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馮遠征曾經主演過一部電影《大明劫》,說的是崇禎末年,全國瘟疫橫行。大明江山又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內有李闖席捲中原,外有清兵扣關山海,萬不得已之下,崇禎帝只得將死牢中的孫傳庭將軍釋放出來,命其攻打李自成。同時,慣用狠藥的江湖游醫吳若可偶然來到孫傳庭軍營之中,看到了運屍車一趟趟運走感染瘟疫而死的士兵屍體。他運用隔離法,輔以藥物治療,終於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可是人之病雖能醫,國之病卻無法可治。最終孫傳庭兵敗自盡,崇禎帝上了煤山,而吳若可區區一介醫師,也只能遠走江淮,帶妻兒逃避戰亂。
電影所反映的明末景象可謂真實生動,而崇禎末年波及中原數省的鼠疫也的確駭人聽聞。那麼,將明朝引向滅亡深淵的,是否就是這場恐怖的鼠疫呢?
01
早在萬曆年間,河北真定府就爆發過所謂的「大頭瘟」,根據康熙年間《武強縣誌》所載:「萬曆十年春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腫脖者,三日即死,親友不敢吊,吊遂傳染。甚至有死絕其門者,遠近大駭,號為大頭瘟。」可見這種以「脖子腫大」,亦即淋巴結潰爛為症狀的瘟疫,傳染性和致死率是何等恐怖。
到了崇禎年間,大範圍的疫災首先爆發于山西。呂梁興縣的百姓為了躲避鼠疫而四處逃散,興縣十室九空,可這些帶著鼠疫桿菌的百姓卻渡過黃河,向西傳染到陝西,向東則迅速波及華北,造成了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可見疫情之慘烈。到了李自成進京時,北京已然「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
如此大規模的鼠疫對軍隊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據歷史記載,當時駐守京師的軍隊有十萬人,鼠疫過後,僅餘五萬餘人。而這些倖存者又都是精神渙散、戰鬥力低下的殘兵弱將。李闖軍前來攻打時,守城將官甚至不得不低聲下氣求人守城,卻仍是「逾五六日尚未集」,最終便出現了三四千宮中太監扛槍執刀登上城牆的滑稽場面。
客觀上講,京師的鼠疫幫了農民軍的大忙,崇禎自縊,李自成也順利開進了紫禁城。可沒等他的屁股在龍椅上坐熱乎,就匆匆忙忙離開了北京。外因上看,自然是吳三桂降清,山海關會戰中大順不敵辮子軍,只得「戰略性轉移」;而內因上,一個重要緣由就是農民軍中也有不少人感染了鼠疫,不趕緊撤走的話,恐怕會成為下一批殉葬品。
那麼話說回來,鼠疫毀了大明坑了大順,卻為何沒對大清產生影響?這個問題一度困擾了中國史學界很久,最終還是歐洲學者找出了答案:早在中世紀,歐洲爆發過一場大規模黑死病,三分之一的人口進了墳墓,歐羅巴遍地都是十字架。後人對當時的壁畫和文獻進行研究,發現這噩夢般的鼠疫居然單單放過了騎兵。是因為他們身體素質好嗎?當然不是,而是鼠疫需要通過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可跳蚤卻討厭馬的氣味,所以終日與馬匹相伴的騎兵就得以倖免。而當時的清軍多半由騎兵組成,就算不是士兵,畢竟也是游牧民族,身上肯定有牲畜的氣息,自然躲過了鼠疫——可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02
那麼,明末這幾波鼠疫到底根源何在呢?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小冰期:第一次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三國到西晉,第三次是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而第四次正是明朝後期。小冰期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並出現大範圍的乾旱,導致糧食嚴重減產,而對於中國這樣的傳統農業國,飢餓自然會引發社會的劇烈動盪。不過好在明末這次冰期時,雖然饑荒不斷,但中國百姓還是靠著土豆、紅薯這些美洲傳入的抗旱高產作物熬過來了,沒有像前幾次那樣餓殍遍野。
