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新聞,一個小女孩刀功一流,自己和弟弟都生病了,媽媽還離開了他們。小女孩幫助爸爸做飯,還照顧弟弟,把蔬菜水果都切成了美麗的風景。
刀功一流的小女孩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女兒聽,女兒說:好心疼小女孩,她媽媽離開了她,她一定很傷心。
很欣慰女兒能夠體會到小女孩的感受,能夠站在小女孩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是擁有共情力的表現啊。
共情力是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將收穫平靜和幸福。換句話說,有共情力的孩子,更能夠收穫幸福和快樂。
01 什麼是共情力?
《共情力》一書中這樣描述: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
它是人類根源於基因的一種天賦,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園的椅子上嗚咽,他剛剛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兒。一個小男孩看到這樣的情景,跑過去看個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靜靜地坐在那裡。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覺得好了很多,情緒也穩定下來。後來,男孩的媽媽問他對老人說了些什麼,男孩答到:「我什麼都沒說,只是幫他哭泣。」
幫忙哭泣
小男孩子之所以會對老人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是因為在老人傷心的那一刻他能設身處地體驗老人的處境,能感受到老人的情緒和內心世界,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小男孩就就有較強的共情力。
02 教育孩子,讓孩子擁有共情力的作用
1.有共情力的孩子更容易快樂
聖誕暖心短片《相信愛》講述了一個害羞的小刺蝟和同學之間發生的暖心故事:
小刺蝟來到新的班級,因為身上長滿了刺,每當走過同學的課桌,就會把大家的書本弄得滿地都是;想和大家踢足球,卻把足球刺破了;乘公交時,沒有人願意坐他身邊。
只有善良的小松鼠主動和他打招呼,願意坐在他身邊,還在聖誕節前號召其他同學為它準備了聖誕禮物。
這份神秘禮物原來是一盒泡沫球。小松鼠把泡沫球一個個插到小刺蝟的刺上,這樣就不會再刺痛大家了。小夥伴們一起給了小刺蝟一個長長的溫暖擁抱,讓小刺蝟度過了一個幸福的聖誕節。
小松鼠能夠深切體會到小刺蝟的處境,主動靠近它,給它溫暖,並幫助他擺脫困境。有共情力的孩子,總是用善良感染身邊人,將溫暖帶給別人,自己也會很快樂。
有共情力的孩子,總是用善良感染身邊人
《共情力》中寫道,人的共情能力與快樂有內在的緊密聯繫,它使你學會如何去傾聽、如何去打開另一個人的世界。
2.共情能力讓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真正幫助他人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精神病人,認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就蹲在角落裡,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如果讓我們來治療他,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能會說:「你不是蘑菇啊,趕緊起來吧。」
我們可能說上無數遍,甚至還會去拽他起來,這個病人必定還是會無動於衷,一動不動地做自己的蘑菇。
心理醫生是這樣做的: 他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 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
醫生回答:「我是一隻蘑菇啊 。」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蹲了一會兒,醫生站起來走了一會。
病人不解地問:「你是一隻蘑菇你怎麼能動呢?」 醫生說:「蘑菇也可以動啊。」 他說:「哦,原來做蘑菇也可以動。」所以他就跟著動。
然後醫生開始吃飯,他就問:「你怎麼可以吃飯啊?」 醫生回答:「蘑菇不吃飯怎麼長大?」病人覺得對,也開始吃飯。
幾周之後,這個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有共情力的孩子,能夠觸摸到別人心底的柔軟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示: 共情也許很難,但其實也不難,只不過是在別人身處困境時,蹲下身來,陪他做一隻「蘑菇」。 而他,必然也有讓自己生活重新快樂起來的能力。
《共情的力量》中寫道,共情式傾聽能聽到他人心靈深處的聲音,能讓他人敞開心扉並對自己產生新的認識,這可能是一個人能為他人提供的最了不起的幫助。
