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看似不起眼的源頭,卻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大格局

2019-08-26     南陵縣廣播電視台

一條河流穿越晨光,沿著汗水和稻葉的方向,在鄉村與鄉村,莊稼與莊稼之間流淌。

一首悠揚的民歌,從土地黝黑的深處,緩緩而來。潺潺的水聲里,季節時青時黃,時黃時青。

在漳河之畔,南陵人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站在民歌青青的音域,如植物在陽光下起舞、撥節,一切農事的節奏如民歌的節奏,讓人覺得自然而舒適。

漳河發源於南陵縣南部山區,自南向北穿越縣境中部,至瀂港匯入長江,流域面積1450平方千米,全長115千米,為南陵人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漳河舊稱為漳水、淮水,民國版《南陵縣誌》記載:漳水(源出縣南水龍洞,至合河口與淮水合流。按府志,漳水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水龍洞,至澄清河與淮水合流。)淮水,(源出縣南呂山麓涌珠泉。)漳淮二水匯合,形成漳河的主源。

《中國歷史地圖》記載:西漢時,漳河名淮水,北宋時稱漳淮水,元明兩代上游(南陵以上)名漳水,中游(南陵至三埠管)名淮水,下游(三埠管以下)名瀂明江,清代統稱漳河。

循著一條滋生並哺育了地域文化的河流上溯,最終可以在山麓下,山壑間找到宗源,找到汩汩的涓溪。來到這裡,但見水色清澈,晶瑩剔透,不禁讓人聯想起漳河源的源遠流長。

水在路上,在樹叢里,追溯著,奔跑著。在山勢低回處流淌出精緻的弧線,盪起美麗的水紋,就像一把梳子,梳理著石頭的韻致。再追再跑,花就開了,樹就綠了,山就活了。

經過今人的實地勘察,漳河在南陵縣何灣鎮還有另一支源頭——荷花塘。

漳河源南北數支相匯於三里鎮,西匯峨嶺河後,自南向北,從山地向平原,順勢而下,開始了她澤被兩岸,殷福民生的征程。清清的河水,常養育出一個收穫的秋天。古老而清新的民歌緩緩地穿過山野,沿著鄉間曲折的小路走向溫暖的家園。

雲水往事不會留影,風花雪月自然有情,漳河牽連著兩岸,也牽連著跳躍的心情,也牽掛著一處恍然入夢的地方。

一段歷史,不能輕易被改寫;一份鄉音,不能輕易被忘懷,如今,在很多人的眼裡,漳河依舊是枕邊夢裡最熟悉的搖籃曲。

站在漳河的上源,回到最初的明朗,感嘆於每一個在河面上飄動的傳說,敞開的思緒是一幀動人的風景。

它們為生命豐盈,為土地消瘦。正是因為生命和土地,它們的流淌才有了意義。它們沉默的流淌,有時樸實的波紋,也會在斜陽把山野染遍時,輕輕唱一支鄉情的歌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9xv0mwBJleJMoPMPR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