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下午,杭州大廈前董事長樓金炎因病在浙大一院去世,享年73歲。商海沉浮40餘載,他將杭州大廈打造成「中國最賺錢的百貨」,是一代浙商中的傳奇人物。
得知消息後,記者第一時間趕往杭州市殯儀館,想去送樓老最後一程。弔唁現場擺滿了白色菊花,家人親朋紅著眼眶,也不得不強忍悲痛,料理後事。
17時左右,遺體正式安置進靈柩。那一刻,家人們早已泣不成聲。擺放靈柩的御風廳外,也聚集了不少杭州大廈老員工,在回憶他往年事跡的同時,也為他過早病逝深感痛惜。
長女樓虹:父親走之前最後一句話,叫我照顧好媽媽
樓金炎長女樓虹一邊抑制住心中悲痛,一邊跟記者回憶著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印象中的父親一直忙著拼事業,與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他並不喜歡應酬,基本上都是在忙工作上的事。」好在兩個孩子都比較爭氣,也比較自立,並不需要父親太操心。
「平時在家裡,父親話並不多,從來沒有向我們發過脾氣。」樓虹回憶說,自己陪伴父親的時間也不多。「2013年開始,父親連續三年去新加坡治療,每隔三四個月就要去複查一次,我每年都會從加拿大去看望父親。」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的身體,去年7月份樓虹毅然回國,在父親住的醫院對面賓館住下。
今年5月底,父親再次住進浙大一院,樓虹和家人一直陪伴在身邊,這兩個月也是父女相處時間最長的時間。她目睹著父親一天天憔悴下去,也見證了一次又一次搶救後的奇蹟。「如果不是父親原來有這麼強健的體魄,有這麼堅強的意志力,恐怕父親早就走了。」樓虹說。
「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杭州大廈這份事業。他剛想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看醫生、動手術。這幾年,大大小小的手術,不知道動了多少次,爸爸受了不少罪。」。臨終前一段時間,父親還經常記掛著他曾經奮鬥過的工作崗位,多次提到杭州大廈。
前天下午,她給父親買了白板和筆,鼓勵父親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一拿到白板,他就寫了:感謝,感恩。因為沒有力氣,他寫的一些字,我實在是認不出來,他就會有點失望。」樓虹眼圈一紅。
「父親是個求生意志很強的人。他最後一次寫在白板上的,是:『氣管切開 搶救我』。」不過,由於身體太過虛弱,他已經無法把「我」字寫完。想到這個畫面,樓虹忍不住開始哽咽,記者也鼻子一酸。
樓虹記得,臨終前,父親還特地交待自己:照顧好媽媽,時間是昨天凌晨1點多。
杭州大廈總經理俞勇:60多歲的他,讓出辦公室搞經營
在殯儀館,杭州大廈總經理俞勇一臉的疲憊。同事說,這段時間,俞勇每天都要去看望病中的樓金炎,大廈醫院兩頭奔波。在五月份第一次搶救的時候,醫生就說要放棄了。那個時候他們女兒女婿還在加拿大,俞總流著淚強烈要求,一定要搶救,不惜一切代價救回來。然後再把他女兒女婿叫了回來。
在第一次生死關頭搶救回來之後,俞勇為樓金炎家屬在醫院附近的賓館準備了房間落腳,好讓他們不用太辛苦,能及時陪在身邊。
「我是1993年進入杭州大廈工作的,也就是在樓董接手杭州大廈後的第二年。」俞勇告訴記者,他跟樓董的感情特別特別深厚。從1987年開始,30多年的深厚情誼。「從當營業員開始,一路做到總經理,我幾乎什麼崗位都做過,我的每一步成長都有他的心血和指導。樓在培養人的方面很有一套辦法,也特別用心,珍愛人才。像厲玲、童民強和我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是他打造了杭州商業的盛世。」
在他眼中,樓金炎還是一位愛廈如家的長輩,「為了把杭州大廈做好,他把自己的辦公室放在簡易房的7樓,就是為了把辦公室讓出來搞經營。要知道,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我們年輕人爬7樓都累,他為了大廈能更好更高效地運作,寧可辛苦自己。」
