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有兩種,一種是充電寶,另一種是……

2019-11-05   藝行

付出,就該有回報嗎?

一次見面會當中,一位讀者舉手發問:

「我兒子今年26歲了,我每天做飯給他吃,還在財務上支持他,結果,他每天回家看到我就躲進房間,不想跟我說話,把我當瘟神似的……」

在場有的人忍不住吃吃地笑了。

我考慮了一下,希望用最不傷人的方式讓這位媽媽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但是,我是不會容許別人停留在受害者的心態而不去指正的。

我首先笑著問:「在場的朋友當中,是不是有些人的老公看起來也是把你當瘟神啊?你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他每次看到你都好像有些避之唯恐不及。」

我繼續說:「當我們真心誠意付出的時候,往往沒有看到自己的付出後面是帶著鉤子的,最可怕的就是,付出了以後,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相對的回報。

接收方其實可能不需要你付出那麼多,或是,他就是自私地享受既得利益,並不想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回報給你。

然而因為你付出那麼多卻沒能得到回報,開始有了怨氣,就會在言語、行動上表露出來,讓對方覺得不舒服,所以只好躲避你。」

這位媽媽聽了以後,當然沒有太大的醒悟,畢竟「成長」這種事情,是隨著個人的福報和慧根而看效果的。

孩子那麼大了,她還把他當成小孩,剝奪他的行為能力(吃飯、掙錢),這個孩子享受既得利益,但是內心也是有羞愧、不舒服的,加上媽媽每次見到他,肯定在能量上是非常需索的:

「你怎麼不關心我呀?你又去哪裡了?怎麼都不跟我說你今天做了什麼?什麼時候你會坐下來好好跟我說話啊?你怎麼看都不看我一眼啊?」

反正這樣的需索能量,就是讓人不舒服的,最終,孩子只能用「躲避」來面對自己的媽媽。

他內心肯定痛恨自己的「無能」,但是又真的不想或不能自力更生,只能活在這樣矛盾的關係中。

可以不原諒,不必記恨

每當親子關係有問題的時候,我總是認為,是家長教育的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

家長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只想藉由外面的專家、老師甚至心理醫生來改變自己的孩子,那麼就是在逃避責任、不願意成長改變。

然而這種「願意付出的母親」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有些母親,可能覺得孩子就是來報恩的,從小就各種剝削,從來沒有善待過孩子。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就被母親當勞工使喚,弟弟就是被伺候的大老爺。

她被繼父強暴了以後,告訴母親,她媽媽竟然說,「怎麼可能有這種事?你嫌我事兒不夠多嗎?還拿這種事兒來煩我!」

反正天下母親無奇不有,這樣自私、惡毒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很不快樂的。

攻擊性弱的人,可能就是會長年抑鬱,嗔恨心重的人,就會在自己的各種人際關係上製造衝突戲碼,好把自己多年以來的怨氣發泄出來。

無論如何,他們的生命品質都是會受到影響的。

而且在某種層面上,我們認為,和親生父母的敵對,會造成自己和家族能量的隔絕。

而我們歷代祖先傳承下來的家族能量,裡面肯定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和來自摯愛親人的祝福,如果怨恨父母的話,就無法承接到這祝福的能量。

有些父母真的不值得原諒,但是無論他們有多壞,都不值得我們怨恨。畢竟怨恨是一把雙面刃,在想要傷害對方的同時,也會傷害到我們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跟父母之間苦大仇深,很難沒有怨懟,但是可以試著在心裡秉持著我說的:「可以不原諒,但是不需要記恨。」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記恨呢?這需要我們的謙卑和接納

如果你覺得父母就是欠了你的,那麼很難沒有怨氣。覺得別人有負於我們,這是很正常的。如何化解,才是至關緊要。

認輸、認賠、認錯、認慫

如果你老覺得這個人對你不起,那個人虧欠你什麼,你如何能自在快樂呢?所以,我們需要在頭腦層面,吸收一些對我們有益的知識。

比方說,你願意接受「宇宙有一筆公平帳」的說法,父母對你不好,如果你不糾結怨懟,那麼此生你可能會有好的婚姻和子女。

某人對你不起,他不是有意的,也無法再傷害你,你是否可以心平氣和地接納這個損失。

我自己以前的個性是非常倔強、不服輸、不願意吃虧的。任何人侵犯了我的利益,我一定要他加倍償還。

後來開始個人成長,我立定志向,自己要的是快樂幸福,不是其他,於是我發現,我操練「認輸、認賠、認錯、認慫」是最能夠讓我快速得到幸福快樂的捷徑。

只有極度匱乏、自卑、空虛的人,才無法承擔任何的損失。而這個理論也可以反著來:因為你願意承擔損失,所以你的內在、外在都會愈來愈充盈。

因為能量的流動是自由的,它會往「空」的地方走。我們不願意接受損失,去抗爭、去責怪,就讓我們有了防護罩的障礙,好的能量就無法流向你。

所以,既然吃了虧,如果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好能量流進來,帶來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不過再聲明一次,我們對於「過往的損失」,要試著心平氣和的去接受,並且看看自己應該負的責任。但這不表示我們可以接受這樣的損失一再的發生。

就像和父母之間,小時候他們沒能對我們好,很多人就是不甘損失所以一直心懷怨恨。接受了這個損失,並不表示現階段我還要繼續接受他們的壓榨。

在合理範圍內,為了感謝你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我願意為你付出一定的感恩。

但是如果你的要求還是過分了,影響了我此刻自己家庭的福祉,那麼,很抱歉,我必須要劃清界限,無法讓你再來需索我。

面對父母,如果我們始終有一個想要討好、獲得認同、獲得肯定、獲得愛的需求,那麼我們很難中正的做到保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合理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最近聽到的暖心故事。

我朋友跟我形容她過世的父親,是她的「充電寶」,我聽了覺得這個形容非常的具象——而什麼樣的人會是我們的充電寶呢?

首先就是雙方之間一定是有愛的,其次,對方一定是不批判、無所求的。當你能夠在愛中被一個人全然地接受和愛護,那麼那個人肯定就是你的充電寶。

同樣身為父母,有人是瘟神,有人是充電寶,這個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啊,哈哈。

-end-

作者:張德芬

華語世界首席個人成長作家,是中國大陸成長類書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出版成長必讀經典《遇見未知的自己》等,影響深遠,分享自我負責的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