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不會對家長說的事:老師挑選班幹部到底是怎麼想的

2019-07-26   家長會了麼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昨天,帶孩子在樓下玩。

偶然聽見旁邊兩位媽媽的交談——

媽媽A:聽說你家大寶上小學了啊!

媽媽B:是呀!下學期就該上二年級了呢!

媽媽A:你們班選拔班幹部了嗎?

媽媽B:嗯,選了選了!我家娃在第一學期就是班裡的衛生委員呢!

媽媽A:是吧!那你家娃還真是優秀呢!不像我家娃,到了第二學期才當上了大班長!

媽媽B:……

我憋著笑,趕緊走開了。

兩位老母親即將溢出來的火藥味,被一個又一個彩虹屁包裹得嚴嚴實實。

衛生委員媽媽原以為,這是一個絕佳的炫娃舞台,誰知,被班長媽媽一個反手,殺了個措手不及。

家長們對於娃是否能夠成為班幹部似乎有著迷之執念,母憑子貴類的皇家思維在今天依然屢見不鮮。

1

家長執念:你家娃是什麼幹部?

在大部分人的眼裡,班裡的小幹部那就是離職權中心最近的存在。尤其要是當個班長,那簡直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光。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媽媽每一次跟別人說起我當大隊委的事時,那種欲說還休,欲言又止,想要表現出驕傲,又要儘量保持謙遜的複雜神情。

在大多數家長的心目中,班幹部就等於特權,班裡的一些好事兒肯定先輪到班幹部。

評選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班幹部肯定是首選。尤其是一些經常拋頭露面的職位,比如班長、紀律委員、體育委員、中隊長、大隊委之類的,會給娃帶來不知道多少榮耀時刻,每天都能接受眾人的仰視與膜拜。

另外,班幹部作為跟老師接觸最多的人,與老師的溝通機會也最多。

如果有什麼困難或者訴求,老師一定是優先處理;同時,班幹部作為老師的小助手,也常常獲得老師的信任,那麼在老師眼裡的好感度上升,今後幾年的學習也肯定能夠一路順風。

於是,一旦從小道消息得知班裡要競選班幹部,老父老母必定與娃展開深刻的思想教育:強調當上了班幹部,娃將會收穫別人得不到的優惠和權力;或者跟娃講述一下,做了班幹部以後,他們將會收穫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成長。

行動派的家長們則不說廢話:直接付諸實際行動,必要讓娃瞅准各種時機,充分展示自己;班級有個什麼活動,督促娃第一個上;學校有個什麼比賽,慫恿娃積極報名。

與此同時,家長們深知:「幹部要從娃娃抓起」。

於是,在娃咿呀學語時可能就開始培養「小主人翁」意識,凡事讓孩子做主。

不放過任何一個在人前「練膽兒」的機會:家庭大小聚會,朋友的圓鎖婚禮,都要花式鼓舞孩子走上台去,唱個歌、跳個舞、轉個圈、行個禮,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在班幹部的競選中贏得老師的青睞。


2

教師心聲:班幹部真的不算什麼「官」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其實我的想法跟家長們一樣——

我覺得我是班長,我是班裡「最大的官」。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就是老大,一切都是我說了算。

如今,我成為一名班主任,成為了那個需要從幾十個孩子中間挑選班幹部的人,才發現當年的想法有多麼幼稚可笑。

在一個班級里,其實班幹部並不是官,他們其實是班裡面最辛苦的孩子——

我們帶過的學生中,有一個叫小迪的小胖墩兒。

我看他長得結結實實的,而且每一次值日都是任勞任怨。於是我就讓他擔任了衛生組長,後來是衛生委員,最終成為了班長。

所以,你往往能夠看到這樣的一幕幕:

清晨,小迪第一個到校,開門窗,擺桌椅,整理清掃工具;

傍晚,小迪一邊趴在窗台寫作業,一邊監督同學們值日。遇到個別胡攪蠻纏不好好值日,或者家長到校開脫說有事先離開的,小迪就只好自己把沒有人負責的環境區打掃乾淨;

每次大掃除,小迪都是最忙碌的那一個。一會兒被女同學叫去幫忙洗拖布,一會兒被男生叫去擦玻璃;

我後來選他做班長,也是看中了他身上這份能做「人民公僕」的吃苦精神。

沒錯,吃苦是作為班幹部所能收穫到的第一份成長,也是班幹部身上的基本素養。

是不是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呀!