「看了他的辦公室,你會覺得樓董是一個對自己很『吝嗇』的人。但是,對員工、對下屬,他又是那樣的慷慨,而這樣的慷慨,也正是他富有遠見的領導策略之一。」俞勇回憶,上世紀90年代,去香港還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樓金炎為了讓杭州大廈的中層幹部拓寬視野,提升業務水平,給每人發了一張港澳通行證,要求大家都要走出去。但走出去不是去旅遊,而是去學習,回來後一定要提出創新性的改革方案。「現在看來,這正是杭州大廈能夠『快人一拍』的原因所在。」
解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童民強:碰到阻擾困難,他毫不猶豫在最短時間內拿下
「從1992年一直到2014年樓總退休,我們共事了二十多年。」童民強曾在杭州大廈工作,他說,這些年裡,他一直作為樓金炎的副手,「他當總經理時,我做副總經理,他做董事長時,我做副董事長。他是一個長者、領導,也是我的導師。」
童民強在朋友圈寫道,「作為前輩帶領杭州大廈勇往直前,作為我們必須努力。」
在童民強心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樓金炎總是會擔當解決。「他曾說過,我們兩個是最佳的拍檔,他把大的事情決定,我來執行。」
這當中,最讓童民強印象深刻的是當年路易·威登(下文簡稱LV)的招商。《夢想者的商廈-樓金炎40年商海風雲錄》一書寫道:「1999年2月6日,一個大牌都沒有求到的杭州大廈B座精品館硬著頭皮開業……在樓金炎和童民強心裡,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把最頂級的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給引進來。」
不過,當LV向杭州大廈伸出橄欖枝、願望眼看就要實現時,一系列的「招數」還在後頭:杭州大廈是採用「扣點制」的百貨商場,可LV進駐的條件是採取場地租賃制,且租金數字遠低於預期,顯然會讓杭州大廈沒什麼賺頭。關鍵時刻,「我緊急向樓總打電話求助。在電話那頭,樓總也是左右為難……最後他牙一咬,心一橫,說道:『答應他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童民強回憶。
本以為事情告一段落,隨後,LV又提出要把杭州大廈精品館一至二層的整個外立面全部按要求重裝,看起來就像LV的獨家大賣場。樓金炎思來想去最終同意了:"如果有人告訴你,杭州大廈的外立面是LV設計和裝修的,還有比這更『大牌』的宣傳嗎?」
2004年LV在杭州大廈開出了國內百貨商場的第一家專賣店 杭州大廈供圖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碰到阻擾困難,樓總總是毫不猶豫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它拿下來。」童民強說,樓金炎最值得浙商後輩學習的,也是最難得的特點,就是擔當。「他有這麼一種精神,只要有利於公司發展的,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實現。」
在童民強的記憶里,杭州大廈總是在變,商場總有施工,商品也始終根據消費市場不斷變化,「這實際上反映了樓總與時俱進去制定策略。他還非常重視商場服務經營,常常要求我們按五星級賓館的高標準去服務,這都是他獨特的思想。」也正因此,在業內,杭州大廈被稱為「商業的杭州大學」。
在工作中有魄力、有擔當的樓金炎,在生活上卻非常簡樸。「他對我們非常好,平易近人,也沒什麼架子。」童民強回憶,樓金炎一直到最近幾年,還在穿雅戈爾和波士登的襯衣,辦公室也是「最差的地方」:「他就是這樣,把最好的部分都留給商業。」
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浙商博物館館長楊軼清:務實低調 很用心很注意細節
第一次見樓金炎的具體細節,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浙商博物館館長楊軼清已經記不太清,只記得樓金炎給他的第一印象:"他的外形十分高大俊朗,長相也很帥,很有男人氣。作為高檔商場的掌門人,他的形象氣質和企業的形象定位很符合。」
