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德甲重啟印象:尷尬,喜感,自豪

2020-05-17     足球雋言

原標題:【深度】德甲重啟印象:尷尬,喜感,自豪

德甲重啟,全球聚焦。當地時間周六下午15點30分開球的5場比賽,以及18點30分開打的法蘭克福對陣門興格拉德巴赫,幾乎完全按計劃完成。空場、口罩、安全距離和5個換人名額,這些全新的規定一方面令德甲的觀賽體驗前所未有的奇怪,另一方面也令這個全球最早重啟的主流聯賽深感自豪,並贏得了尊重。

一、空場:德國球迷聽話,觀賽體驗尷尬

多特蒙德主場對沙爾克04的魯爾區德比,是德甲史上首個空場比賽日裡最早開球的5場比賽之一,也成為了德甲重啟的象徵。雙方參賽人員在鏡頭下的一舉一動,都被全球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抱著好奇心、拿著放大鏡看在眼裡。

原本通常會湧入超過8萬名球迷的伊杜納信號公園,以及可以容納2.5萬多特蒙德鐵桿的南看台,在這個下午終於讓全球觀眾目睹了其「本色」——以往你能看到的全是人、圍巾、旗幟和標語,而絕對不是座位本身的顏色。

*歷史上第一場空場的魯爾區德比。

這是德甲史上第一場空場的魯爾區德比,但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場閉門作賽的德甲。早在停擺前的3月11日晚,門興格拉德巴赫就在主場與科隆踢了一場空場的萊茵地區德比。不過,那場比賽並非最嚴格意義上的空場,當時還有不少俱樂部工作人員和記者能在看台里觀賽,也有成百上千名門興球迷聚集在球場外為球隊加油助威。

按照德國足球職業聯盟(DFL)制定的特殊比賽運營方案,如今的空場德甲比賽對球場內部(內場與看台)和外部區域的人數都作出了嚴格限制。內場和看台人數分別控制在98人和115人,內場人員除了兩隊的參賽人員,以及裁判、安保和電視信號製作人員,還包括4名16歲或以上的球童,而球場外部則最多只允許109人停留。在同一時間內,整個球場內部和外部區域,不允許超過300人停留。

*按照嚴格的人數限制規定,每場比賽只配4名球童,而且都要年滿16周歲。

比賽參與者遵守空場規定不難,球迷呢?外界原本很擔心,德甲一重啟就上演魯爾區德比風險太大。這樣一場地區德比戰,對於兩隊球迷而言一貫是不容錯過的盛事。即便不允許進場,球迷也很可能會聚集在球場外圍或某個地方一同為自己的球隊加油助威。幸運的是,在各方的大力宣傳和呼籲下,無論是多特蒙德還是沙爾克球迷都放棄了前往球場。就算是在提供比賽轉播的酒吧里,也有佩戴口罩和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嚴格規定。而絕大多數球迷,都乖乖地待在家裡看電視轉播。

對於魯爾區德比這種聯賽頂級較量,電視轉播機位的設置必然是最高規格,在轉播畫面中會出現諸如「角旗鏡頭」這樣的新穎鏡頭。但如今由於嚴格的球場內部人數限制,機位設置只能滿足基本需求,而無法錦上添花。於是,這場魯爾區德比的轉播不光缺少了超過8萬名球迷製造的聲浪,也沒有一些特殊機位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令電視觀眾的觀賽體驗大打折扣。

*小阿扎爾第48分鐘將比分改寫為3比0之後,勝負懸念就基本沒有了。

雪上加霜的是,沙爾克04延續了停擺前連續9場正式比賽無法在90分鐘內獲勝且6次交白卷的頹勢,面對缺少羅伊斯、埃姆雷·詹、維特塞爾和桑喬(79分鐘才替補登場)的多特蒙德,依舊被打得落花流水。踢完上半場,就有球迷吐槽道:「沙爾克很遵守隔離規則,感覺全隊互相之間都很久沒見了。」

