠的。比如,供應商關係既是因也是果。既影響現在,也影響未來。短期會影響現在供應商的績效評級,中長期會影響是否給供應商新項目/新業務等等。

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我過去的經歷中,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

  • SQE負責質量問題。
  • PMC負責交付和呆滯物料問題。
  • EHSL負責環保問題。

而尋源採購要對所有上述四個問題承擔總責

實踐證明,這樣的負責和擔責的關係很好的解決了供應商管理和績效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尋源採購負責總體的供應商關係管理,用的是BD模式,英文是From Birth To Death,也就是文章題目里提到的出「生」入「死」的模式。

B是Birth的首字母。「Birth」中文是出生。供應商通過審核後。加入了認證供應商列表,可以正式提供產品和服務了。

D是Death的首字母。「Death」中文是死亡或者終結。出於種種原因,供應商主動或者被動的結束與買方的業務關係。

BD模式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應商從一「出生」,即被認證為合格供應商加入系統之後,一直到供應商主動或者被動退出的整個生命周期,都由「尋源採購」來統一管理,全權負責。



用「BD模式」管理供應商最大的好處是標準化。具體表現在:高效解決問題、高效配置資源、高效管理供應商關係。

第一、統籌全局,高效解決問題。

如果供應商出現任何問題,由尋源採購牽頭,統一協調資源,統一從整體上評估和高效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供應商出現了質量問題,預計會造成部分損失。按照慣例,可能會暫時凍結供應商的部分應付帳款,直到解決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為止。

問題是扣多少合適呢?

如果讓負責質量的(SQE)看這個問題,ta們大概會直接凍結與可能帶來的損失等值或者數倍的貨款。但是這種單一的線性思維有時候很危險,由此引發的供應商拒絕繼續供貨,導致在最繁忙的第四季度供貨中斷的事情時有發生。

而「尋源採購」會從全局來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比如,

  • 目前這件供應商是不是我們的獨家供應商?
  • 供應商那邊的資金流怎麼樣?
  • 需求緊不緊張?
  • 交付情況怎麼樣?
  • 暫押貨款會不會導致供應商不發貨?
  • 如果不發貨了有沒有緊急預案?

第二、避免「孤島式」溝通,高效配置資源。

如果沒有「尋源採購」作為擔責任一方統一協調供應商關係管理,會出現什麼情況?

  • 昨天負責質量的剛去供應商那裡了解質量問題的整改情況
  • 今天負責採購的就去供應商那裡談新項目的量產準備,同時回顧一下供應商上個季度的績效表現。
  • 明天負責物控的要去供應商那裡查看新項目備料的情況,順便了解呆滯料庫存。
  • 後天負責研發的要去供應商那裡談新項目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 當然還有負責審核的、負責生產工藝的、負責...

這種「孤島式」的管理模式可能會讓供應商三天兩頭地被折騰。耗費時間和資源不說,工作很難有效率。因為往往事情之間是有關聯的,就像上面舉的那個質量問題可能會導致供貨中斷的問題。

所以我的建議是,對於訪問供應商,跨部門的能一起去的就一起去。不能一起去的也可以互相知會一下。這樣既可以保證公共信息的高度透明,避免信息不對稱。也可以節省雙方的資源。「羊毛出在羊身上」,雙方的資源最後都轉化成了雙方的成本。

第三、整合資源統籌綜效,高效管理供應商關係。

在史蒂芬柯維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第六個習慣是:統合綜效。它的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無論是供應商的績效項目設定,定期績效考核,不定期的招標授標,還是供應商評級,優秀供應商遴選等等,都需要跨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這裡,尋源採購的關鍵作用是發揮領導力,協調各參與職能部門統籌綜效的解決每個問題,完成各項任務,以標準化的方式管理供應商關係。時時刻刻代表和傳達同一個聲音,無論是代表自己方的跨職能團隊的時候,還是代表供應商的時候。

歡迎留言補充,更希望聽到你的故事和分享

作者:盧山 來源:KEEP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