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人討論:「人這一生為什麼要努力?」
有個高贊回答說:「所有的努力,只為尋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可,幸福究竟是什麼?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各有答案。
而林語堂先生關於幸福的解釋,堪稱精闢,他說:
「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年輕時,不懂生活真諦,對此總不以為意,而今人到中年才發現,我們終其一生尋尋覓覓的幸福,不過就是一家人的溫暖和美。
睡在自家床上:一分一秒皆自在
早晨剛起床,就看到同事發的一條朋友圈:「鄉下老家的床,治癒了我凌晨三點『數綿羊』的病!」
配圖,是一張陽光下她的自拍照,溫暖而寧靜。
我心裡頓時涌過一股暖流,連忙點開評論,輸入了兩個抱抱的表情,發自內心的希望她早日康復歸來。
同事與我同齡,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原本平順安寧的家庭,在婆婆去年查出宮頸癌後一切都變了。面對巨額治療費用,她和老公賣掉了自己的三居室,轉而申請了單位提供的廉租房。
她常說自己苦點累點沒關係,關鍵是上對不起婆婆,下對不起孩子:效能好的進口藥用不起,孩子的外教課也買不起……
重壓之下,她半年前就嚴重失眠了,整夜整夜的睡不著,幾次就醫卻收效甚微。
前幾天,她覺得自己實在熬不住了,便調了公休,回鄉下老家去了。
她說:「睡在自家的床上,我再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居然一覺睡到天明了。」
是啊,睡在自家的床上,是居無定所後的踏實自在,是風雨飄搖之後的艷陽高照。
就如馮驥才先生所說的:
「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只有在自己家裡,身體才能自由自在,靈魂才能妥善安放。」
他在《靈魂的巢》里寫道:
那時反動派抄家,他們一家像過街老鼠一樣,被人一邊喊打,一邊轟趕。東逃西竄,搬了十多次家。在反動派被打倒後,他喜歡在夜間回家,因為只要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他就感到了靜謐和安詳。
無論在戰爭年代亦或和平盛世,家,永遠都是我們的牽掛與歸宿,既是我們奮鬥的動力,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
有家,才有愛。
吃父母做的飯菜:一粥一菜皆是愛
梁秋實說:「我想一般人都會同意,凡是自己母親做的菜永遠都是最好吃的。」
兒時,我一度覺得梁秋實是錯的,比如我媽媽做的菜就很難吃:我喜歡吃的菜她不喜歡吃,而她覺得有營養的菜肴卻入不了我的口。
比如,我覺得糖醋排骨最好吃,而她卻覺得排骨要燉湯才有營養;我覺得鯽魚清蒸很美味,她卻總以魚刺危險拒絕我……
後來上了寄宿制中學,離家比較遠,我暗自竊喜想吃啥就去食堂打,再不用因為想吃的菜而跟媽媽吵嘴了。
也是從那時起,媽媽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每逢我回家,總會提前備好那些她昔日裡認為「營養不好」的菜品。
再後來,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子,回家吃飯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稀鬆尋常的事,如今卻那麼彌足珍貴。
我不知道餘生還能吃多少頓父母做的飯菜,但每逢節假日回家,爸媽不僅會做我喜歡吃的菜,就連先生和兒子喜歡的菜品,也一應俱全,擺到了桌上。
看到我們吃得津津有味,老兩口也隨之笑逐顏開。
為人父母后,我才逐步體會到了媽媽的苦心:
無論是兒時不讓我吃的菜,還是遠離家鄉後「討好」我的菜,一蔬一菜皆是滿腔疼愛。
我相信,父母之外,再無一人,愛我如生命。
就如《舌尖上的中國》里說的:
「中國人總喜歡將苦澀藏在心裡,把幸福變成美食,呈現在餐桌之上,同兒女分享。」
林語堂先生曾說,他母親做的豬肝面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因為碗里盛的不僅是面,更是家人之間的愛。
因為母親深愛父親,所以總會在父親外出布道回家後,給他做一碗豬肝面補身子;而父親,因為深愛兒子,所以總是吃幾口就讓給了林語堂。
父母飯菜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父母在,家就在。
聽愛人講情話:一言一語皆是情
石田良衣在《十六歲》中寫道:
有個能陪我聊聊天的人,比看電視吃飯更重要。比如今天天氣不錯,我就能對她說,天氣不錯啊。如果天冷了,我就讓她添件衣服。
原以為這不過愛人間最尋常的小事,不足掛齒。
可人到中年才發現,這樣簡單的小事對很多夫妻來說都已成奢侈。
上周六一大早,結婚不到三年的表妹,哭喪著臉回娘家,嚷嚷著過不下去了,要離婚。
當天下午,妹夫也風塵僕僕尾隨而來訴冤屈:我一沒出軌二沒家暴,賺的錢悉數上交,沒有婆媳煩惱,沒有養家壓力,我這是哪裡對不起她了?