比賽剛過一個小時,拉斐爾·格雷羅就梅開二度,將比分改寫為4比0,令比賽早早進入「垃圾時間」。多特蒙德也無意繼續痛打落水狗,80分鐘左右就開始倒腳消磨時間,如此情景發生在魯爾區德比堪稱奇聞。這是多特蒙德自1966年以來的最大比分德比勝利,也平了本世紀魯爾區德比最懸殊比分紀錄——沙爾克曾在2000年9月23日客場4比0擊敗多特蒙德。

*中場休息時就被換下的沙爾克中衛托迪博在替補席黯然神傷。

貝肯鮑爾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實空場也有空場的好處,「在看台上你想要感受氣氛。而在電視機前,你會更關注足球本身。例如我看了3月尤文圖斯2比0擊敗國際米蘭的比賽,那場球踢得真快。」然而,這場魯爾區德比的觀眾——不光是那些此前從未看過德甲或近年甚少關注德甲的觀眾,就連真正意義上的德甲球迷,對於比賽的競技水平和觀賽體驗,都很難給出滿意的評價,甚至不少人對此大失所望,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誰讓這場比賽本身承載了太多競技以外的厚望?

二、新規:慶祝場面喜感,赫塔頂風作案

儘管對陣雙方實力和發揮懸殊,導致競技內容乾澀,但這場魯爾區德比絕非一無是處,至少哈蘭德、布蘭特、格雷羅和小阿扎爾這幾名多特蒙德攻擊手的表現足夠精彩。而且競技以外的一些元素,也為這場德比戰增添了不少色彩。

*沙爾克替補球員之間保持了足夠的安全距離。

在此之前,你從未見過替補席會如此冷清。不光所有替補球員、教練(經常要走到場邊指揮的主教練除外)和隊務人員都要佩戴口罩,而且不能「排排坐」,相互間要保持至少1.5米的安全社交距離。為此,伊杜納信號公園在替補席旁邊和看台前排過道都臨時加設了座椅,每一名替補球員之間都明顯隔開,而且戴著口罩,想像以往那樣邊看邊聊可真不容易,勾肩搭背就更加沒有可能。如此畫面前所未見,令觀眾忍俊不禁。

隨後進行的法蘭克福與門興的比賽更加「過分」。商業銀行競技場的替補席擴充方案是直接徵用看台前幾排的座位,每一名替補球員和隊務人員之間左右相隔了3個座位,前後則相隔一排。一派「老幹部曬太陽」(網友語)的景象,看上去更有喜感。按照規定,替補球員直到下場熱身時才可以摘下口罩。

*法蘭克福替補席的「盛況」。

在比賽開始之前,也有一系列嚴格的衛生防護規定。帕德博恩新任體育總經理沃爾格穆特就透露:「我們是坐兩輛大巴過來的,在酒店的會議廳里吃飯時相互間也隔了老遠。我們的大巴里安裝了消毒裝置,而且我們到哪裡都戴著口罩。魔鬼藏在細節中,我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此外,各個球場的入口都有測溫計,每個進場的人員都要接受檢測。

到了球場上,球員和裁判同樣要保持距離。除了必要的身體接觸和對抗,一切需要握手、擊掌、擁抱的儀式都以擊肘、踢腳甚至是隔空模擬手部動作來取代。當哈蘭德在第29分鐘打進德甲重啟後的第一球,他就與上前道賀的哈基米等隊友相隔三五米外對視而笑和尬舞,場面實在是喜感十足。而在其他賽場,也出現了一些前所未見的奇怪慶祝,基本都跟足規矩辦事。

*哈蘭德首開紀錄後與隊友保持距離尬舞。

不過,也有不聽話的,而且偏偏又是發生在最不聽話的柏林赫塔身上。在客場3比0擊敗霍芬海姆的比賽中,赫塔在3個進球之後都有球員相互擁抱等親密行為,最誇張的是博亞塔還親吻了格魯伊奇臉部。此前的卡盧「直播事件」,就暴露出赫塔有一系列違反衛生防疫規定的行為,如今又一次公然頂風作案,自然令這家本賽季以來新聞不斷的德國首都俱樂部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

