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和李商隱,相差500年寫下2首詩,卻有著某種相似之處

2020-10-10     也可自話

原標題:陶淵明和李商隱,相差500年寫下2首詩,卻有著某種相似之處

作為詩歌的國度,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偉大的詩人,李杜自不必說,唐詩雙子星,詩歌史上不朽的豐碑,李杜往前,有陶淵明、謝靈運,李杜往後,有白居易、李商隱,到宋朝,亦有蘇軾、陸遊、辛棄疾等,他們都流傳了不朽的詩歌,或寫景、或敘事、或抒情、或言志……

陶淵明

說陶淵明,不說謝靈運,因為在我看來,陶比謝對後世的影響更深,同為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顯然更有思想內涵,而謝靈運則更單純,不是說謝靈運不好,只是要讀懂謝靈運,缺少了他那自命不凡的傲氣,真的很難。

《時運》(其一)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陶淵明的四言組詩,共4首,這是第一首。詩前有序云:「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說自己在暮春獨自出遊,雖然有些孤獨,只有影子作伴,但穿著美麗的春衣,賞著明媚的春景,也不由得欣喜感慨。

看遠處的山,像是被水清洗過一樣,殘留的霧靄都消失了,所以才能看見「宇曖微霄」,宇就是天空,曖(ài)是指朦朧淡泊的雲,此時一陣好風從南邊吹來,「翼彼新苗」,春風吹動田野,嫩苗就像鳥兒張開翅膀,呼扇呼扇起伏不停。

陶淵明大概是最早且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筆下的山水,不是死板的對景致的描寫,而是包含了對宇宙萬物的關懷,因此,讀陶淵明的山水詩,能感受到一份仁愛之心。

李商隱

李義山真是晚唐不可多得的詩人,我經常寫文章時說,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創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但李商隱不一樣,你可以不用了解他,直接翻開一首詩來讀,就能給人非常強烈的感受,此時若再去了解背後的故事,又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你會驚呼:我去!原來可以這樣?!

《瑤池》
瑤池阿母倚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傳說天上有個像母親一樣關心著我們的神仙,她每天打開窗戶,關注著人間的悲慘生活。如果真是這樣,那她一定能聽到「黃竹歌聲動地哀」——周穆王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去拜見王母(阿母),路過黃竹山的時候,天降大雪,許多人都被凍死了,周穆王便寫下一首《黃竹歌》哀悼他的子民。

可是,「八駿日行三萬里」,這都幾千年過去了,周穆王還沒見到王母嗎,或者他見到了王母,真的請求王母拯救黎民蒼生了嗎?如今天下這麼混亂,百姓如此悽慘,為什麼沒有一個周穆王那樣的人,再次去請求王母拯救蒼生呢?

這一切大概都是虛幻的,沒有王母、沒有瑤池、更沒有打開的綺窗,李商隱的追尋是美好的,可終究是一場虛幻,但他沒有直白地說啊沒救啦要死啦活不了啦,而是通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來」,用一個神話典故,結合奇妙的意境,把這種幽深悲哀的情感表達了出來。

就好比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寫的那樣,一切想像都是那麼美好,可最後僅僅一句「後遂無問津者」,連追求這種美好的人都沒有了,結合李商隱的個人經歷和晚唐時局,嘿嘿。

陶淵明和李商隱,生活的時代相差約500年,又是完全不同風格的詩人,卻在冥冥之中,竟有著這樣的相似之處,果然偉大的詩人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iApFHUBd8y1i3sJ_X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