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1000萬冊。從1989年林少華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國內簡體版到2015年銷售總量超過2800萬冊,引起「村上現象」。中國大學生們讀過最多的課外書恐怕就是《平凡的世界》和《挪威的森林》了,這從全國各大高校圖書館借閱排行榜可以看出,這兩本書一個現實一個浪漫,風格完全不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日本作家石黑一雄,連續十年被提名的村上春樹再次與之失之交臂。連小李子都拿了奧斯卡的小金人,村上能不寂寞嗎。這不得不讓一些人遺憾甚至是不解,為什麼呼聲如此高的這位作家年年陪跑。實際上村上春樹以後得諾獎的機率也很小。
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開始,始終是爭議不斷,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唯以獲獎論英雄是有失公正的,得了獎並不意味著他的文學成就一定高過其他人,不得獎也不意味著他的文學成就不如人。比如俄羅斯泰斗托爾斯泰與契訶夫、英國大作家哈代與勞倫斯、義大利巨擘卡爾維諾、愛爾蘭大作家喬伊斯、奧地利大師卡夫卡與里爾克、法國的普魯斯特與左拉、阿根廷的博爾赫斯等,各個都如雷貫耳,他們沒有獲獎也絲毫不影響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諾貝爾文學獎1901年開始,托爾斯泰1910年去世。從第一屆他就呼聲極高,但到死也沒得獎。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之後,網上都會有人問,這人是誰。黑石一雄也不例外。中國讀者熟悉的日本作家是東野圭吾之流。2012年得諾獎之前的莫言知名度也比較低,頂多算是二流知名度,當時為人熟知的是余秋雨,賈平凹。莫言得獎之前書根本賣不動,得獎之後當天全部脫銷。這也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價值取向,最近的二三十年,都很少頒發給暢銷書作者。2017年得主石黑一雄國內知之寥寥,甚至各大電商平台都找不到他的一本書。
村上春樹因為《挪威的森林》知名度非常高,而這本書又是關於愛情。這可能讓人覺得村上春樹是和郭敬明一類的青春小說家,不夠厚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常見的主題是戰爭、仇恨、民族意識等比較深沉的問題。莫言當年得獎的原因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中國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還有一些人覺得因為莫言在作品中大肆醜化中國人迎合了歐洲的喜好。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
日本第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歐洲被認可,正是因為它們與歐洲文學不同。他的《雪國》《古都》《千羽鶴》等作品體現了日本人思維的精髓,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可以說,川端康成代表的是「東方文學」,是「日本獨有的美的意識」。第二位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的創作與歐洲文學十分接近,但他是站在日本作家的立場來創作的,「他是符合歐洲文學評判標準的優秀日本作家」。而且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探討了日本的天皇制和戰爭問題,這些都是當時的世界熱點問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裔英國人黑石一雄。
與這兩人相比較,村上春樹既非「日本主義」,也非「歐洲主義」,而是「美國主義」。這與歐洲文學的評判標準沒有重合之處。在歐洲人眼中,美國缺乏傳統文明,美國文學缺乏傳統和知性美,而村上春樹更像是美國的「New Yorker」(紐約客)。村上春樹的作品是美國式的文學,他喜歡的作家是美國的斯科特·菲茨傑拉德、萊蒙德·錢德勒、杜魯門·卡波蒂、史蒂芬·金。諾貝爾文學獎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一個獎項。在歐洲人看來,美式作品缺乏傳統與知性美。而作為日本人,村上春樹的作品也沒有日本獨有的特點。可以說,他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常見的評論是「其作品風格深受美國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很多人認為村上春樹的作品對於社會的關注不夠,只是一種「純文學」,這是一個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