處子秀旗開得勝的赫塔新帥拉巴迪亞賽後為弟子辯護道:「慶祝是足球的一部分。我們已經檢測過這麼多次了,我想我們可以那樣做。」事實上,DFL並沒有禁止慶祝進球時的身體接觸,而只是「建議」不要集體慶祝、擊掌和擁抱。這只是指引而非規定,因此赫塔球員的慶祝行為不會受到任何處罰。

*博亞塔的慶祝動作實在過火。

赫塔不光在進球慶祝方式上不聽話,就連換人也挑戰了「官方建議」。按照最新規定,德甲每場比賽每隊擁有5個換人名額與3次換人機會(中場休息換人不扣除換人機會)。拉巴迪亞在這場比賽中用足了5個換人名額,但並沒有在不受限的中場休息時換人,其中第78分鐘的第1次換人一口氣連換了3個。按照DFL「足球委員會」的建議,每次換人機會最多只應換2人。但與進球慶祝一樣,這只是「建議」,而非「規定」,因此拉巴迪亞一次換3人不屬於違規,自然也不會受到懲罰。

在周六的6場比賽里,除了赫塔,沙爾克、帕德博恩、法蘭克福和門興也用盡了5個換人名額,多特蒙德等5隊則換了4人,只有萊比錫RB和沃爾夫斯堡像以往那樣只換了3個,大部分球隊都積極響應這個出於保護球員考慮的新規。

*拉巴迪亞的赫塔處子秀旗開得勝,但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事實也證明,增加換人名額是有必要的。例如多特蒙德在開球前就出現了小雷納熱身受傷而不得不臨時退出首發陣容的意外,而達胡德、格雷羅和小阿扎爾都是因輕傷被換下。經歷長時間停擺與僅僅一周的正常訓練後就重啟聯賽,的確很容易造成球員受傷。賽後法夫爾還證實,法國中衛扎加杜由於在3月初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撕裂,本賽季已提前報銷。

三、榜樣:德甲可以自豪,多特蒙德最棒

周六的6場比賽,只有杜塞道夫主場對帕德博恩的保級大戰交了白卷,其餘5場比賽都至少產生了2個進球。進球的5場比賽場均進球3.2個,與賽季均值(3.23球)基本持平。從這個數據來看,德甲大部分球隊還是能很快地從停擺切換回比賽模式。

在領頭羊拜仁未賽的情況下,多特蒙德將分差縮小為1分,門興格拉德巴赫也在做客法蘭克福的比賽中展現出了統治力。爭冠集團中,只有率先打進了歐冠八強的萊比錫出現了小失誤,主場被弗賴堡逼平。目前積分榜前4名的競爭依舊緊湊,拜仁僅僅領先跌至第4的萊比錫4分。而本輪最晚登場的勒沃庫森只要在下周一晚從不萊梅帶走3分,與萊比錫的分差也只剩下1分了。德甲爭冠與爭4的懸念,在停擺兩個月之後依舊活著。

*多特蒙德球員向空蕩蕩的南看台謝場。

無論是在運營還是在競技層面,德甲都成功打響了重啟的第一槍,也可以為此而感到一點小自豪。最值得自豪的當然是多特蒙德,他們不僅贏得最漂亮,而且樹立了最佳榜樣。4個進球後的慶祝都很守規矩之餘,他們還在比賽結束後對著空蕩蕩的南看台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集體謝場——球員與球員之間保持安全距離,模擬牽手向「黃牆」致意。這一幕雖然有點搞笑,但也十足感人,或許比90分鐘的比賽本身更令人印象深刻。布蘭特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透露,這是球隊賽後的自發行為,「當然了,南看台在這裡慶祝的時候感覺會截然不同。進球不去慶祝也是挺難的,但我們盡力去遵守規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0PkI3IBd4Bm1__YhO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