但與此同時,老鼠群體一沒房子,二不會自己種糧,寒冷、乾旱和乏食引起了它們的大規模遷移。遍地亂竄而且身體虛弱的老鼠將鼠疫桿菌帶到全國各地,無論是萬曆十年還是崇禎十四年的瘟災,本質上都是由此而來。尤其是崇禎年的這次鼠疫,一方面北方老鼠因為找不到水源而向南方進軍,導致疫情進一步蔓延;另一方面,戰亂中飢不擇食的窮苦百姓偷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甚至吃死在路邊的老鼠,病毒由此迅速從老鼠擴散到了人身上。到了後來,不僅河北山西,稍往南的山東和安徽也被鼠疫相繼攻陷,寬敞的大街如同靜夜,無人行走。
03
這樣看來,似乎是冰期和鼠疫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畢竟農民軍鬥志再旺盛,八旗鐵騎再兇猛,也無法像病毒這般無孔不入。但須知我國歷史上類似程度的瘟疫發生過不止一次,卻並非每次疫情都導致了朝代更迭。可見天災雖然推波助瀾,但根源仍在人禍。
人禍之一便是腐敗。北方大旱,田野顆粒無收。原本天啟年的時候,木匠皇帝朱由校還會發賑災款,到了崇禎登位後,由於北方戰事吃緊,甭說賑災了,農民賦稅都是不減反增。而好不容易擠出來的一筆賑災款,也會被各級官吏層層盤剝得所剩無幾。李自成之所以屢戰屢敗,還能不斷東山再起,就是高呼「均田免賦」的口號,收攏了明帝國喪失的民心。
賑災的錢、農民的錢都拿去打仗,那麼軍隊質量如何呢?崇禎元年,遼東寧遠十三營的士卒為了討回欠發的薪餉,在張正朝等人的領導下攻入幕府,活捉巡撫畢自肅等,向這些官員索錢。可畢自肅表示,自己已經九次向朝廷申報欠餉,卻絲毫得不到回應,軍餉哪裡去了,答案用屁股也想得出來。連保家衛國的士兵的餉銀都要剋扣,試問還能憑什麼讓人家在前線浴血奮戰、吃苦受累?軍費得不到落實,明朝軍隊的裝備又怎麼可能過硬?反觀朝堂,授官索價高得驚人,任職兵部要1000兩,任職禮部要2000兩……如果這些雪花銀能夠變成一碗碗熱騰騰的米飯,變成一桿杆火銃和一門門大炮,帝國的命運即便在鼠疫橫行之下,是否也會有些許的轉機呢?
人禍之二,便是愚昧。電影《大明劫》中,面對肆虐的瘟疫,諸多醫士都是束手無策,而吳若可提出的隔離法則被嗤之以鼻。真實的歷史中,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一個擔任候補縣佐虛職的福建人經過研究,發現利用刺血法可以有效醫治鼠疫,每天到他這裡排隊看病的患者多達數萬人。到了崇禎十六年冬季,嚴寒凍死了大批老鼠,加上這位神醫的治療,北京城的疫情實際上正在逐步得到扭轉。可李自成打進北京後,放任農民軍在城中搜刮金銀婦女,殺害無辜百姓,結果就在兵荒馬亂之中,這位拯救了北京無數百姓的福建候補縣佐也被殘忍殺死。結果李自成自己殺了個痛快,還不是遭到了鼠疫的反噬?可見當時的明朝,從天子到庶民,都缺乏科學應對疫情的頭腦,零星的有識之士則被丟棄到灰暗的角落,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果統治階級對瘟疫的控制能夠有正確的認識,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華夏族一樣承受過如此多的苦難,但也正是風霜的磨礪,令東方的兒女在無數次分裂和統一、災害和喪亂中愈發堅強從容。今天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崇尚科學,也都更加和衷共濟,團結一心。同樣是面對疾病甚至死亡,我們每個人都相信鳥語花香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而這種源於國家強大的自信,就是我們屹立於世界的根基。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琴劍霜月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