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語文這個科目算是我國從小學開始一直學習並且影響一生的最重要學科之一,就算你數學不好或者英語等科目不好,但是語文很難有人會講看不懂的,畢竟作為各類學科中的基礎科目,語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對於語文的重視性也成為了教育部門關注點之一,而說到語文教材的編排卻存在了多個版本,比如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西師版等,因為這些教材施教區的不同,所以存在了一定的差異,但是從使用度來看,人教版的最為廣泛,而且很多其他版本的中小學教材也會根據人教版作為範本來進行具體編制。
而在如今的中小學教材制定當中,說到溫儒敏的名字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狀態,他作為中小學語文科目的教材總主編成為了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人物,在人教版的高中和小學語文科目編排中,溫儒敏起到了重要作用。
溫儒敏今年已經73歲,但依然活躍在教育領域之中,而且還兼任了北大和山大的教授博導等職位,溫儒敏作為當下語文界的泰斗級人物,他的很多話流傳在了教育界,早年間從人大這所985畢業的他後來考入了著名的北大中文系,在北大先後讀完了碩士和博士,並且憑著自己的能力在北大留校任教。
也正是如此,使得高考、中考語文的風向標都要以此為依據,語文科目我們都了解雖然很難拉開分數差距,但是想在高考中勝人一籌依然要考出不錯的分數才行,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語文科目的關注度。因為主編的名字要寫在教材的顯眼位置,所以很多人認識了溫儒敏,但曾經在網上流傳許久的一句話,讓不少家長和考生開始憎恨了溫儒敏那就是「高考語文考試中要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是要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做不完」。
雖然這句話看著並不長,但是讓人聽後還是蠻刺耳的,特別是對萬千的家長來講,很多人早已對教育形成敏感性,而這樣的言論招致非議就再正常不過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俗話說三人成虎,以訛傳訛就是指的一件事情經過多人的傳播後,一句話會出現內容的曲解和意思的改變,而溫儒敏也正是遭受了這樣的謠言傳遞最終被廣大中小學家長所誤會。而後來我們才知道,溫儒敏並沒有講上面那句讓人看完以後讓家長和考生膽寒的話,而是曾經說過類似於這樣的話「高考需要有區分度,難度存在很正常,而高考中出現15%左右考生做不完試卷也是一件正常的事」,由此可以看到他所表述的內容與此前被大眾所聽到的言論有很大的不同。
而溫儒敏的觀點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我們都知道高考是一類選拔性考試,有難度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無論是在數學還是英語科目上都體現得十分明顯。
雖然語文學科作為大眾都可以接受和不容易考低分的一個科目,但為了能夠在高考中為各類學校和國家遴選出更優秀的人才,讓尖子生和普通生有所區別,因此加大一定難度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高考若特別簡單和特別難都是兩種極端行為,不僅對選拔人才無益,而且失去了高考本身的價值)
所以從溫儒敏因一句謠傳很久的話可以看到,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一定要辨別信息的真偽,在三人成虎容易言語遭到傳播中曲解和引發謠言的情形之下,還是需要大家更加理性看待問題,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認為大眾對溫儒敏的誤解委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