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0億美元的變革究竟帶來了什麼變化?

2019-08-02     CEO最前線

華為通過三十多年的變革,厚積薄發,在運營商、手機等領域取得卓越的成績。

在業績的背後,變革給華為本身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一、華為的9大變化

1、通過變革,統一了全體華為人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

比如日本海嘯、四川地震、利比亞戰爭,面對生命危險的時候,西方公司全部都撤,只有華為留了下來。客戶需要通訊,華為把設備賣給蘇丹政府軍,也把設備賣給蘇丹的反政府軍,他們都是華為的客戶。

面對戰爭和死亡,為什麼華為人會堅持留下來?為什麼華為可以「以客戶為中心」?

因為華為是以奮鬥者為本。因為我們的利益和客戶利益沒有發生衝突,利益是一致的。

2、通過變革,鍛造了客戶的幹部隊伍

鍛造和鑄造有什麼區別?

「鑄造」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鍛造」是千錘百鍊。

華為的幹部千錘百鍊、能上能下,能在機關、能在一線、能在基礎,能在項目、能在業務,這就是鍛造。

在華為,誰沒有敲打過、誰沒有鍛造過?所以華為強調將軍是打出來的。在戰場上選拔、在戰場上淘汰,而不是培養。

華為的員工們為什麼都要請求上戰場?

因為有錢、有機會、提拔快。這個時候舉手都很高,即便是裝的,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這就是文化建設。

通過變革鍛造人,聚焦客戶的幹部隊伍,讓那些年輕人的後備隊伍衝上來。

3、通過變革,實現了客戶創造價值的流程的端到端

華為有15個核心流程,流程強調幾個字,叫端到端,而不是段到段。

所謂段到段,就是每個部門都寫流程,最後加在一起。結果每個部門寫流程時,都只管自己舒服,把困難都留給別人。誰去考慮客戶?

最後的流程,就是一個看起來每個部門都沒有問題,每個部門都沒有責任,但是客戶非常不爽的流程。因為這樣的流程是段到段,而不是端到端。

華為靠流程打仗,不是靠組織打仗,組織是提供流程中合適的人。華為的15個核心流程,每一個端到端的流程都有一個流程主管,叫GPO。

每一個GPO都是公司副總裁以上的人,他們不會只站到部門角度,而是站到全局和客戶角度思考問題,這就是端到端地思考問題。

從客戶這端到那端,通過變革實現客戶創造價值的端到端流程。

4、通過變革,實現了一線呼喚炮火的組織

華為的組織圖是怎麼畫的?最上面是客戶,大客戶是鐵三角,後面是一層一層的代表處、地區部,最後是老闆。

我負責上海的時候,邀請任總過來拜訪客戶,任總對簽合同成功負不負責?

不負責任,他就是一個資源,所以一般不要多用任總這個資源,用不好,會壞事。沒簽合同是我負責的事情。

這是華為的責任機制,每層組織都是為了抓取客戶。

有很多企業沒有分清楚什麼是老闆的責任,什麼是一級部門主管的責任,什麼是員工的責任,把變革成敗全部歸結於下屬。實際上不對的,老闆要親自抓這些事情。

5、通過變革確定了產品發展的導向

華為做產品開發,是客戶需求導向,而不是技術導向。

但我們很多公司實際是基於自己在做產品,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曾經自己內部閉門造車,自己覺得過癮,但是客戶不知道你在幹什麼,這很可怕。所以,華為的產品導向是客戶需求導向。

圍繞客戶創新,圍繞「領先半步成先進,領先三步成先烈」。

華為的手機是儲備一批、交付一批,儲備三年以後的黑科技,但是不斷推出基於客戶需求、領先半步的產品技術就可以了。

6、華為通過變革,實現了業務和平台部門的力出一孔

人力資源部門在企業中,應該定位成什麼部門?

