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獲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保護與傳承再出發

2020-04-23     人民網四川頻道

最近,四川省人民政府向自貢市人民政府作出批覆,同意將富順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省政府在批示中要求,自貢市政府及富順縣政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係,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明確保護的原則和重點。編制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定並嚴格實施相關保護措施。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好重要保護地段的詳細規劃。在規劃和建設中,要重視保護城市格局,注重城區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不得進行任何與名城環境和風貌不相協調的建設活動。

古城街區名人 見證千年歷史

「為了更好傳承和保護我縣歷史文化遺產,我縣於2018年初啟動了申報富順縣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周春文介紹,到今年4月獲省政府通過,歷時剛好兩年,工作卓有成效。

「富順縣歷史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較多。縣城及周邊歷史遺存、人文環境、傳統風貌保存完整,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有『鹽之源、才子鄉、豆花城』的美譽。」談起家底,富順縣文物局局長陳小波如數家珍:「全縣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縣級及其他文保點約700處,其中富順中心城區分布最為集中,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縣資深非遺專家李嘉良說:「經過7次整理和申報,富順縣現狀共有非遺項目55項,其中省級2項,即富順豆花製作工藝和富順手工微刻工藝;市級非遺12項,包括童寺鎖啦、高桌獅燈等;縣級非遺41項,包括大龍表演、九大碗製作工藝等。」

「約1500年的歷史演進,富順古城區環境要素呈現為四山環一湖的格局。一湖即西湖,四山即以西湖為中心,東有五府山,南有神龜山,西有鍾秀山,北有瑪瑙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喬厚鑄介紹,與建縣的歷史相比,街區更早形成,到現在明顯形成三個有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及后街—北門巷歷史文化街區、文廟—西湖歷史文化街區、鄧井關大河街歷史文化街區。這是富順之所以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如果沒有人的活動,還叫名城嗎?」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仁斌談起富順歷史上的才子和著名人物,更是如數家珍:「有景泰十大才子之首的晏鐸,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有『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有著名作家教授陳銓,有北大哲學教授黃楠森,有著名作曲家黎英海、王錫仁,有著名書法家鄭誦先……」這些名人,是富順成功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成功申報名城 再啟保護傳承

「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意味著什麼?」這是記者得知這一好消息後最想知道的事情。

「一方面,國家、省上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地方人民政府也將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保護資金,本級財政預算將有專項資金列入。」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人說道:「另一方面,也督促著政府對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等進行更好的保護。」

在一份名為「富順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材料」中讀到這樣一些句子:以「千年古縣,才子之鄉」為主題,重點保護以富順文廟、劉光第墓、福源灝民居等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核心,形成「一帶、三片、多點」的縣域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在城市格局和形體方面,重點保護縣舊城區城市格局和山水環境風貌和歷史文化特徵,保護好「三山一湖」組成的富順西湖風景區、城北瑪瑙山、城東大觀山、城南大山坪山體、富順十景之一「南浦書台」所在的掛榜山和「東津台曜」所在的東山等山脊景觀輪廓線,保護好文光塔、回瀾塔和鐘鼓樓等標誌性建築之間的視線通廊;在傳統歷史街區保護方面,重點保護文廟?西湖片區、縣城后街及北門巷、大河街,保護現有街巷格局和空間尺度、臨街建築風貌和道路、建築的傳統作法和材質,以保護具有濃郁川南地域特徵的傳統街市風貌;文物古蹟保護方面,重點保護的實體有富順文廟、劉光第墓、回瀾塔、千佛岩摩崖造像、讀易硐、文光塔、富順西湖、「第一山」石碑、晏熊祠、謝持故里等,並劃定以上保護實體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古樹名木方面,要求園林綠化管理部門進一步做好現存古樹名木的勘察、測量、攝影、建檔和掛牌工作;古鎮保護方面,趙化鎮、獅市鎮按照過去完成的保護規劃繼續實施,新編制長灘鎮、懷德鎮保護規劃。

如果你還是覺得有些抽象,再看看細化的保護方案,比如文廟?西湖歷史文化街區。主要保護的街巷有文廟正街西至和平街路口東至皂角巷,全長約270米,圍城路從新生街口向西約420米,新街子西段長約260米,西湖路半邊街全長約875米。重點保護富順文廟建築群、劉光第墓及烈士陵園、富順縣委黨校舊址、富順西湖、謝持故里碑亭、晏熊祠、第一山碑、讀易硐、新街子街道、富順鐘鼓樓、玉霄觀等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歷史街巷兩側約85處重要的歷史建構築物;保護西湖與鍾秀山、五府山之間的空間格局,保護文廟建築與神龜山、老縣衙和周邊建築的空間關係。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共7.7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21公頃。

復活一座古城 造福一方百姓

從有關方面獲知,近年來,富順用於古城保護的資金約240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700萬元,省級資金100萬元,地方匹配資金600萬元。完成了富順文廟大成殿維修、富順文廟保護設施建設工程、福源灝民居搶險排危工程;配合省考古學院完成富順縣大坡上水庫建設工程文物考古現場發掘、富順地區唐宋時期摩崖造像調查工作;完成了劉本祠維修、萬壽古街保護整治、「咸宜莊」民居排危修繕等工程;完成了富順文廟展陳館大綱方案設計,文廟石質、文廟前院維修勘察設計方案公開招標等。

就成功獲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們採訪了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富順人。在外就讀大三的學生小張在電話里說,讀大一的時候,他們寢室里晚上有一個保留節目,每人輪流介紹自己的家鄉。當時,他十分自豪地講起自己的家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千年古縣」、「才子之鄉」的美譽。現在,家鄉獲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感覺實至名歸,又新添了內心的一份自豪感。希望家鄉把這名城保護好,把這塊牌子擦得亮亮的,讓在外的富順人有歸屬感;同時,發展好旅遊,搞好宣傳,造福一方百姓。

「為了科學、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縣上聘請了國內省內名城保護知名專家組成名城保護專家諮詢小組,設立了名城保護辦公室,負責名城保護溝通協調工作。」陳小波說:「名城保護是一項公眾參與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廣泛宣傳,發動廣大群眾參與,最大限度地獲得群眾支持,有了紮實的群眾基礎才能確保名城保護工作取得實效。」

據了解,下一步,富順將繼續保護千年古城的原有歷史格局和風貌,促進歷史文化資源的延續與傳承。近期將以保護為主,有效保護和搶救面臨破壞的文物古蹟,搬遷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蹟的單位和個人。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進一步改善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整治與街區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和景觀環境。從整體層面上控制歷史城區的新建設,保護和延續歷史城區的傳統格局和風貌。(劉安龍 許鵬)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ac7pnEBnkjnB-0zAK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