表妹始終憋著火,一言不發。
後來被逼急了,才對妹夫大聲嚷嚷:
「除了幾個臭錢你還給過我什麼?我生病了你不知道,我被降職了你不安慰,每天回家不是做圖紙就是玩遊戲,跟你說話只會嗯嗯啊啊……」
在妹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表妹才同意再給他一次機會。
戀愛時的甜言蜜語容易,婚姻數載時的家常廢話卻很難。
知乎上有個問題說:你感到最絕望的一刻是什麼?
有個匿名回答很催淚,她說:
對我而言,不過就是在某個深夜,忽覺人生清苦,看到躺在身邊的人,擁住他,想說一兩句話。可他卻抬了抬手,掃開我的臂膀,回一句:「幾點了,還讓不讓人睡覺。」然後留下我一人對抗焦慮,他轉身呼呼大睡。
夫妻夜話,家裡長短解相思,你應我和排憂愁。
在燈火明滅、夜深人靜之時,與愛人躺在床上竊竊私語,那將是一天最美的時光。
因為愛人的「情話」,就是寒冬里的暖風,能吹散一切煩惱。
跟孩子做遊戲:一笑一鬧皆歡喜
如果說廚房的煙火、枕邊的私語和客廳的笑聲還覺幸福不夠滿,那一定就是少了大人陪著孩子玩的嬉鬧聲。
楊絳在《我們仨》中,記載了這樣一些趣事:
鍾書從來擺不出父親的威嚴,他比女兒還要頑皮。
阿圓小時候常說:
「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阿圓大熱天露著肚皮熟睡,鍾書就給她肚皮上畫個大臉,被我一頓訓斥,不敢再畫。
每天臨睡他還要在女兒被窩裡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鏡子、刷子,甚至硯台或大把的毛筆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得意大樂,恨不得把掃帚、畚箕都塞入女兒被窩。
女兒臨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裡的東西一一取出。這種玩意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鍾書卻百玩不厭。
與孩子一起嬉鬧、一起成長,不僅是父母無法推辭的事業,也是讓自己獲得心安的不二法寶。
試想一下,媽媽在廚房裡洗鍋刷碗,爸爸在客廳里給孩子當馬騎,孩子的「駕駕」聲,伴隨著爸爸的喘息聲,廚房裡也定會發出媽媽的「咯咯」聲吧!
而當爸爸在客廳拖地,媽媽在書房裡陪孩子講故事。
童話故事好美啊,太空好神秘啊,孩子的驚呼聲伴隨著媽媽溫婉的故事聲,客廳里的爸爸是否也會嘴角上揚,哼著小曲把家務攬?
無論生活多苦,孩子的一聲「爸媽」就足以撫平我們心中的疲勞;
無論未來有多難,只要孩子在,我們就有了抗擊困難的勇氣與信心。
陪孩子玩遊戲,既快樂了孩子也溫暖了自己。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孩子在鬧,他在笑,而你敷著面膜把嘴翹。
大文豪蕭伯納說: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
寥寥數語,揭家之偉大。
我們要有多幸福,才能在而立之年後還盡享父母的庇護,像個孩子般餓了渴了都呼爹喊媽;
要有多幸運,才能遇到一個陪我立黃昏,問我粥可溫,與我風雨兼程的他;又要積攢多少幸運,才能換來那一聲聲軟綿綿的「爸媽」。
家在,人在,愛才在。有家回、有人愛、有事做,才是這一生最好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0MNaG8BMH2_cNUgmZ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