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能產生共鳴的一首詩,句句說到心坎上,讀後久久無法釋懷

2019-12-24   慶余

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縱然時間跨越千年,社會生活背景的大不相同,詩歌里洋溢著的詩人對社會生活的真切感受,卻依然能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這便是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

無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是「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亦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些名詩名句,無不撥動著我們心靈的琴弦,引起了強烈共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別元九後詠所懷》,便是一首很能讓人產生共鳴的詩篇,甚至句句說到心坎上。

《別元九後詠所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公元806年,也就是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與元稹同登及第。元稹授左拾遺,但因觸犯權貴,同年九月被貶河南縣尉,而白居易罷校書郎,退居華陽觀。這首詩便是白居易送別元稹離開長安時所作。

《別元九後詠所懷》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閒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這首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來看,前四句「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閒中」為第一部分,主要是寫景起興,奠定全詩離別的傷感氣氛。它的意思是說,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秋雨之中,呈現出一片寂寥冷清的景象。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裡所蘊含的便是白居易與元稹依依惜別的情意。

隨後的四句「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便是詩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勾敘述二人離別之時的情景。不過白居易在這裡並沒有具體描寫離別的情景,而是以虛筆來寫離別的事實。即蕭瑟的秋天,使我心情低落,更何況又逢故人遠別,我心中實在無法歡樂。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隨著你到了青門。

「青門」,即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稱「青門」。從白居易這裡假設友人問「為什麼不來相送?」到他自己的回答「心到青門東」,我們可以得知,白居易的言外之意便是說,如果我送你到青門外,那麼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呢?同理,白居易友人的感受亦是如此。由此可見,這寥寥四句,言盡而意無窮。

最後四句「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則是第三部分,主要是抒發白居易對摯友元稹的深切思念。它的意思是說,知心之人又豈是求一個多,只要是心意相通即可。如今你的離開,我雖然身在繁華的長安,卻深感孤獨。

在古代詩歌中,其實有很多表達類似情感的詩句,如韓愈的「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它們都是表達了一種苦於無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而白居易與元稹早在貞元十九年(803年),就因政見一致結為摯友,後又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結為終生詩友,其情誼之深自不用說。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集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無疑是一首抒發別情的佳作。而詩中所表達的對摯友的深切思念,以及人與人之間心意相通的難能可貴,無疑句句說到心坎上,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試想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與白居易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一樣,苦於沒有心意相通之人,而深感孤獨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