有共情力的孩子,能夠觸摸到別人心底的柔軟,才能用自己的善良和溫暖,真正對他人有幫助。
3.共情力讓我們更關心別人的幸福,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事情
5月8日上午,江蘇連雲港的一輛公交車上,一名女乘客上車後,使用手機二維碼支付車費沒有成功,駕駛員發現後讓她重新支付,但女乘客堅持自己已經刷過了,抱怨駕駛員,情緒也越來越激動。
為了保證駕駛安全,駕駛員只能一路忍耐女乘客的怒吼和抱怨,沉默地將車開到了終點站。
就在駕駛員萬分鬱悶之時,車上一個小女孩將一張手寫的字條,交到了他的手裡,對著他微笑了一下後就下車了。
圖片源自網絡
打開紙條後,只見字條上稚嫩的話語:「叔叔你好,我是公交車上的一名小學生,請您不要因為一件小事情,就把你的好心情弄沒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希望你開心每一天。」
司機說,雖然受了窩囊氣很鬱悶,但看到這張紙條,整個人心都暖了起來。有小女孩這麼溫暖的安慰,壞心情一下子就沒了。
圖片源自網絡
莎士比亞曾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而最高級的善良,便是能夠共情。
小女孩用自己的共情力讓心情糟糕的司機一下子明朗起來,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03 怎麼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在《共情力》中說:人可以被教授一些方法來擴大自己產生共情的領域,進而從中收穫良多。
雖然孩子出生時就有共情力,但要能運用自如還是要靠後天培養,這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引導。
那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呢?
1.生活中以他人的視角看世界,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場
《共情時代》的作者弗郎斯·德瓦爾說:「共情力是讓我成為我們的能力。」
比如,孩子和好朋友參加拔河比賽,但她們分到不同的兩隊中,孩子所在的隊贏了,而好朋友所在的隊輸了。
孩子的好朋友說自己沒事,但我們需要幫助她意識到,她在對手隊伍里的朋友雖然說自己沒事,但她現在的確很需要安慰。
共情力是讓我成為我們的能力
我們可以讓孩子觀察那位朋友的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比如耷拉的腦袋和沮喪的臉。
通過幫助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觀察,她的共情力將得到發展,以後將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
2.當孩子我有負面情緒時,我們要共情孩子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在玩玩具時,不小心踩到了尖銳的玩具。
嗯哼疼得大哭,霍思燕聽到他哭後,到他的身邊安慰他,嗯哼發現媽媽來了以後哭得更大聲,並把玩具扔得很遠。
霍思燕看到兒子的舉動後,對嗯哼說:「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被媽媽這麼安慰的嗯哼,很快就從傷痛中緩了過來,不再哭了。
媽媽安慰兒子
霍思燕用共情的方式來安慰孩子,當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共情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能在點滴中獲得共情力。
3.創造共情的機會
我們可以給孩子多提供一些優秀的繪本,在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也可以問問孩子:書上的主人公經歷這件事情,你覺得它是怎麼想的?它有什麼感覺?鼓勵孩子從書中各個角色的角度思考。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從其他人的思維中學到很多。
在一項實驗研究中,111個學校7歲的孩子參與一個閱讀計劃。一部分人閱讀後隨機分配去加入一場對話,討論他們剛才閱讀的故事中情緒部分的內容。另外一部分人則只是被要求畫出這個故事。兩個月之後,對話組的孩子在情緒理解,心智化,共情能力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並且這種正向結果持續穩定達6個月之久。
親子閱讀時培養共情力
《共情的力量》中寫道,共情就是這樣起作用的,不是突如其來、轟轟烈烈,而是慢慢地,就像太陽從遠處的山上升起,漸漸地產生覺察的曙光,把理解和領悟的溫暖播撒開來。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培養孩子的共情力,需要我們在生活中耐心的指引,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擁有強大共情力的孩子,收穫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