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一老人,17歲開始在金華農村當話務員

2019-06-11     義烏網之聲

1958年,我從原湯溪縣糧食加工綜合廠下放回農村。我家在原厚大公社附近,這一年公社招一名話務員,我就去報了名。公社領導看我是初中生,屬於知識青年,就把我招進郵電代辦所。

那年我剛好17歲。師傅叫鄒小金,他簡單地教會我怎樣接內線和外線後,第二天就被調到洋埠郵電所。從此我開始了農村話務員生涯。


洋埠米行街茶館


厚大總機有20個門子,後來我被調到湯溪支所,那裡有100個門子。

話務員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來電接過來轉到目的地。打進來的電話我們叫外線,打出去的電話叫內線。當時都是手搖電話,厚大公社轄區內,除了各部門有幾部電話外,幾乎每個大隊都裝一部。每天外線、內線電話二三十次。

電話分為「叫號」「回叫」和「傳呼」三類。

「叫號」就是有外線打進,找公社某某人接聽,而這人辦公室剛好有電話機,我就把線路接到他的電話機上。

「回叫」就是有用戶打電話到外地。比如,要金華某某街道某某人接聽,我們代辦所沒有直通金華的專線,就要先接到湯溪支所,再由湯溪支所轉到金華,金華再接到某個總機,然後由總機轉到目的地。目的地收到電話後,如果接聽電話者身邊沒有電話機,就去通知此人來接電話。此人沒來接電話時,如果恰好另外電話打進來,線路被占用了,只能等他們通話結束後,再一路一路接回起點,這種電話我們稱之為「回叫」。

「傳呼」就是外線打進來,需要找某個人來接聽電話。厚大村是個大村,村民我基本都熟悉,我會放下手中的活去找人,萬一脫不開身,就委託過路人去通知。這就叫「傳呼」。

這三種電話的收費各不相同,電話每3分鐘算為一次,每一次收費8分。「叫人」另收5分。如果是「傳呼」電話,還得再收1角。時間以總機上的時鐘為準。

當時要是沒急事,大家聯絡以寫信為主,萬不得已才會打電話。如果有人要打電話,要先在單子上填寫所通話的地址或單位名稱,才能給對方打電話。通話結束後,我要把本次通話的時間和收費記下來。要是偏遠大隊有用戶打電話,那就要先由大隊會計登記,通話結束後,我們再把通話費用報給對方,每月的話費由大隊墊付給代辦所,大隊到年底從用戶的分紅中扣除。


網絡配圖


話務員工作看似輕鬆,其實相當辛苦。我吃住在機房旁幾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全年沒有一天休息,每天24小時值班。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每月才有兩天假期。

到食堂打飯,也要把外線暫時接入公社某個辦公室,就怕在這時有電話進來。生了孩子後,我是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工作。

當然也有失誤的時候。有一次我上廁所,剛好來了緊急電話,公社領導一看我不在崗位,嚴厲地批評了我。

在值班室里,一到下雨打雷的天氣,我就特別害怕。因為總機曾被雷擊中,多個門子被燒毀。發生這樣的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颳風還是下雪,維修人員都得馬上騎上自行車過來搶修,直到各條線路暢通為止。

這個職位看似不起眼,但接觸的信息廣,所以口風要嚴實,不能把沒公開的事對旁人說,更不能監聽別人的談話,否則要受處分,性質嚴重的還要被開除。



大多數電話都在白天,當然也有半夜三更的。比如,那時候厚大公社經常組織民兵訓練,民兵們睡在大隊會計室里,電話剛好安裝在那裡。好多民兵隊長沒有手錶和鬧鐘,早上操練前,會打電話向我問時間。他們一搖電話,總機的門子一通上電,一塊牌子就會自動分離,「嘟嘟」地發出震動。要是接晚了,旁邊的小鈴就會「叮鈴鈴」地發出信號,就算我睡得再死也會被驚醒。每次接到這種電話,我都哭笑不得。

不過這樣的電話畢竟是少數,晚上的電話大多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比如,某村發生火災。接到這樣的電話,我就要立刻把線接出去。早年只有金華有消防隊。上世紀70年代初,周邊的湯溪工具廠和齒輪工具機廠成立了義務消防隊。有的電話是有人得了急病,這種電話早一分鐘送出去,就給病人多贏得一絲生命的希望。

夏季有颱風、冬季有強冷空氣來襲,上級領導會來電話要求各大隊做好準備。接到這種電話後,我要分別把通知傳達到每個大隊,要是碰上有的大隊會計室沒人值班,我還得把公社廣播員喚醒,讓他在廣播里再播一遍。

接電話的同時,我們還要收發電報。為了熟悉業務,我把一本《標準電碼本》隨時帶在身上,睡覺前看,吃飯後看,滿腦子就是電碼本上的阿拉伯數字。有時下班路上看到牆上的標語,也會停下來想這些字如果譯成電碼應該怎麼寫。

當話務員幾十年,湯溪範圍內所有單位和企業相關人員的名字我都知道,長期在電話里打交道,雖然不認識他們的面孔,可他們的聲音都分辨得出來。

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技術進步了,人人都有了手機,打電話再也用不著「回叫」「叫號」和「傳呼」了。以前打個長途電話至少要花十幾分鐘才能接通,現在即使是打到國外,號碼一撥,很快就接通了。

如果你也有那個年代

類似的經驗和記憶,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來源|金華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wA_WGwBUcHTFCnfH_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