一般都是職能部門。

華為人力資源部門用的三支柱模型,一個是HR BP(HR業務夥伴),第二個是HR COE(HR專家中心),第三個是HR SSC(HR共享服務中心)。

舉個例子,當研發部需要招人時,他就會去找BP要人或買人,BP發現他的需求比較複雜就會去找COE研究,研究之後由SSC落實執行,人進來以後的各種事務性工作也由SSC執行。

華為的人力資源部門不純粹是一個職能部門,它更多的是作戰部門。

華為每100個人左右的組織都會配一個HR BP(HR業務夥伴),因為每個區域、每個部門的人才解決方案不一樣,現在會把人力資源的專家派下去,做整個團隊的人才解決方案,而且這個人受業務主管的考核。

以前人力資源是老闆的部門、是警察、是衙門,今天的HR BP變成業務部門的夥伴。

華為團隊中一般都有左膀右臂,HR BP和財務BP,團隊搭建起來,他只管沖,後面有人管人和管錢,就形成了小華為。

人力資源主管屬於平台部門的監督部門嗎?

業務主管給人力資源主管發獎金,所以人力資源主管要聽業務主管的。很多華為的HR BP都是業務出身。

當時華為人力資源部比較弱,業務部門都說他們不懂業務。

任總說,這就需要變革,銷售總裁說既然人資資源負責人最弱,那把業務部門主管變成人力資源主管。

三個月之後下令,全球的銷售二把手就地轉成人力資源主管,一夜之間,人力資源部門變成了華為最強大的部門,這就是變革。

首先要換領頭,成立企業業務BG(事業部)的時候,人才調不過去,任總說,運營商總裁就是企業業務總裁,調過去以後不到一個月,三千人就過去了。

華為的部門之間不能互相扯皮,一旦扯皮就調換一下。如果三個部門扯皮,那就合併。

在華為一定要合作,不合作就把你調過去,這就是HR BP了。

HR COE(HR專家中心),是提供通用的人才解決方案;HR SSC(HR共享服務中心),是標準服務的提供者,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的交付平台。

一些人事工作,比如開收入證明、組織會議、列印文檔、通知應聘者,都在共享中心。華為外聘這些人,他們不是華為的正式員工。

很多企業想,如何激勵這些人?

其實這些人不需要激勵。因為他們是標準化工作,開收入證明還需要高激勵嗎?

華為是該激勵的激勵,不該激勵的就不要亂激勵。

很多公司激勵錯了,怎麼分錢、怎麼分,這裡都是學問。人力資源改造後,就可以和業務部門力出一孔。

7、通過變革實現了戰略聚焦

什麼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

短期看盈利能力,中期看核心競爭力,長期看產業格局和可持續性,做到鍋里有飯、倉里有米、田裡有稻。

戰略是什麼?

華為在剛開始沒錢的時候,集中精力開發交換機;

交換機特別賺錢的時候,集中精力開發智能傳輸;

兩個都賺錢的時候,集中精力開發無線;

無線特別賺錢的時候,集中精力開發手機;

手機特別賺錢的時候,開始開發雲計算和物聯網

這就是典型的「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田裡的」,這就是戰略。

戰略瞄準了未來。未來是什麼?未來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未來的控制點是什麼?未來業務走向哪裡?

一條增長拋物線到達高點之前,優秀的企業就會啟動第二條、第三條增長拋物線。不好的地方再死磕改善就行了。

華為在戰略方面,確定性的工作強調什麼?

戰略聚焦、飽和攻擊。

三星和蘋果把手機運作成功了,華為不斷趕就可以,千軍萬馬壓過去,這事情就靠譜了。這就是戰略聚焦、飽和攻擊。

華為對那些戰略看不清楚的產品怎麼辦?不確定的時候打一槍,看有沒有鳥。

在華為雲計算部門,專門有一兩百號人跟蹤、研究。這些人沒有考核,如果最後發現這事情不靠譜,就結束了,說明做這沒有意義。

如果發現這事情靠譜,已經證明成功了,華為就又開始將其作為確定的事情,做飽和攻擊。

8、通過變革,形成了利出一孔

大家都說考核很難,分錢也很難,但是華為考核分錢的前提是什麼?錢在哪裡?

華為考核的前提是把蛋糕做大,每個部門要把蛋糕做大的時候才可以分錢,所以華為考核的前提是怎麼講清楚可以把蛋糕做大。

財經部門怎麼把蛋糕做大?財經部門的核心定位是什麼?

