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是聰明的?有人認為是能說會道,也有人認為是學習成績好,更有人認為懂得為人處世之道。那麼,對於幾歲大的孩子來說,又要如何判斷是否「聰明」呢?
據書籍中介紹,可以從運動、待人、待物、言語等四個方面去考慮。其實,聰明的孩子並不一定是靠基因的,有一部分是來自後天的學習和培養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但是,有些家長對「聰明」存在一定的偏見,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安靜,就認為是好的。事實上,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並不一定是不聰明。農村的老人都說,小時候調皮的孩子,長大了必定是聰明的。雖然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但有一定的依據。
接下來,恩諾教育給大家指出孩子哪些是「聰明」的表現?
(一)開朗好動
有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總喜愛晃來晃去,想讓她們安安穩穩上課,不要「毛手毛腳」,也許10分鐘都沒辦法堅持不懈下來。
看待這種情況,家長最先要弄清楚孩子是有注意力不集中趨向還是有兒童多動症。
前面一種就是說家長平常所說的「頑皮愛動的孩子」。
對於「愛動」的孩子,家長們也別在乎。
愛動是跟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相關,有的孩子就是說精力充沛、運動量大,對各種各樣事情常有明顯的求知慾,非常容易被新生事物或外部自然環境吸引住。
那樣的孩子好奇心強,比較關心新事物和新專業知識,並且自學能力和實踐活動工作能力都非常好,邏輯思維也較為活躍性。
要是父母在多方面恰當的正確引導文化教育,孩子未來必須不差!
(二)喜歡話多
「話嘮」的孩子非常讓教師頭痛,由於她們上課的時候總喜愛找同學、前後左右桌發言閒聊。
影響老師講課、同學們學習。有個一天到晚不斷說話的孩子,父母會常常被老師找來談話的。
但是,孩子話多,代表他先天性性格外向、開朗,社交能力強。
因為他還沒有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暫時不能控制得住自己說話的衝動,因此才會像小喜鵲一樣,唧唧喳喳地說話不斷。
相反,對於話少的孩子,家長也不必大聲地罵他,並且打他,那樣將會完全地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這項技能「扼殺」掉。
或許孩子之後就會是優異的新聞記者、文學類文學家呢!
要知道,小孩子的虛榮心很強的,過多地去責怪會讓他有內心陰影。
但是,家長也不可以讓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因為言多必失,家長應該教育小孩何時能講,何時不能講。
讓她們搞清楚什麼情況下才能發言,並且不會對別人造成困惑。
(三)喜歡編故事
這種孩子和「小話嘮」有所不同,她們常常纏著你,想要你說故事給他們聽,或是他編故事讓你聽。
假如想去聽這種孩子自身編的經典故事,你就會發現,她們常常會出現很多異想天開的念頭。
例如「馬兒跑著跑著就飛來到天空」、「在藍天之中蓋起來了房屋」這類的。
家長在孩子「編故事」的那時候不必去切斷她們的構思和念頭。
恩諾教育認為,這種有發散性思維的孩子,將來或許能成為文辭斐然、舉世聞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呢!
(四)發號施令
一些孩子總喜愛對別人指指點點,發號施令。
這種特性,將會在一些人眼裡,孩子看起來較為自私自利、喜愛出風頭。
但毫無疑問的是,喜愛發號施令的孩子,有著極強的上進心性、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或許未來就會變成一位才華橫溢的管理者。
家長能夠適度教育小孩,多聆聽他人的建議,並對別人給與自身的啟迪表達感激。
恩諾教育指出:家長不能因為個人的想法而否定孩子的某一種行為,家長能做的,就是趁著現在時間尚早,培養好孩子面對未來的心態和能力。你們教育出怎樣的孩子,教會他怎樣的品質,他就會過著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