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山礬礦遺址坐落於蒼南縣礬山鎮雞籠山半山腰,依山勢而建,呈南高北低,由採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遺址和傳統民居建築等內容組成,占地面積21.39公頃。 遺址見證了礬山煉礬歷史演繹的變遷,折射出礬業生產與商貿的發展過程,與現代煉礬流程形成鮮明比較,歸類於工業遺產。
福德灣全景
採礦遺址又稱礦洞工作面遺址,位於遺址區西南,礦洞口為人工開鑿,其建築為磚石或混凝土結構,是整個遺址的最高點層面。這裡與福德灣老街有一定距離,道路不通暢,受人為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小;再由於遺址地處于山腰間,避風性較好,受颱風等自然因素影響也相對較小,建築穩固性較好,因此該遺址損毀較少,改、擴和添建現象少,其現狀保存較好。
福德灣老街
煉礬遺址因主體建築功能不同,管理手段和重視角度不同,其現狀保存情況差異較大;選礦房於原遺址停產變遷後雖改為隔間礦工民居,但主體建築結構不變,礦工便自覺維護好選礦房,與1號煅燒爐(雙體式,由東西兩座組成)一樣保存現狀較好。
維修前1號煅燒爐全景
2號煅燒爐亦為雙體式,由東西兩座組成,西座爐身上部損毀於2006年超強颱風「桑美」;3號煅燒爐為單體式,體量比1、2號煅燒爐的單個體都偏大;4號煅燒爐為單體式,體量比3號煅燒爐偏小,與1、2號煅燒爐單體相似,其與3號煅燒爐一樣,現僅剩下爐座;而結晶池、風化沉澱池為凹陷式製造,占地面積較大。
1號煅燒爐東座火堂口
附屬遺址文物本體的建築為磚石結構,穩定性相對牢固,其管理房、2號變電房、2號打鐵鋪、水泵房、蓄水池等主體結構沒有變化,保存很好;但鍋爐管理房地處迎風面,受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福德灣老街傳統民居建於清末民國時期,內具有代表性民居5座,另有造形各異,風格別致的石構、木構民居16座近200間。
2號煅燒爐
礬山煉礬始於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明洪武初年,赤垟山(礬山原名)已采煉明礬,開創浙南化工業生產先河。明永樂年間(1403—1424),溫州等地已將明礬用於染色業,並開始逐漸由商人向外地銷售。
3號煅燒爐全景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因連年戰亂,致使明礬停產多年,清乾隆九年(1744),礬山商人到溫州、上海等地銷售明礬,引來了蘇州商人,在今礬山鎮西南約兩公里處九擔嶺建起了第一座礬窯(煉礬廠),俗稱「九擔窯」。農民開採的礦石,開始作為商品出售給礬窯,礬山出現第一代礦工。
2號風化沉澱池正立面
嗣後礬山附近又陸續建起了礬窯,至民國初年,礬窯達10餘家。民國5至7年(1916—1918),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國外明礬業衰落,國內市場需求陡增,礬山礬窯猛增到40多家,年均產量達1.75萬噸,年產值在百萬元以上,礬山明礬生產進入興盛時期。
鍋爐管理房
民國27至29年(1938—1940),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礬價看漲,礬山明礬生產又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大小40家礬窯幾乎全部停產。
供水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礬山明礬業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195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工業廳組建浙江省礬礦辦事處。是年,溫州專署在礬山開設公營天成礬礦(後改名平陽礦廠)。
2號堆料場
工藝仍沿用「水浸法」,明礬年產量和明礬石儲存量均居全世界第一,其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素有「世界礬都」之稱。遺址依山而建,遺址與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錯,房屋高低間雜,清末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古街道等建築仍保存較好,古樸典雅,韻味深厚。
原鐵軌走向
礬山礬礦遺址是屬於近現代工業遺產,是浙江省工業遺產的代表,也是省內為數不多的工業遺產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發展、文物保護的內容和範疇拓展的產物,是浙江省工業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礬山礬礦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礦洞口
▏來源: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版式:鄭靜
▏審核: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