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正在廢掉的5種表現

2019-10-17     水木然

我們說一個人廢了,一個隱含的前提是,他本來可以的。

那些最終廢掉的人,多數都是有比較高的理想的人。

這些人往往是怎麼被廢掉的呢?

1



有意無意地尋求用很小付出獲得很大「回報」的偏方,哪怕回報是虛擬的。這種行為會提升自己的「興奮閾值」,讓人越來越不容易擁有成就感,從而越來越依賴虛擬的成就感,陷入惡性循環。

症狀輕的:沉溺遊戲(在虛擬世界中加快時間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來得更快)、種馬小說(意淫人能輕易獲得想要的東西);

症狀重甚至犯法的:賭博(輕易獲得「金錢」)、色情/吸毒(輕易獲得「爽」的感覺)等。




2


只願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無需太多動腦的視頻、圖片,以及深度較淺的娛樂、八卦、體育新聞等),不願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後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課程、知識框架、分析報告等)

由於真正有價值、能讓人進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離了這部分內容,基本也就隔離了進步的可能。


3


有兩類: 習慣於拿自己擅長的東西和別人不擅長的東西比較,從來獲得「比別人強」的錯覺(如:和運動員比學習成績,和學霸比體育); 習慣於拿別人做事情 A 的時間來做事情 B,來假裝自己在事情 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節假日做了比別人更多的工作,但也僅僅是在節假日才能如此)。




4


在工作中,習慣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後再也沒想過如何改進,只會機械地重複,然後騙自己很充實。

沒有改進,便也沒有剔除糟粕的意識,於是需要重複的東西越來越多,消耗時間也越來越長。


到最後,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實不僅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擠占了進步的空間。



5

在學習或接受信息中,只願意執行最簡單的第一步,卻不願意執行接下來更為複雜的鞏固和應用流程,只聽不說、只看不寫、只學不練,還麻痹自己說學到了很多東西.

而實際上,這種「淺層」的學習遺忘極快,有時還不如不學。比如,天天學英語,卻從不寫英語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時間刷知乎,卻從不寫答案、寫總結。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四個字購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aVn2W0BMH2_cNUgdl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