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位於湖南東部,與長沙相鄰,盛產陶瓷、花炮,為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中國紅官窯的所在地、花炮祖師李畋故里,被評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醴陵歷史悠久,風俗淳樸,人傑地靈,有風景名勝一百一十五處。
醴陵焙肉
湘東一帶雨水豐沛,氣候潮濕,佳肴不便於保存,一旦食用不完,就容易發霉變質;立冬之後,空氣變得寒冷乾燥,民間開始製作乾菜,醴陵最有特色的焙肉才出現在廚房,成為家庭主婦們為其奮鬥的珍藏美味。
焙肉對醴陵人來說,如影隨形,它掛在醴陵人家的廚房裡,收藏在醴陵人家的瓷壇里,還裝在醴陵人的行囊里。醴陵人即使背井離鄉、遠走他鄉,甚至是流浪天涯,他們都思念家鄉的焙肉味道,他們不願意忘記那咸香的味道,時刻飄蕩在口腔里,留在記憶里。如果有機會回到故里,再次遠行,他們會想方設法切一塊焙肉放入行囊,身邊保留家鄉的味道,讓自己身邊充滿家鄉的氣息。醴陵人喜歡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做一道菜,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有辣椒、有姜、有紅衣大蒜等做配料,這四樣辛辣咸香的美味炒到一起,誘惑醴陵人的食慾,一塊焙肉可以吃下三碗米飯,那鹹鹹的味道划過舌尖,就催動自己不停的往嘴裡送飯。
色澤極好
每年立冬開始,醴陵的家家戶戶就開始製作自家的焙肉,主婦們開始忙碌起來,把大塊的豬肉用鹽腌好,滴干鹽水,掛到柴火灶上讓煙火慢慢地熏焙,時間一久,肉的外表就會變黑,像一根根木炭懸掛在樑上。
醴陵焙肉又稱醴陵臘肉,並非醴陵一地出產,醴陵周邊都有,並以焙肉命名。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澤亮黃,鹽味浸潤,肉香內斂,格外香醇。做醴陵風味的焙肉,最主要的技術還是要個好屠夫。最正宗焙肉產地官莊山區,他們殺年豬的屠夫非常敬業,技術高超,手藝熟稔,豬殺翻後,開腸破肚,取出內臟,屠夫不急?翻腸子,處理豬肚子等內臟,而是及時把豬身肢解,特別是腰板上的肋肉,切成三五斤一塊,趁著體溫還沒有冷卻,用海鹽粗顆粒擦遍肉塊的表面,放在瓦缸里腌制三天,豬肉轉色之後,上鏈條掛起來,滴干鹽水和水分,用茶種殼、花生殼等急火不間斷焙三天,再文火焙一天,一周之內就生產出地道的焙肉,肉香醇厚,色澤金黃,豬皮極其鬆脆。
立春之後,醴陵再也沒有人家去製作焙肉,而是開始享受焙肉的滋味和咸香。鄉下人家有客人登門,他們必須以焙肉待客。焙肉的炒法比較單一,洗凈切片翻炒即可,可以根據不同的口味加不同的調料。焙肉要切成大片大片的,我見過最大的有一指多厚,巴掌大小,夾一塊足有二三兩重,這樣吃起來,醴陵人才說過癮。
令人垂涎
品質好的醴陵焙肉,最好不要爆炒,有種吃法叫清蒸,切成片的焙肉放甑里蒸,清香誘人,別有風味,瘦肉絳紅,肥肉通明,肉皮微黑帶黃;也可以放在飯坯上蒸熟,蒸到焙肉的肥肉變成浸潤的半透明狀態,趁熱切成一指寬的厚片,下鍋稍稍一爆,普通的放辣椒粉一拌即出鍋,講究的加大蒜、蘿蔔乾、蕻菜苔干或者冬筍片等,最忌帶湯水。焙肉切得薄而小,就像是做配菜的香料,口感不好。
焙肉放到餐桌上,香氣四溢,席間有喝酒的客人,總會挑帶著寬寬的肉皮給自己吃,把脆而不膩的肥肉給孩子,鮮紅透香的精肉給女人,他們吃著剩下的那層黝黑的豬皮,一咬就斷,又有韌勁,久嚼生粉。下酒最好的是焙肉骨頭,香味和鹽味早已浸入骨質中間,骨頭疏鬆,慢慢的嚼,小骨頭都會咬碎,那吸出來的咸香味極其迷人。
作者:巴陵;編輯: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