錢生錢、資金管理。

很多公司的財務工作老想漲工資,憑什麼漲呢?他說把帳做平,報銷做好了。

但這在華為,不是蛋糕。

華為有7000人是財務,其中5000人是在業務環節里,他們成為業務夥伴,一個招投標項目財務專家做分析,和業務一起構造好的合同,究竟是回款快好,還是利潤高一點好。

財務部門的同事和業務夥伴合作,做好一個高端的合同。

這個項目交付了,工程項目1億美金,項目CFO和項目經理齊心協力,想辦法通過計劃手段,快速拉升收入,同時使得成本結構化降低,這樣的財務人員是中台成員還是後台成員?

再比如,現在市場形勢很好,但是缺外匯,誰有外匯?哪家銀行有外匯?中國銀行有外匯。

所以華為有一個融資部門,把中國電信和肯亞電信結合起來,那邊缺外匯,但是市場空間很大,銀行很高興、華為很高興、肯亞電信很高興,合同簽訂了。

這就是財務部門獨特的貢獻,這樣的財務人員都是在擴展,而不是防守。

蛋糕做大了,就拿大蛋糕的錢,每天只是負責報銷,就拿報銷的錢,每個部門要先研究清楚給公司怎麼做大蛋糕。

華為在2016年的人均收入是62萬人民幣,2017年人均收入70萬人民幣;

2016年62萬人均貢獻的蛋糕是300萬,2017年是人均貢獻350萬,2018預計貢獻480萬。

如果人均蛋糕不大,憑什麼加工資?

9、通過變革,實現了持續增長

這是華為收入的發展歷程,1995年賣14億,2016年賣5200億,2017年賣6036億。大家看到這張圖,可以解讀出什麼信息來?

華為每年都在變,華為變革是常態,變革是華為的戰略之一。

每次變革都有一次跳升,華為通過有節奏的變革,不斷突破瓶頸,形成行業的領導者。

華為的業績有沒有下滑的時候?

有,在2002年,那是華為的冬天。其餘的業績都是在增長,所以華為的整個機制就是保增長。

華為有沒有問題?

華為內部問題多得很,要是沒有問題就成神了。華為問題很多,這很正常,這才是真正的企業。

問題多不可怕,只要業績在增長,很多問題都會解決。

就怕業績不增長。如果企業三十年不增長,後備幹部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因為現任幹部就那麼大的蛋糕,還怎麼培養後備幹部?

華為到處都是戰場和機會,所以能不斷地培養幹部,增長是核心命題。

企業增長有沒有天花板?

華為曾經以為100億是天花板、500億是天花板、1000億是天花板。但實際上,企業是沒有天花板的。天花板往往是你內心的恐懼,對未來沒有信心。

華為遇到過天花板,但是華為通過戰略擴大了領域,拓展之後發現,其實華為沒有天花板。

二、企業變革的重點

1、變革的節奏:十年磨一劍

變革能不能一年完成?華為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做多長時間,這是節奏。

前面講,變革儘可能是改良,而不是改革,變革要慢慢動。

研發變革從引入到成長,十年逐步紮根並優化,華為2009年到2019年不斷地變,每年的研發都在改進,十年磨一劍,變革是一個慢功夫。

我在華為做的財經變革,也是七年磨一劍,一步一個腳印。一家公司做變革,一定要有什麼?

變革的訂立,不要急。因為企業是長跑運動員,不是一直在衝刺,而是持續跑八十年甚至更久。

2、變革最難的是思想的統一

變革最難的不是定方案,也不是薪酬問題,而是思想的統一。我們最需要變的不是招數,而是觀念。

我們很多企業說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如果這樣想,就不可能變革成功。

為什麼企業在變革過程中,幹部和員工總感覺到迷茫、遲疑、不願意跟進?