幾次聊天接觸後,楊軼清發現,樓金炎性格是非常務實的,講話也很「接地氣」。「他每天和高檔奢侈品打交道,卻連流行、時尚這些詞都不會說,都用杭州土話代替。」同樣的,樓金炎也非常細緻,其中一件小事讓楊軼清印象十分深刻。
樓金炎接受杭州電視台採訪 視頻截圖
「有一次我打電話到他辦公室座機,他不在,過了幾個小時他又回撥過來問是誰在打有什麼事情,這在他這個級別是很少見的,可見他在管理上非常注重細節。包括商場的裝修布局、消費者的體驗、員工的感受,他都是這樣,非常盡心。」
楊軼清說,樓金炎做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敢說敢做也敢得罪人」。「他並不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在工作上敢于堅持,甚至反對領導。但在個人自律上,他非常注意。他的辦公樓越搬越小,最後只在杭州大廈邊上一個像老居民樓的六層樓上,又黑又暗,還沒有電梯。」也正因此,樓金炎在企業里擁有很強的威信和執行力,在企業的每個重大決策上,樓金炎總能帶領杭州大廈「先人半步」,適度超前地進行改革。
「責任心、事業心、敬業精神,這是樓金炎最突出的浙商精神。」楊軼清說,他常常把樓金炎和馮根生比作杭州國有企業的「雙子星」:「他們一個專注於商業,一個專注於工業,有著同樣的地位,都始終在奮鬥的狀態,非常令人敬佩。」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現在的電商借鑑了他創造的杭州大廈模式
「我聽到這個消息,驚了一大跳,非常惋惜,非常痛心。」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告訴記者,他跟樓金炎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是老朋友。他們曾一起住在一個小區,經常碰到,最近幾年搬家後,聯繫少了。
「樓金炎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很低調,很樸實,很平和,很務實,為人非常好,同時引領線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功不可沒。」汪力成最早跟樓金炎打交道要追溯到1990年初,當時杭州大廈還只是一個業績平平的傳統商場。那個時代,零售和批發商場基本兩個模式,一種是各種大市場,攤位出租給商戶收租金。另一種是統一採購賣給顧客的老百貨商場模式。但樓金炎在杭州大廈第一個搞起了平台化商業綜合體概念,統一招商、統一收銀,創造了固定租金+提成的概念,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線下零售生態。這種創新模式,讓杭州大廈一下子成為了杭州地標,也引領了城市商業體創新風潮。「現在的電商平台可以說也借鑑了當年杭州大廈這種模式,他的眼光很超前。」
2003年,汪力成跟樓金炎一起成為了首屆風雲浙商,也一起接受了媒體採訪,當時兩位老朋友就惺惺相惜。「我非常認可這個人。不光為人好,經營和管理上也確有過人之處。」兩人的交情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時很少來往,最多一通電話聊聊,但碰到一起就像一對老友聊得非常投機。
聽聞老友去世,今天(27日)汪力成特意推掉一個會議,要擠出時間去送老友最後一程。
奧康投資控股董事長王振滔:他認認真真做事,誠心誠意待人
我聽聞樓先生過世的消息,深感惋惜。十多年前,我和樓先生有過多次碰面,他讓杭州大廈四個字成為武林廣場最為驕傲的建築,也成為杭州的地標。多年來,樓先生最為奉守的,是認認真真做事,誠心誠意待人。
16年前,我有幸和樓先生一同成為首屆風雲浙商,在現場遇到樓先生,他對人親切,儼然一位老大哥。他沉浮商海三十餘載,始終堅守自己的品質,最終成就一代傳奇人物的領向標杆。他說,不怕賣不出商品,就怕沒有好的品牌。如今,先生過世,回想便是無限悵然。先生身前的榮辱已如雲煙,但夢想者的商廈將永立!
