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慌!氣溶膠中招機率比遇交通事故還要低

2020-02-09   科學網

作者 | 甘曉 高雅麗

2月8日,「科學網」公號發布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尚待明確,專家建議「寧信其有」》引發廣泛關注。


當天,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也指出,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也能通過氣溶膠傳播?不少網友瑟瑟發抖,表示「再也不敢開窗戶了」「只能選擇蹲在家中不出門」。



對此,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氣溶膠研究專家要茂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指出:「在附近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時,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比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都低。」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錢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黃忠偉也就氣溶膠傳播的相關問題發表了看法。


《中國科學報》:有消息證實,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通過接觸傳播、飛沫傳播,還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


這些傳播途徑的區別是什麼?


要茂盛:

病毒傳播感染主要有3種途徑。不同情況下,這3種傳播途徑的主導地位有所不同。


接觸傳播主要通過接觸患者觸摸過的物體表面暴露,包括電梯按鈕、扶手和廁所把手等,然後通過手接觸鼻子等暴露。


但是,接觸傳播導致大規模疫情暴發的可能性比較小。


飛沫傳播在近距離交往的場景下具有主導作用。距離患者2米之內,當他咳嗽、打噴嚏時,健康人暴露風險會非常大。


當然,飛沫傳播也相當於一種氣溶膠傳播,是一種由人噴出來的、攜帶病原體的氣溶膠。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氣溶膠攜帶病毒濃度往往比較高,因此健康人一旦暴露,感染幾率很高。這就是為什麼呼籲大家戴口罩。


在開放空間如公園等,病毒飛沫傳播占主導。


氣溶膠傳播,在封閉和半封閉空間,與飛沫傳播是同樣重要的傳播途徑。


在通風條件不好且又比較狹小的空間裡,假如有一個患者,他的呼吸、咳嗽、打噴嚏產生的攜帶病毒的氣溶膠濃度會馬上累積起來,很快升高。一段時間後,在其內的健康人的感染幾率會非常大。


因此,考慮和重視氣溶膠傳播應當是在通風條件不好的封閉或者半封閉這個具體情況下。


《中國科學報》: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病毒會在氣溶膠中有較高的活性?


錢華:

紫外線、溫度和濕度都和病毒在氣溶膠中的活性相關。


一般來講,有些病毒喜歡高濕,有些喜歡乾燥。不過,我們人類最喜歡的40%~60%濕度,是病毒不喜歡的。


《中國科學報》:哪些具體的地方需要格外重視氣溶膠傳播?


要茂盛:

比如,在汽車和辦公室環境中等,沒有足夠通風情況下,又比較狹小。


特別極端的環境是在汽車裡面,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應當被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慮。


教室也是需要考慮的環境。例如,在一間教室里有兩三個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病毒氣溶膠累積後,沒有及時通風,氣溶膠傳播感染的幾率就很大。


地鐵、飛機、高鐵的通風情況相對較好,車廂和機艙都在持續與外界交換空氣。


其中如果有患者,其他健康人通過氣溶膠感染的幾率會隨著與患者所處的距離或者氣流方向有關。比如距離患者越遠,也不面迎氣流的方向,感染的幾率就低。


當然,吸入病毒不一定就會感染,要看吸入的劑量與活性,劑量低且活病毒少,感染可能不會發生,不同病毒情況不一樣。


《中國科學報》:那麼,氣溶膠傳播在開放大氣空間中讓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有多大?


要茂盛:

患者排放的病毒氣溶膠在開放環境中快速稀釋,濃度顯著降低,活性受到影響,被吸入的幾率與劑量都大幅度減少。


在附近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時,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比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都低。


錢華:

氣溶膠傳播病毒,遠距離的感染風險遠低於近距離。


氣溶膠遠距離傳播,感染風險除了和個人抵抗力相關,也和帶病毒氣溶膠濃度、病毒在氣溶膠的活性和暴露時長相關。


人呼出的帶病毒氣溶膠,首先以飛沫形式出來。


小的飛沫會很快蒸發乾形成飛沫核,若病毒在飛沫蒸發乾的過程中還具有活性,這些帶病毒的飛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觸到眼結膜、鼻粘膜、口粘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


通風可以稀釋帶病毒氣溶膠,降低傳播風險。


《中國科學報》:如果開放空間裡,有一個患者經過了某個地方,同時還伴有咳嗽、打噴嚏後,路過這個地方的人,感染幾率如何?


要茂盛:

在開放空間裡,病毒傳播感染以飛沫傳播占主導。


所以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首先排除存在近距離的飛沫傳播。


那麼這個場景應該描述為:一個患者在某處打了一個噴嚏,另一個健康人在「不久後」路過這個地方。


接下來,他「恰好」吸入了經氣溶膠傳播的病毒,由於病毒的濃度經大氣稀釋後已經降至很低,也許就是一個、兩個病毒,不足以侵害人體。


結果是,他不但被感染機率很低,還有可能在體內產生抗體,增加這個健康人的抵抗力。


另外一種情況是,患者經過的地面上的揚塵再懸浮,濃度相對較高。這種情況可能需要注意,但感染幾率也比較小。


《中國科學報》:那麼,確定氣溶膠傳播,需要擔心的是像汽車、辦公室、教室等這種半封閉或者封閉環境,而開放環境是不需要過度擔心的?


要茂盛:

對。考慮感染的幾率,需要考慮病毒的濃度與活性。


在公園、戶外這種開放環境中,對於相隔患者距離比較遠的健康人,病毒很快被稀釋,濃度會顯著減少。


即使吸入,應該也是小機率事件,劑量不足以導致感染,不需過度擔心。


當然,如果靠近醫院比如雷神山醫院,病毒排放源濃度強且持續,附近的空氣存在風險,需要考慮。


黃忠偉:

在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氣溶膠中的病毒濃度將會迅速降到很低水平,感染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如果在公共場合,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要遠一些,戴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認為公眾不用太恐慌,事實上空氣中本身就有一些病毒,一般對人體沒有太大危害,影響不到我們的健康。


《中國科學報》:公眾應該如何做好通風,防止室內氣溶膠感染?


錢華:

第一,自然通風的通風量很大,開開窗,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就很低了。通風效果跟當天的風速風向、開口大小和室內外溫差相關,現在季節通風量應該很大,有條件最好多頻次開窗,如每兩小時開窗10分鐘。


家裡有新風機的開新風機,有凈化器的開凈化器,凈化器會過濾氣溶膠,包括帶病毒氣溶膠,同時注意不要去觸摸濾網。


第二,衛生間中也要注意。


現在有研究表明糞便也帶病毒,沖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再沖。每個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樓下的氣溶膠上來。


第三,電梯間通風很差,又是小空間,一定要帶口罩、小心觸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與他人隔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