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集體資產15個億,年終分紅1600萬,每到年關,在山西運城,龍門村村民排隊領現金的照片總會在網上熱傳。照片里,村民的臉上是合不攏的嘴,手裡拿的是成捆的百元大鈔。新京報記者獲悉,每年1月10日分紅的這項傳統至今已延續24年,分紅的金額從1996年的300元,陸續攀升至今年的4100元。在這個只有3600名村民的全國十佳小康村裡,在2019年實現收入15.6億元,而年終分紅還只是村民們獲得的眾多福利之一。
領到分紅的村民喜笑顏開。原建發 攝
4小時現場分1600萬 村民排隊領現金
在山西運城河津的龍門村,每年的1月10日當屬全村最熱鬧的日子之一,也是村民們收到村集體年終分紅的日子。
這筆錢不需「集五福」,也無需「靠運氣」,只要擁有龍門村的戶口,就能立馬兒「線下」拿錢。要問今年分了多少錢?「每人4100!」有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在龍門村,這是所有村民的「年終福利」。
大廳里擠滿了來領分紅的村民。原建發 攝
10日上午8點,在龍門村的新龍門客棧大廳,1600餘萬元的現金鈔票已經堆成了小山。要說給三千六百口、六七百戶村民發錢,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村委會忙不過來,乾脆請了十來位銀行的工作人員。而排隊來領錢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家庭主婦」,女人們心細,一疊錢在數鈔機里數好了,她們拿在手裡,還要反覆數一兩遍。不知道時因為過年的喜慶勁兒,還是被手裡拿到的一疊疊鈔票照映的,主婦們的臉上個個都紅光滿面。
為啥非得是當面發「真金白銀」?村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本是希望真實的鈔票能最大限度帶給村民幸福感,「這錢拿得真實、乾脆,拿到手大家花起來也更方便一點。」
1600多萬,工作人員從早上8點,忙活到中午12點,這筆錢才被分完。新京報記者從龍門村獲悉,「瓜分」現金最多的一戶是有10口人的大家庭,「聽說要去買個大彩電」。
從300到4100 分紅傳統延續24年
「95後」小夕是龍門村人,4100元拿在手裡,她說不清這筆「年終福利」已經延續了多少年,「時間太久了,好像打我記事兒起,村裡就每年都發錢。」
年輕人記不清楚,可上了歲數的村民卻將這一年一年的時光記在心裡。「24年了!從1996年開始,這錢從最初的300元,陸續漲到了4100元。」原建發在村裡生活近大半輩子,家裡一共5口人,今年分得了2萬多元。
村裡的分紅一發就是24年。原建發 攝
與許多村莊不同,龍門村並非是空心村,相反,這裡選擇外出打工的人寥寥無幾。「村民基本上都在村集體的企業上班,少數外出創業的村民,生意做得很好,並未走出村子的村民,日子也過得很好。」原建發說,如今的龍門村已經是醫療養老全覆蓋,村民看病經過醫保報銷後的剩餘部分,村裡也能按照規定全額報銷。
「村裡的地一共1179畝,很多都被村民大面積承包,發展機械化農業。我自己家裡也還種了10畝地。」原建發說,其中也包括親戚家的,種的多是玉米、小麥這樣的糧食。而在龍門村,還在種地的「農民」算不上多數。實際上,這也不是原建發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本身就是農民嘛,不想讓土地白白荒廢,總要利用起來」。
原建發告訴新京報記者,除了龍門村本村的村民,村裡還有140多位在龍門村打工10年以上的「榮譽村民」,他們今年的分紅也漲到了3500元。
村裡7項主產業 明年目標人均分紅5100元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能在一個小村莊裡打工10年以上?為什麼村莊能連續24年給村民分紅?
原建發說「這主要得益於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他向新京報記者講述,自打1988年村裡擁有了當時運城第一個最先進的紅旗3號焦爐,村裡便開始發展集體經濟,到如今已經擁有了包括焦化、電力、化工、運輸、房地產、旅遊、建材在內的7項產業,創收最多的一年,龍門村曾為國家繳稅1.5億。
新京報記者獲悉,延續24年的年終人口分紅還將遞增,5100元是龍門村2020年年中分紅的目標。
「以前分紅比較少,這也是因為集體經濟最初的積累過程比較慢。後來村集體掏錢,給每一名村民在企業裡面入了兩股,這也就成了如今年終分紅的來源。」原建發向記者介紹,如今在龍門村除了年終福利,還有每年不同階段的入股分紅,對於集體控股的企業,村民可以集資入股,每年也會隨著村民入股的多少在相應時段分紅。
原建發回憶起幾天前去拿年終分紅的場景,「那時老鄉們還在開玩笑,說村裡不停發錢,發著發著都忘了自己領的是哪份錢了。」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PvDp28BUQOea5Ownw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