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這2個村的老人可以低價吃食堂

2019-11-06     鷹潭優生活

近日,我們在余江區錦江鎮採訪時發現了一件新鮮事,這個鎮的樊家村和灌田村正在試點創辦「幸福食堂」,為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集中提供一日三餐。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中午11點半,樊家村70歲以上的老人們,就陸陸續續走進這個村「養老互助中心」的「幸福食堂」。這個食堂是由樊家村的老村委會改造而成的,裡面寬敞明亮,乾淨整潔。廚具和桌椅等一應設施,由錦江鎮政府出資配齊。用餐時,每個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坐位,一些身體比較硬朗的老人,除了自己排隊打飯,還主動為那些行動不變的老人端飯端菜,餐廳里熱氣騰騰、其樂融融。

在范家村這個「幸福食堂」用餐的條件,是年齡必須在70歲以上,目前總共有74位老人在這裡用餐,其中90歲以上的老人6位,他們全部免費,其餘的老人每月須交伙食費200元。當記者採訪92歲的老人張貴娥時,她激動得流下了眼淚,連聲說:「享共產黨的福,我可以多活幾年。」

她告訴記者:她只有一個女兒,也已經70多歲了,而且在外鄉,照顧不到她。現在有了食堂,天氣好她可以來食堂吃飯,天氣不好的時候,有村民理事會的黨員幹部,會送飯送到她家裡。「黨員幹部好啊」,她一個勁地夸。

76歲的老人范廠水也是獨居老人,雖然要交200元的伙食費,但他非常樂意。他說以前一個人吃飯,煮少了營養跟不上,煮多了怕浪費,老是吃剩飯剩菜,又不衛生。現在在食堂里,一天三頓吃新鮮的,一葷一素一湯,搭配合理,營養全面。老人們在一起吃飯熱鬧,說說笑笑,吃得格外香,精神上也很愉快。

200塊錢一個月的伙食費,相當於每天不到7塊錢,每頓也就2塊多錢,這顯然是不夠的。村民理事會理事長范港慶告訴記者,食堂的資金來源是三個「一點」:村民出一點、政府補一點、黨員幹部和鄉賢捐一點。

在灌田村「幸福食堂」里,我們見到了在這裡用餐的鄉賢周湘彬夫婦,他們是從城裡退休後回到老家灌田養老的,聽說要辦食堂,他們帶頭捐了一萬元。周湘彬的丈夫下半身癱瘓,以往她一個人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燒飯做菜,感覺挺吃力的。

現在有了食堂,她就只需要專心照顧丈夫了。她激動地說:這個食堂真是我夢寐以求的,這都是黨的政策好。我們有退休工資,手頭還算寬裕,所以除了交伙食費,我一定要捐助一些錢。

當然,即便是這樣,食堂的資金也不算寬裕,為此,村民理事會想盡辦法節省開支:村部分兩委幹部和老黨員義務為中心服務;廚房一個廚師、一個配菜,都是聘請本村人員,每天燒幾十人人的飯菜,但月工資只有1500元,這些都使得食堂的運行成本大大下降了。

為農村老人辦「幸福食堂」,這在整個鷹潭都還是一件新鮮事。在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錦江鎮的鎮村幹部通過打撈問題發現:農村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出,因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燒飯做菜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難事和煩心事。於是,創辦「幸福食堂」,集中解決這一問題的想法,就提上了鎮黨委的議事日程,於是就有了樊家村和灌田村的試點。

錦江鎮副鎮長諸世海告訴記者,對於「幸福食堂」,鎮政府鼓勵兩個試點村自主管理,摸索經驗,鎮政府則做到加強「兩個監督」:一是對資金運行情況,每個月公開一次食堂的帳務,強化政府和村民的共同監督;二是對食堂的食品衛生和安全進行監督,確保老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下一步,錦江鎮將總結試點村的經驗,力爭在更多有條件的村莊推廣「幸福食堂」這一模式。

眼下我國正在進入老齡社會,尤其是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空巢老人在家。這些老人很多因為上了年紀,自理能力比較差,每天可能要為一日三餐發愁。如何讓這些老人生活舒心,也讓他們在外務工的子女能夠放心,余江區錦江鎮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來源:天天鷹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mFvQG4BMH2_cNUgZi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