因為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支持。

所以任正非的管理核心是抓文化建設,文化好了,其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領導變革,要用「目睹——感受——變革」,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分析——思考——改變」,也不是「命令——接受——改變」。

變革一定要用「目睹——感受——變革」這個方式,讓他們目睹和感受。

做流程再造的時候,如果不將流程挖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流程已經爛到了什麼程度,大家就沒有改變這個流程的決心和自信。

如果不把危機感和流程帶來的災難擺在大家的面前,大家不會當回事。

毛澤東曾說:「宣傳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3、每個人都要承擔不同的責任

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的最高層負責文化、戰略和排兵布列,員工把本職工作做好。

但我發現很多企業正好是向反的。

最高層忙著中層幹部的事情,忙項目決策;

中層幹部忙著普通員工的事情;

普通員工每天忙著分析中美戰略、忙著發朋友圈。

在華為,大家很少八卦。這是為什麼?因為沒時間。

哪家公司八卦很厲害,說明哪家公司很閒。如果這個企業閒得八卦滿天飛,閒得互相比較來比較去,那肯定是因為沒有承擔好自己的職責。

4、老闆的思維是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企業最需要改變的是老闆,老闆自己先改變好,公司的變革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老闆沒有格局,對變革沒有深刻的感受,企業是沒有未來的。

因為一家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一家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

華為以客戶為中心,如果是客戶、員工和股東,先後順序怎麼排?

在華為,客戶排第一、奮鬥者排第二、股東排第三。

華為戰略上規定,每年可分配的資金里,股東分紅只能占收入的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要給奮鬥者。

華為要給火車頭、奮鬥者加滿油,而不是給股東加滿油。

很多企業是給股東加滿油。企業的其他人,誰願意奮鬥?

如果拉車的人拿的錢最少,誰願意去拉車?

5、學習力

正常情況下2B企業做不了2C,做2C的企業做不了渠道或者做不成電商。

所以華為其實是一個異類,華為以前不會做渠道,現在既可以做2B也可以做2C,還可以做電商和渠道。

所以華為最大的能力是什麼?

學習力。

我曾經和一個高管交流,他說剛開始和渠道交流的時候,華為像小學生。半年之後,再和華為交流的時候,渠道方覺得華為對渠道非常了解。

這背後靠的就是華為的組織學習力。任正非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與萬人談,干一件事」、「向黨學習」、「向軍隊學習」、「向企業學習」等,都是在學習。

6、越掙錢的時候變革力度越大

變革急不得、也等不得。每一個新的變革方案都有適應期,變革可能會使得績效短暫下滑,這是正常的。下滑很快,但上升更快。

不過有的企業變革之後,就再沒有上來過,變革完就死了。

為什麼華為變革後,業績沒有下滑?什麼才是企業變革的好時機?華為是越掙錢的時候變革力度越大。

本來增長20%,減少2%,業績下滑就看不出來。很多企業什麼時候變革?快死的時候,這叫壯士斷腕。

華為是發展越好的時候,越變革。發展好的時候,把錢用來培育自己的黑土地。

在今天還成功的時候,把錢用來投資自己的能力。這是變革的核心,不是快死的時候才想到變革,晚了就不太可能成功了。

7、華為變革三部曲: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

產品變革用了10年,財經變革用了7年。華為請的顧問都是經歷過生死的,是IBM玩過且證明是成功的變革,要「削足適履」,要先僵化。

沒看懂的時候,先認真讀,不要談心得,先僵化。僵化了兩三年之後慢慢懂怎麼優化,最後固化下來。

很多公司上ERP的時候,把原來的改造得面目全非,一升級就完了。

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你還沒有理解變革的精髓,自己不懂的時候就要跟著師傅走,師傅教你什麼就是什麼,慢慢懂了之後再改,而不是剛開始憑自己的興致改來改去。

2019中國科創版新機遇 /資本破局研討峰會

與東方賽富劉俊宏、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軟銀中國馮正明!還有CCTV2《創業英雄匯》投資人:玖弘基金安陽、中青創投付岩、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杜明堂,華洋資本、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峰會價值】

【項目升級】:頂層設計、商業模式升級、戰略規劃、人才管理、品牌建設、社群營銷...

【資本對接】:股權融資、債權融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位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點擊左下角的「了解更多」 打開會議連結,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QH6WGwBUcHTFCnfyf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