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到底有多拼?我真的嚇到了

2019-08-09     蟬創意

還記得國內那檔糊掉渣的節目《變形計》嗎?城市富裕家庭的叛逆孩子和山區貧困孩子做短期交換,最後變成了一檔富孩子當網紅,窮孩子被消費苦難的狗血大戲。

香港也有一檔類似的節目《窮富翁大作戰》,一群衣食無憂的香港富豪到底層體驗生活,或露宿街頭,或住在咫尺劏房籠屋裡,體驗真正的「窮」字到底怎麼寫。

節目一共三季,口碑極好,第三季在豆瓣有9.2的高分。看完或許你會對當下的香港有新的思考。

「連大陸的鄉下都好過這裡」

月薪5000塊,在北上廣深雖然沒辦法過得有滋有味,但至少可以保證衣食不愁。但在在香港,這是一個貧困的代名詞。

上天的房價,令人窒息的居住環境,高昂的交通和飲食費用,處於貧困線的香港人生活質量到底有多差?

你可以想像嗎,這是一間帶廁所的劏房,月租要一千五~兩千塊。曾經還有人住在廁所上方。

香港服裝連鎖集團G2000的創始人吐槽:「香港怎麼搞成這樣,根本不像人住的地方,大陸的鄉下都好過這裡」。

在香港中心地帶住慣了寬敞明亮大房子的富豪們,雖然已經做足了內心準備,來到窮人蝸居的實地,還是前所未有地打破了認知。

沒錯,是富裕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

前投資銀行精英、營養師琳琳來到體驗家庭的廚房,深深嘆了一口氣:「這不是廚房,就是一個有水龍頭和煤氣罐的地方。

而哈佛才子、IT精英Erwin住的板間房,則到處都是木虱子,他白天要清理19層的垃圾累得半死,晚上回到不通風的板間和虱子躺一起,全身發癢然後整晚失眠。

還有一位咖啡連鎖店老闆看到豬棚改裝的房屋感嘆:「連豬都住的比人好,豬欄至少還有窗戶通風。

想要住廉租公屋?先遞交申請,然後排隊等著吧,至於等多久,未知數。

那些住上帶廁所小隔間的人,又怎麼樣呢?

營養師琳琳去探訪一個新移民家庭,她的廚房極其簡單,連醬料都不齊全,廚房還和廁所連在一起。

她平時會給兒子做魚補充營養,但自己每天只吃榨菜。

就算是這樣,還得隔一天吃一次罐頭岔開,不然一個月的伙食費根本不夠。

這種從裡到外都逼仄的生活,完全刷新了精英富翁們對「窮」的認知。

營養師琳琳很注重孩子營養,她本想在這次體驗當中傳播更多的營養知識,卻發現自己根本和體驗家庭的媽媽聊不下去。

「有沒有想過哪種食物有營養」,「沒想過,哪個買得起就買哪個」

「節瓜炒了之後再去煲湯會更香更稠」,「可以試,不過會浪費燃料」

「菠菜對小孩的骨骼發展很好」,「菠菜比較貴」

「何不食肉糜」不是一句古老的笑談,在生活成本面前,一切營養似乎都成了空談,一切尊嚴都會掃地。

窮是因為不努力嗎?

「我每天工作17個小時」

香港的實幹家總是會有一個先行理念:只要夠努力,一定能翻身變富人,你這麼窮,一定是不夠努力。

G2000的創始人田北辰也是這麼想的:「只要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但當這些身懷六技,懂英文,會交際有情商的富豪富二代們真正走到底層體驗生活,就會啪啪啪打臉

例如在第一季第一期節目中的年輕富豪Eric,從英國的大學畢業,平時的生活就是每天打高爾夫、做做投資。

他要體驗的是露宿街頭,拿著15塊錢過5天。

年輕的Eric一開始信心滿滿,準備發揮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英文特長打個漂亮仗。

他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東奔西走找工作,好不容易找了個外賣小哥的行當,勤力地乾了5個小時。

沒想到,卻被忽然炒了魷魚。原本的信心和尊嚴忽然被擊得粉碎,他在大街上哭了起來。

原來,一百塊錢這麼難賺。

晚上,他滿頭大汗幫人收拾報紙,開開心心賺了10塊錢,結果轉頭髮現自己的「床鋪」卻被人收走了

經歷了這些挫折,Eric坐在江邊,仿佛一隻泄了氣的氣球,說了一番相當有哲理的話:「生活就像一把只會把筆不斷削短的鉛筆刀,卻不會把筆削尖,只會削到只剩下橡皮」。

在工作隨時會丟,居無定所的狀態下,年輕人的鬥志會完全喪失。

而放出豪言的田北辰,做了垃圾清掃工,早晨6點到大街上運垃圾,洗垃圾桶,時薪25元。

但他只體驗了兩天一夜,因為自己「捱唔住」退出了。一日要掃街九小時,可他覺得「做兩個鐘好似做了四個鍾」。

而他的工友們有多努力?這份工作只能賺5000塊,根本不夠生活,為了賺多三四千塊,有個工友下了班要做第二份,每天工作時間加起來17個小時,也就是說晚上只能睡五六個小時。

敢說他們窮是因為不努力嗎?996算什麼,香港勞動人民,已經做到了607。

看到這些,田北辰發出一句感嘆:「社會正在極盡嚴厲地懲罰不讀書的人」。

社會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

可窮孩子讀書出頭有多難?

