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358團有炮營,獨立團也有大炮,抗戰時可能嗎?

2020-05-12   熊熊講武

原標題:《亮劍》中358團有炮營,獨立團也有大炮,抗戰時可能嗎?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流傳廣、影響力大的卻不是很多。這麼多年來,恐怕只有《 我的團長我的團》,《 亮劍》等為數不多的作品稱得上經典。

而這些電視劇中的一些梗和情節在視頻時代來臨後,更是被廣泛使用。比如《亮劍》中著名的「義大利炮」梗,在今天不少鬼畜視頻中都能見到。

如果從武器視角切入的話,我們還會發現《亮劍》中很多名場面都與炮有關,比如蒼雲嶺突圍中,柱子用迫擊炮幹掉日軍聯隊指揮部;平安縣前哨戰中,楚雲飛358團炮營炮擊西集據點;大孤鎮對決中,358團炮營成瓮中之鱉;趙莊之役中,五噸炮彈換下李雲龍等。

這些涉及武器裝備的點由於電視劇的熱播而流傳度很高,我們以這些影視劇中的一些設定為切入點,去談談真實的歷史比乾巴巴地講述要更有效果。

接下來我們就聊聊,在當時的背景下,八路軍和晉綏軍的步兵團有沒有可能擁有劇中所設定的那些炮兵。請注意,我們不是跟電視劇去槓,電視劇只是切入點,我們重點聊的是史實。

先來說晉綏軍358團炮兵營的問題,這可不是迫擊炮營,而是實打實的山炮營。

全面抗戰前,晉綏軍的炮兵是很有名的,這得益於山西太原兵工廠的功勞。

晉綏軍靠著太原兵工廠仿製的山炮,曾經在1930年中原大戰前搞出了17個炮團的龐大炮兵部隊。中原大戰失敗後晉綏軍縮編,依然保留了10個炮兵團——這規模比當時中央軍炮兵都不在話下。

不過晉綏軍是集中編制炮兵的,甚至還專門設置了炮兵司令一職。

而在軍、師、旅、團中是沒有專門的山炮或野炮部隊的,實戰中如果有需要的話,往往則從獨立炮兵中以營團為單位進行加強。

晉綏軍的這些火炮除了少數仿造的88毫米野炮外,大部分都是日本41式山炮的仿造品,儘管性能不如日造原版火炮,但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已經是大殺器了。

至於步兵團級,通常只裝備有迫擊炮。

如晉綏軍在巔峰時期的步兵團編制中,一個團3個營中都編制有機炮連,每個連裝備4挺重機槍和2門82毫米迫擊炮。到抗戰時期,晉綏軍中的步兵團中,最好的武器也不過是迫擊炮而已。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的登場是在抗戰中後期,此時晉綏軍實際上已與日軍達成了「默契」的停戰協定,兩軍很少交戰,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談條件。

而由於閻錫山控制的地盤小、人口少、且失去了太原兵工廠的武器補充,其同時還擔心被蔣介石的中央軍吞掉。

為了不被吞併,晉綏軍不惜大肆擴充番號部隊,有編制,卻無相應的實力。當時晉綏軍中一個師的兵力也不過區區四五千人,一個團則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

若以加強團而論,也不過2000人左右,充其量只不過是《 亮劍》中358團的錢伯鈞營而已。

若要說湊出5000之眾,還搞個炮兵營,實屬不大可能,畢竟閻長官當時缺的可不是番號,而是兵和武器啊!四五千人就巴不得號稱一個滿員師,又怎麼可能低調發展,僅弄個團的番號呢?

回頭說李雲龍的獨立團,其實獨立團這種番號如果要是在抗戰中後期還存在的話,那麼大機率不是主力團,而是地方部隊,因為當時的主力部隊在1940年前後大都改為番號團了。

不過主力不主力先不說,即便獨立團是主力團,在當時也不大可能玩得轉義大利炮。

全面抗戰開始時,八路軍全軍只有一個山炮連,後來從滹沱河中撈出來晉綏軍丟棄的8門山炮後,兩者才合起來成立了八路軍總部炮兵團。

當時的3個主力師,最好的武器都是迫擊炮,山炮這樣的武器是沒有的。

此後各部在作戰中繳獲了大口徑火炮後,往往都是上交,一開始都是集合到炮兵團,隨後120師和晉察冀軍區也組建了炮兵營,有的裝備也就留下了。

當時繳獲的大多是75毫米口徑的山炮,種類則多了去了,既有老式炮,也有少量的94式山炮。但是這種口徑的火炮可也不是輕易能繳獲的,各大戰略區直屬炮兵中,占多數的還是92式步兵炮和迫擊炮。

按照當時的規定,基層部隊別說繳獲了大口徑火炮了,就是撿的子彈殼都要統一上交,由軍工部門復裝子彈再發放給部隊。甚至,當時還有硬性指標,規定了各部隊需要交付多少鐵軌、電線、子彈殼之類。

如果真繳到了義大利炮這樣的「大傢伙」,是值得專門發電給八路軍總部的大喜訊。當然了,基層部隊自然也不能留著,而要交到至少是軍區或師一級,連旅和軍分區都沒有留下的權限。

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自然是因為火炮寶貴;另一方面是因為火炮機動不便,更屬於是技術性兵器,當時步兵團一級根本就伺候不了。說難聽點,當時獨立團真繳獲了義大利炮,光靠自己都未必會使用,更別說打得准了。

其實別說是山炮如此了,當時繳獲1門92式步兵炮也是要上交的。甚至到了1941年抗戰極端艱難階段,因機動困難、炮彈無補充,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等炮兵部隊也不得不撤回延安,轉而以培訓炮兵人才為主。而說是培訓,因為炮彈極少,也只能演練操炮,而難有實彈射擊的機會。

1944年,抗戰形勢好轉,隨著火炮繳獲的逐漸增多,前線戰略區的獨立炮兵再度發展了起來。當時確實有火炮會配屬在主力團使用,但上限只是92式步兵炮,而即便是這種小炮,每一仗打幾發炮彈也要首長特批,步兵團長並沒有決定炮兵如何如何的權限。

而在步兵團的建制內,當時最好的兵器就是迫擊炮了,一般由團長親自掌握,擔負在作戰關鍵時的火力支援之用。

亮劍》最開始的蒼雲嶺突圍戰中,一個團就1門迫擊炮,1門炮還剩3發彈基本就是當時的正常狀態。

所以說抗戰的艱難,真的是超乎人們想像的,所謂用鮮血換來的勝利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情。我們今天的人們享受著和平的陽光,一定不能忘了那個艱辛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