浙江日報主任編輯顧金生:他是個圍棋高手,做事情會想後續三步
為了全面解讀杭州大廈何以崛起的謎團,《浙江日報》的老前輩、主任編輯顧金生曾在兩三年的時間裡親密接觸了樓金炎。
「樓總圓目劍眉,實在是『帥呆了』,讓人想起高倉健。」顧金生回憶,海軍出身的樓金炎是個帥哥,人也很聰明,是個圍棋高手。「在經營中也是『走圍棋』,做任何事情會提前想後續的三步。」顧金生說,樓金炎的身上既有南方人的那種精明,又有北方人的豁達,視野很開闊。
讓顧金生印象深刻的還有他的辦公室。「辦公室只有十來個平方,不可想像的小,而且很簡陋。只有最普通的桌椅。很難想像這樣的環境下操盤的奢侈品,能創下了那麼多全國第一。」
樓金炎雖然是個衣架子,但穿著並不講究,不穿名牌,也不抽煙喝酒。「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工作狂。」樓金炎還給顧金生講了個故事:一次一個顧客要退皮鞋,專櫃工作人員意見不一,原因是這雙鞋子穿了後,顧客拿到微波爐去加熱,導致變形。樓金炎就一句話:那麼大年紀了,退。
顧金生至今保留著當年採訪的筆記,記錄下樓金炎的一件軼事:兩個女兒談戀愛,樓金炎初見兩個「毛腳女婿」,第一個要求是扳手腕比賽,能掰贏自己就算認可。幾乎沒有懸念,女婿來一個輸一個,沒人掰贏樓金炎,當然女婿還是照做。
跑了20年商場的老記者許春初:他與錢江晚報有很深的感情
在杭州大廈B樓背後,曾有一棟老居民樓,順著破舊的樓梯走到7樓,敲開一扇門,樓金炎已經笑著站在那裡……那曾是樓金炎的辦公室,小如斗室,辦公桌、文件櫃一擺,轉個身都覺得擁擠。
「第一次到他簡陋的辦公室,真的很震驚。」即便過了十多年,許春初依舊記得那間「董事長的辦公室」。
是杭州大廈日子不好過嗎?不是。彼時,杭州大廈已進入快車道,想要入駐的品牌蜂擁而至,樓金炎們把能用的地方都騰了出來,用於經營和服務的改善。那一代的浙商都是那麼拼的。
「他做事乾脆,執行力強,是個富有人格魅力的企業家。」一個細節許春初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與杭州大廈中層的分享會上,我舉了一個一條拉鏈中見服務的例子,特意隱去了品牌和人名,沒想到樓總在台下聽得仔細,一結束便讓工作人員去查,改進服務。雷厲風行。」
「作為都市用戶的服務者,杭州大廈與錢江晚報是共同成長的夥伴,兩家的大發展時期高度重合,雙方掌門人及團隊關係一直很好,因而也合作做了很多事情。」許春初說,每年,樓金炎都會和錢江晚報記者坐下來面對面聊上一兩次,無話不談,可以說,在杭州大廈的成長中,晚報從未缺位。錢江晚報曾聯手杭州大廈推出轟動全國的「杭州名樓館」活動,將商品房買賣搬進了商場;推出向大學生贈閱晚報活動,做公益的同時又培養雙方的新用戶等。
1999年就進入杭州大廈的小沈:他做事雷厲風行,有魄力,有擔當
「看到新聞,都要哭了。」昨天下午,小沈坐在電腦前,看著樓金炎去世的消息,久久不能回神。1999年小沈大學畢業就進了杭州大廈,在她心裡,樓總是杭州大廈的開創者,是領袖。做事雷厲風行,很有魄力,很有擔當,很有魅力。在她印象中,樓金炎待人非常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印象中杭州大廈很多理念都是他提出來的。比如,要將杭州大廈打造成『中國最著名的百貨公司』;提出『三個尊重』,尊重顧客、尊重供應商、尊重員工;凡事要發揚『四千精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很多,我覺得這些都成為我們杭州大廈人的精神,銘記在心。」
由於工作的調整,小沈沒法去現場送一送樓金炎,「我會在心裡默默為他送行。」她說。
來源:綜合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監製:范波
責編:潘潔
編輯: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