教育是所有窮人唯一的出路,但是對於底層的香港孩子來說,讀書出頭又有多難?

富孩子從小學上國際學校,會英文,懂才藝,而窮孩子則在打工中消磨了青春。

補習天王之女、國際學校的資優學生Stephanie去了餐飲店兼職,碰上一個同來兼職的高中生美儀,她每天放學後到店裡打工直到凌晨,功課只能在兼職空擋看一看。

至於課外活動培養興趣愛好?那真的是想太多了。

另一個小白富美Tiffany,到普通公立學校當交換生,上課飆英文被整個課堂的人羨慕。

她早早就確立了夢想,那就是依照興趣當一個作家。

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也有夢想——當醫生。

但她卻清楚地知道,這個夢想離自己千里之遠。

另一位中學男生,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生活給的心裡壓力太大,所以「不想上大學了」。

根據香港2013年的數據,貧困線下的孩子入讀大學的比例只有13%

「如果他們在跑一百米,相信我的女兒的起跑線是在二百米,甚至是三百米就開始起跑了」小白富美Tiffany的媽媽說。

在窮孩子備受生活壓迫,富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大環境下,要實現階層的流動,對香港底層人民來說難上加難。

有錢人都為富不仁?

香港富豪有多努力你一無所知

窮人很窮,富人很富。那富豪就該被仇恨嗎?

這檔節目令人驚喜的是,不僅恰好打破了窮與富之間的屏障,而且讓我們看到了香港富豪精英都是什麼面貌,他們又在為香港做著什麼努力。

你以為他們都嬌生慣養?

IT精英Erwin晚上被木虱子咬睡不好,白天要倒19層樓的垃圾,身體吃不消。第二天,他想讓節目組換一個輕鬆點的工作。

結果時間倉促換不了,Erwin只好頂著暈沉沉的腦袋完成了工作,並且比前一天完成得更快更出色。

餐飲集團的大佬Simon在洗碗間裡忙得滿頭大汗,工友擔心他頂不住。他擦了擦汗:「總要頂下去,怎麼可能不行,你每天都是這樣做的」。

聽到有工友說「我已經一年沒有吃過牛肉了」,他背過身去哭了,因為他自己就是賣牛肉的。

體驗結束之後,Simon即刻召開會議討論如何作出改變,學習「待用餐」的做法買一贈一,並且每天免費派發100份食物。

參加節目的富豪都深切體會到,這樣的香港很難有未來。所以,作為香港的一分子,他們實實在在地想改變香港社會的現狀。

被木虱子咬了幾天的IT精英Erwin辭職做了社企,利用科技網絡背景,推出電腦銀行計劃,為貧困孩子們提供廉價的電腦和網絡服務。

營養師琳琳也專注在了自己的領域,教媽媽們如何用最簡單的步驟、最便宜的食材,做出營養價值最大化的食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享受了最好資源的香港富豪,在「變形」回來之後,運用自己的專業學識,思考實現社會公平的創新方式,鼓勵更多的底層人民改善生活。

極端信奉市場主義的富豪田北辰感慨:「我最大的改變是現在會思考是否願意少賺一點,對員工好一點,或者其他方面不去賺到盡」。

他說:「市場,不一定有公義」。

坦白講,看完這部紀錄片,蟬主真的有嚇到,慌神了。

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上個世紀甩開亞洲各國實現經濟騰飛,和香港人的實幹精神是分不開的。拚命掙錢,拚命吃飯,即便到現在,這種內核也還在。

從片子裡我們也能看出,不管是窮是富,香港人內在都流淌著同源同命運的家園血液。

實幹、互助,這才是香港最珍貴的優勢。

重拾這些精氣神,香港的未來就不會是某些人口中的絕望與黑暗。

《甜蜜蜜》里,張曼玉對黎明說:「哩度系香港喔,有咩唔可能啊!」

亂鬨哄的香港,早該認清現實了。

點個「在看」,期待香港恢復繁榮

蟬創意是一個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我們專注於人類腦洞開發的事業,對藝術作品、潮流文化、網絡熱點進行野雞式播報,在毀滅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向世界傳遞我們的虛情假意。

微博:@蟬創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

投稿、媒體、商務合作

至郵箱:pr@chanchuangyi.com

加入組織,後台回復「招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FQ1gmwBvvf6VcSZEJ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