除此以外,大家所以為的「班幹部可以鍛鍊娃的膽量」,也是一個偽命題。

膽量,雖說後期也可以鍛鍊得出來,但是天生的性格還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一個原本就膽子大的孩子,又有機會做班幹部,那就是如魚得水。

如果一個原本膽子小的孩子,被逼著競選班幹部,那真是如履薄冰。

有些孩子羞於在人前表達,被大人們理解是「不夠勇敢」、「需要鍛鍊」,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內向的孩子其實是會有輕微「社交恐懼症」。

舉一個我聽過的外國的恐怖案例: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有一名大二的學生Natasha Abrahart,從小性格就極其的內向,不怎麼喜歡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大學入學之初,Natasha的父母也曾經告知過校方,說Natasha患有很嚴重的「社交恐懼症」。

但校方並沒有引起很高的重視。然而有一天Natasha被通知要準備一場300多人出席的演講,結果在演講的日子到來的前一天, Natasha上吊自殺了。

做班幹部能夠鍛鍊娃的膽量?不,這麼做可能會把孩子逼上絕路。

所以,是否希望成為班幹部這件事,家長還是應該聽從孩子的選擇。

面對挑戰,孩子確實會存在一些畏難退縮的情緒。但你只要在ta背後堅定地支持,讓他清楚:無論做什麼選擇,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支持你。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做出心的選擇。

當然了,班幹部與其他學生中間確實存在「不平等」的待遇。

比如——

我們要求八點到校,其他同學偶爾遲到,我可能會通融一下,提醒他們下次注意;但是我們班的小幹部如果犯同樣的錯誤,我可能就要揪住小辮子不放了。

因為我要時刻提醒他們:要想服眾,就要作為全班的榜樣,就必須事事做在別人的前面。

所以,小小的肩膀擔負的任務可不輕。那些最終鍛鍊成老師小助手的班幹部們,背後有太多的大家不知道的辛酸。

3

班主任解密:哪些特質的孩子才適合做班幹部?

作為班主任,選擇班幹部就好比將軍點將,一定是要考慮各方因素,綜合各項指標,選出的精英,才有可能打勝仗。

所以,挑選班幹部,我一般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1. 性格方面:外向vs內向

外向的孩子性格會比較潑辣,他們最適合做紀律委員、文藝委員這種外放型的工作。除此之外,他們可能還需要一副好嗓子,尤其是低年級的班幹部。他們必須能夠敢站在講台上,一嗓子吼住亂成一鍋粥的教室,才能達到管理效果。

對於高年級來說,外向的孩子容易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因為班幹部也需要群眾基礎,人緣好朋友多,管理起來更加容易一些。

內向孩子適合做一些不太拋頭露面的工作,比如衛生委員、學習委員。這類工作需要孩子富有耐心和有責任心。他們最好能有韌性,面對困難能冷靜處理,想出辦法解決。

當然,不排除有些孩子膽大心細,但是縱觀學生的整體狀況,擁有這些特質的孩子,內向的則更多一些。

2. 人品:斤斤計較vs憨厚無私

在成年人的世界,那些下了馬的貪官,不是因為沒能力,而是因為沒人品。

他們深耕官場多年,身在其位不謀其職,反而自私自利,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帶來利益。這樣的官絕對不可以用。

班裡小小的班幹部也是一樣,凡事斤斤計較,絲毫不吃虧不退讓的孩子,如果再給ta賦予一份職權,那麼他將勢必會在同學們中間作威作福。

將來長大,保不齊會是又一個危害國家和社會的害群之馬。

我聽同事說過一個學生——

這個孩子各方面能力都相當出色,是學校的大隊委,也是學校里數一數二的尖子生。

但是,她在每一次監督路隊的時候,故意把隔壁班的分數扣了很多,原因只是因為隔壁班有幾個孩子曾經嘲笑過她。而自己班學生在路隊里打鬧,她卻視而不見。

我們班的一個9歲的小班委,在監督紀律時就嚴守公平公正這條紅線——

有一次,他們小組因為地面廢紙多,被他自己扣了分。扣完分,他會自己默默把教室收拾乾淨,為了第二天給大家創造好的環境。

縱觀古今,那些被人們傳唱的模範、楷模,無一不是這樣無私的人。

現今社會,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吃虧,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裡的「傻子」。

但是,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是一個三觀正,有擔當的好人,也會有機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3. 為人處世:鐵腕vs智慧

有一天,我們班的一個小幹部找我哭訴,因為她大公無私把好朋友的名字記上了,最後她的朋友們卻再也不理她了。

的確,班幹部是個得罪人的苦差事,所以工作方法很重要。

除了有天生的智慧或者家長的傳授,很大程度還是靠自己的悟性。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把自己的一點職權當盤菜,拿著雞毛當令箭,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那也不是個成功的幹部。

好的班幹部會模仿老師的工作方式,他會明白,對待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方法。比如:

對待性情溫和的,溫柔提醒一句即可;

對待性格脆弱愛面子的,私下裡說說;

對待性格暴躁的,就要注意措辭語氣,以免激怒對方,惹禍上身;

對待嬉皮笑臉屢教不改的,當然就可以適當強硬一點。

4

成長,不該只有一種色彩

班幹部確實能夠鍛鍊人的很多能力,比如應變能力,臨場協調能力,公關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等等。

但是,想做班幹部的孩子,也不該是一張白紙,只一味指望當個班幹部來培養孩子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只會讓他比別的孩子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委屈。

另外,我們必須要考慮孩子的意願。要不要當班幹部,應該是他自己真的願意去做,而不是你認為好的事情就逼她去做。

有的孩子只適合歲月靜好的成長,就沒必要把他扔進風風雨雨里。

因為,強扭的瓜不甜。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