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科技如此發達,為什麼不比賽登月?

2019-11-02     貳苟娛樂

轉載侵珊:今年是人類首次成功登月50周年紀念。 德國製造一直是全球的一個品牌,有個疑問是,德國的科技如此發達,為什麼不比賽登月?作為科技的夢境樂土的德國,為什麼沒能走在太空比賽的前列?

美國七十年代成功第一次登月

其實除了歐洲的空中客車公司和不萊梅的OHB衛星製造公司,還有許多規模較小的創業公司也都在仰望星空。這些公司的希望所系是歐洲空間局(簡稱歐空局,ESA),該組織由22個成員國組成,2019年的總預算為57.2億歐元(63.9億美元)。

德國是歐空局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金主。憑藉這樣的實力,德國政府獲得了兩項成就:達姆施塔特的歐洲航天局協作中心和科隆的太空人培訓中心。聽上去值得慶賀,但其實代價不菲:德國僅2019年對歐空局的貢獻就達9.27億歐元。

在國內,德國在太空項目上還別的支出了2.85億歐元。這看起來似乎許多,但與法國的7.26億歐元比較,只能說微乎其微。總體而言,德國太空項目上的花費僅占GDP的0.05%,落後於印度、義大利、日本、中國、俄羅斯、法國和美國。依據高盛的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的數據,美國的太空預算占DGP的0.224%。

圖為柏林空間技術行業聚會上的德國太空人莫雷爾

花多少錢是一回事,怎樣花錢又是一回事,輿論對此有多有批評。目前,政府的最大現金花銷流向了大公司中空車和OHB。

總的來說,關於大多數公司來說,以為登月是在浪費資源。它們應該專注於服務和數據建造。 關於歐洲的創業公司來說,最大的機會是在下游,由於它們可以從NASA或ESA免費獲取數據。這不是最好的資料庫,可是既然能夠免費獲取,那就現已走在別人前面了。

聚集於服務將導致許多製造公司的破產。只有強者才能生計,空間技術中的達爾文主義,這是成熟產業的典型經歷。

圖為進入太空的第一個德國人亞恩,當年41歲

與此同時,太空行業協會正在促進德國建立自己的太空港或發射中心。他們關心的不是那些足以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大公司,而是那些有望不再依靠別國就能發射火箭和衛星的小公司。現在,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這種才能。有了自己的太空港或發射中心,該工業發展就愈加順利。

儘管雄偉計劃更容易讓公眾著迷,但太空工業已經開發出許多影響人們日常日子的技能。由此,電池、陶瓷、太陽能、自動駕駛和輕質金屬等方面的技能都得到了開展。

圖為今天的亞恩

衛星新技術的使用將會帶來更好的通信、天氣預報和導航。來自太空的圖像可用於監視珊瑚礁、森林、水位、火災或自然災害,還可以用於督查輸油管道、火車和輸電線路。這些圖像可以教我們認識地球,更好地思考全球變暖的問題。

為了促進太空技術的最大值應用,柏林空間技術公司的塞格特希望本行業可以從事更多歐空局、空中客車或OHB公司所做的工作,要知道這些機構都是在燒納稅人的錢。他還提示說,各個公司要堅持自己的長項,例如製作配備、零件、衛星、火箭,組織發射或提供服務。各顯神通,而不是求出名而去登月。

德國太空產業的未來尚不清楚,但是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第一,按照現在的模式繼續下去,政府將花費越來越多的錢來維持領先地位,給出錯誤的方向,導致該行業無法取得任何真正的進步。

第%1, 政府、納稅人和公司都能意識到現在的模式缺乏效率,於是政府跳出衛星製造的泥潭,轉而購買太空服務。這樣一來,衛星製造的成本被省下來了,太空數據研究受到重視,而數據正是21世紀的黃金。

專家認為,太空提供了無限可能,增長空間難以計數。在人類首次登月50年之後,政府面臨的真正考驗是能否建立起管理太空的法律框架,然後把產業放手交給市場,讓市場來滿足消費者所需。作為在此行業耗資不菲的德國,理當順勢而行。所以他們認為登月並不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EYHMG4BMH2_cNUgK2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