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深圳那麼多次,現在才發現有個這麼好玩的地方,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去解鎖深圳甘坑客家小鎮。 甘坑客家小鎮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吉華街道甘坑村,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有這麼響亮的名號我們當然不能錯過啦!
從深圳北站打車大概半個小時就到了!我們穿過一個小小的城門,仿佛穿過了大理古城城門一般,走進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地。周圍有很多老舊的客家樣式房子,第一站我們就來到了甘坑博物館,深圳本地客家話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溝,客家人常把坑和瀝連用,有「坑坑瀝瀝」一詞,甘坑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稱謂甘坑。
門前的兩座石獸稱為「吸水獸/吸財獸」,廣東人講究風水,水象徵著財富,吸水獸吸水代表聚財和風調雨順的寓意。
通過?博物館可以了解到小鎮是怎麼從一個比較落後破舊的小村落通過改頭換面後變成現在龍崗區極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
在客家民俗展區中陳列著如甘坑涼帽、蓑衣、打穀機等客家農耕民俗用品用具,鮮活地呈現了客家人的農耕生活,活化了客家人勤勉耕種的質樸形象。除此之外,館內還展示著景區整體導覽圖以及甘坑客家小鎮舊貌和新貌的對比。
沿著小鎮的主街區走,我們可以看到小涼帽國際繪本館等各式展館。像益德成鼻煙壺、榴芒一族、合一特產等特色店鋪則為遊客提供了好吃、好玩的體驗樂趣。
小涼帽國際繪本館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點了,這裡的設計非常溫馨,關鍵是繪本也超級好看。
這裡展示了小涼帽國際繪本大賽的優秀作品,看著這些美麗的圖畫,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誕生在小鎮的中國非物質文化超級IP小涼帽馬上以新的姿態與小朋友們見面,《小涼帽》動畫片根據童話小說《會飛的小涼帽》改編,預計於2019年暑期在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平台陸續推出。《會飛的小涼帽》童話小說也出版了呢,同名廣播劇在深圳飛揚FM97.1頻道播出!
在小涼帽國際繪本館的出口,你可以買到特別多的小涼帽主題文創產品,每件都格外吸引眼球,可愛又實用。
接著我們就來到了鳳凰谷,走進來你馬上能感受到綠意環繞的平和感,兩側的路燈也格外有藝術氣息。
繼續往裡面走,我們發現了非常古樸的建築。
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還能看到如此美的古建築實在是不容易,何況建築內部還有6000多件展品呢?
原來,這裡的建築都是婺源搬過來的,四棟徽派建築分別是壽字樓、鳳樓、福字樓、麒麟樓。分別被稱為壽字樓、福字樓、鳳凰樓、麒麟樓,皆有福壽安康和平安喜樂的吉祥寓意,共同圍合出獨屬於甘坑客家小鎮的世外桃源。
外牆可見一百個不同字體「壽」字,因而得壽字樓。
壽字樓為古時家族祠堂,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
贛派建築中的天井設計別具特色,對於當今的建築設計中天井的設計很有借鑑意義。天井具有集水、納陽、通風、採光、消防等多種建築功能。天井的設計同徽州的經營傳統有很大關係,經商之人,忌諱財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順視納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歸明堂」,圖個財不外流的吉利。
在鳳凰谷,這四棟精美的博物館建築分別展出玉器、佛像、金屬還有陶瓷,展品都非常的完整,基本上每一個朝代的代表性文物都有了,看得我眼花繚亂,沒想到在深圳也能看到這麼精緻的展覽,特別是在如此充滿古風的環境里,實在是太幸運啦!
在這裡可以發現這些徽派建築都是有馬頭牆的,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中(贛派建築、徽派建築)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今天的商業社會,大家都在匆忙地行走,很少人會靜下心來感受歷史的韻味,但其實文物能給我們帶來的財富是數不盡的,有的時候,即使是靜靜的觀看,我們也能從中品味到很多。
逛累了,接下來我們去鳳凰客家餐廳吃午餐,鳳凰客家餐廳以「田園農耕」為主題,創造「田園美食主義」,在這裡你可以吃到新概念客家菜哦。
來到餐廳,蝦餃、叉燒包、蛋撻和干蒸燒賣等,味道絕對讓你滿意,當然除了這「四大天王」,餐廳里還有許多「明星「等你來品嘗。
惟妙惟肖的天鵝榴槤酥,金黃誘人的榴槤酥,想想都流口水!新鮮榴槤果肉做的餡心,軟滑香甜,只要是榴槤控,一口氣可以擼掉一盤!
如果你來到鳳凰客家餐廳的頂層,你會發現這裡別有洞天,半戶外的空間周圍綠意盎然,給人一種十分悠閒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