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界限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感的孩子

2019-08-23     讀者

文 | 張牧野

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電視劇《小歡喜》因細膩又現實的情節,刷爆全網。

劇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宋倩是一個多金又傳統的家庭婦女,北京有五套房,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就是這樣一位衣食無憂的母親,並沒有化著精緻的妝,穿著漂亮的衣服過志得意滿的人生,而是選擇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

宋倩對女兒的教育可以用「控制」來形容。

周末,母親難得開明,沒有把女兒關在房間寫作業,而是帶她去看了一場電影。

觀影過程中,兩人談論劇情,女兒無意識地透露出自己看過這部電影。

母親一下子火了,拉著女兒衝出了影院,對著女兒咆哮,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即便女兒考試拿了第二名,她也是一幅冷冰冰的樣子,語氣冷淡地說,才考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

她嚴格控制前夫和女兒見面的次數;不允許女兒進行任何的娛樂活動;在她的房間裡裝上整面的隔音牆……

在她偷偷修改了女兒的高考志願時,女兒終於奔潰,選擇去跳河,這樣就可以徹底擺脫母親的控制。

看完宋倩對女兒的教育後,網友大呼真實,這不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嗎?

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女兒過得很累,母親更累。

父母想當然地以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滿滿的愛,從來沒有想過,或許對孩子來說卻是滿滿的壓力。

父母覺得把孩子全部的人生規劃好,讓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少走彎路就是愛,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他說了算。

高中畢業後,我想去大城市,見見世面。

父親非要逼迫我去新疆,原因也很簡單,畢業後好就業。

他還干涉我報專業,我想報漢語言文學,他說不行,畢業後不好找工作。

那是迄今為止我和父親關係最不好的一段時間。

後來,我乖乖就範,去了新疆,也報了一個並不喜歡的專業。

但從那以後,面對人生的所有決定,我都不會再告知他,和他商量。

大學畢業後,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我來到北京,做著跟文字有關的工作。

我拿回家一本雜誌,雜誌上發表了數篇我的文章,慢慢地,他認可了我。

後來,他總是表現出很失落的樣子,常常自責,當初不應該干涉我做決定。

畢竟,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力決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跟我一樣,被父母左右人生選擇的朋友不在少數,但有些可就沒我這麼幸運了。

某朋友,大學畢業後,被父母安排進了醫院。可她並不喜歡醫院的環境,更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在父母眼裡,這份工作體面又穩定。

她經常在我面前抱怨,卻又無能為力。她無數次想過要換工作,可是每次提到這個,父母就長吁短嘆,埋怨她不懂事,各種訴苦,弄得她很內疚。

就在幾個月前,她還是離開了醫院,不是她說服了父母,而是她得了抑鬱症。

長期待在不喜歡的環境下,又從事著並不喜歡的工作,久而久之,她就抑鬱了。

現在她一直在家調養身體,父母悔不當初。

父母愛她嗎,一定是愛的。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悲劇的發生,正是因為父母沒有掌握好和孩子之間的界限。

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干涉,給孩子留下的更多是傷害。

父母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吃點苦。

可是,有些路註定是要一個人走的,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不能陪伴一生。

所謂的「為你好」都是一種託詞,是在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人生和精神。

羅振宇說,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總有一天,孩子需要獨自應付世界,挑戰世界,如果父母一再庇護、干涉,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的人格,良好的習慣,該如何生存?

有一位女性朋友,二十幾歲的時候,談了一個男朋友,彼此都很恩愛。

就在她把男朋友帶回家時,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被迫分手。

後來,她又談過幾段戀愛,但都沒有維持多久,無疾而終。

甚至她帶新的男朋友回家時,父母會告訴她,還不如第一次帶回來的那個男生。

她很納悶,既然第一個男生不錯,為什麼當初要橫加阻攔?

今年她已經三十了,父母催得要命,她自己也著急,但始終沒有遇到合適的。

這時候,父母又回過頭問她,當初那個男生結婚了嗎,其實那個男生挺好的。

朋友沒好氣地說,人家孩子都有了。

我一直調侃說,她不找男朋友的原因是在跟父母賭氣,或許她的父母也這麼覺得。

但朋友說,她真沒有,她有努力過,但唯獨在愛情里,努力是沒有用的。

她沒有抱怨過父母,但父母卻一直覺得愧對女兒。

要是當初沒有阻攔,或許女兒已經找到歸宿了。

在中國式的家庭關係里,只要父母尚在人世,似乎總是會通過種種方式干涉孩子的生活。

上學的時候,干涉學習;畢業以後,干涉工作。

談婚論嫁時,干涉婚姻;有了孩子後,干涉孫子的教育。

中國父母一生都很忙碌,要麼是忙著工作,要麼是忙著教育孩子。

孩子是中國父母的全部,甚至是生命,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沒有自己的。

他們把這種犧牲理解為愛,但其實真正的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紀伯倫在《致孩子》里寫到: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中國父母從來都理解不了,孩子不止是你的孩子,他還是一個獨立的「別人」。

父母痛苦,孩子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成「別人」,沒有界線感。

在中國父母面前,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一切都要按照父母安排好的走,不然就是不孝順不聽話不懂事。

有人說,面對父母,自己壓力很大,總是擔心做不好,會有愧疚感,久而久之在父母面前,自己就變得不快樂了。

我相信,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痛苦,是無數中國孩子共同的痛苦。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里寫道:「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父母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要橫加干涉,放任孩子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畢竟,孩子不是父母夢想的載體,也沒有義務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想,因為他有自己的夢想,父母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追逐他的夢想。

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妨多一點界限,別讓自己的無微不至傷害孩子,也別讓愛成為一種壓力。

有句話說得很好,父母對於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於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張牧野,一個不斷逃脫父母管束的「叛逆」少年。微信公眾號: 張牧野先生(ID: zhangmuyexiansheng)

主播:楊柳,90後電台主播。華燈初上時,與你相遇電波中。在讀者,分享文字,感受生活。

責任編輯x張牧野 值班編輯x塞柏

看熱門人物故事/名人傳記/畫報特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cD-wWwBJleJMoPMxO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