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四大天王一起登台,唱的卻是一首輓歌

2019-07-19     叉燒往事




2003年,林夕寫了一首《新聞女郎》,紀念香港多災多難的2003年。

那一年,張國榮、梅艷芳逝世,SARS病毒襲港,全港爆發經濟危機,數十萬人上街爭取公義。後來,《林夕字傳》里提到:2003年,對每一個港人都難忘。

《新聞女郎》里有一句歌詞:懷念殞落巨星但願未提到,彷佛你也想哭訴。是寫哥哥張國榮的。

2003年愚人節,張國榮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24樓墜下身亡,終年46歲。

4月7日,張國榮的葬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百位香港娛樂圈明星前往弔唁。

最後,葬禮在張學友的悼詞中結束。

「哥哥離開後這一個星期,我不停反問,香港究竟還有沒有能力去培養一個這樣的藝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有一日天上假如沒有了星星,漆黑一片會如何?哥哥的離開,天上好像突然間少了一顆明星,只剩下一片寂寞及空虛。」

張國榮逝世之後,香港再也沒有一個如他般能在音樂和電影領域同時取得那麼大成就的藝人,再也沒有一個如他般眉目如畫、風華絕代的明星,再也沒有一個如他般熱情善良、如沐春風的朋友。




之後,當年的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一起登台,合唱《當年情》,以示紀念。


當年情意在,不見張國榮。

那時,四大天王已漸漸淡去,只有劉德華憑藉一首《如果有一天》繼續榮登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榜首。

舊王已去,新王當立。

然而,舉目四望,卻不見太多蹤影。

1994年,參加《娛樂性騷擾》時,張國榮被問到:哪個新人最被看好?他給出的答案是:唱歌方面呢,你們可以關注一下古巨基。

但到了2003年,古巨基早已北上大陸,飾演了《情深深雨濛濛》中的何書桓,大紅大紫。



號稱天王終結者的謝霆鋒也已風光不盛,他受邀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演講,人生走向了新的起點。

那一年,香港歌手在內地最火的是陳奕迅。《十年》響遍大街小巷,曲子的粵語版本為《明年今日》。最初,陳奕迅反對直接將《明年今日》重新填詞,但未曾想到,這首歌為他打開了內地市場。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香港樂壇,依舊只有他獨挑大樑,可稱天王。

而且,他流行的歌更多是國語歌。屬於粵語歌的時代,終究成了回憶。

2003年,香港還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12月30日,張國榮的親密好友、「香港的女兒」梅艷芳因宮頸癌病逝,年僅40歲。




香港夜空最亮的星,又黯淡了一顆。


2003年香港金曲獎,最受歡迎的女歌星是容祖兒。亞太區最受歡迎女歌星是陳慧琳。Twins憑藉歌曲《下一站天后》在華語樂壇走紅。

只是,她們都無法達到梅姑的高度,再也沒人可稱作真正的天后。

張、梅之死,預示著整個香港娛樂圈最繁華的八九十年代的落幕。

2003年,是一曲輓歌。

張國榮有一首歌,叫做《明星》,是由黃霑作詞的。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當你見到光明星星,請你想,想起我。

當我們望向2003年的香港夜空,想起的是最閃耀的星星。過分美麗,過分著迷,就像十二少與如花。

「唯獨是天姿國色,不可一世。天生我高貴艷麗到底,顛倒眾生,吹灰不費。」

但自那之後,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下墜了。香港樂壇由盛而衰,再不復當年。一年之後,黃霑也因肺癌去世,享年63歲。



還是在1994年的那次節目中,張國榮被問到:哪個新人最被看好?

「演電影方面呢,你們要注意一個叫做古天樂的年輕人。」那時,古天樂刑滿出獄不久,剛簽約TVB。




到了2003年,香港電影票房前十,有三部是古天樂的,分別是《忘不了》、《戀上你的床》、《百年好合》。

這時,「雙周一成」統治香港電影票房的時代已成過去,香港電影已經走向衰落。

人們期待著一些新的人出現,帶來轉折。

2003年,成龍離開嘉禾,與楊受成聯手創立成龍英皇電影有限公司。第一部作品是《新警察故事》,謝霆鋒飾演男二號,吳彥祖演反派。最終,謝霆鋒獲得百花獎最佳男配角,吳彥祖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那一年,陳冠希和余文樂在《無間道2》中嶄露頭角。

他們被視為轉折的希望和香港電影的接班人,屬於他們的時代或許很快就會來臨。

但事與願違空有憾。謝霆鋒北上接拍了電視劇《小魚兒與花無缺》。再後來,他演了很多電視劇,參加了很多綜藝。

吳彥祖一直是美男子,無數人心中的盛世美顏,但他再也沒有在一部特別出彩的電影中塑造出經典角色。

余文樂要在7年後才飾演《志明與春嬌》里的張志明。

陳冠希拍了《狗咬狗》,別人都以為他將接過大旗,卻沒想到,他接過的是攝像機。他毀掉的不止是自己的演繹生涯,還有人們對香港電影的美好想像。

陳冠希攝像機下的其中一位女主角是張柏芝。

2003年,張柏芝的演繹名聲到達頂峰。兩次提名金像獎的她終於憑藉爾冬升執導的《忘不了》拿到影后。那時,她有著香港新生代女演員最不可估量的未來。但之後,因為耍大牌、不敬業、艷照門等事件,張柏芝一手毀掉了自己的燦爛星辰。

那一年,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的是《無間道3:終極無間》。雖然有六大影帝,但人們都知道,這只是一部趕工之作,它再也不復《無間道1》 的驚艷。這更像是香港電影的餘輝。




夕陽晚照,照不見當年榮光。

這之後,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北上,投身到內地廣大的電影市場中。林超賢、陳可辛、周星馳、王晶等都在內地站穩了腳跟。只是,他們導演的電影,終究不一樣了。演員們也紛紛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參演著電影或綜藝,只是,他們也再難是票房的保證。

2003年,關於香港電影,人們做過最美的夢。那是對於東方好萊塢的再次幻想。然而,夢裡桃花依舊在,醒來卻是笑春風。從此,港片已死,被人們說了一年又一年。

雙周一成之後,人們恍然發現,現在的港片,依然是老面孔。每年的金像獎提名,依然是老熟人之間的競爭。




2003年的台灣,也迎來轉折。

那一年,45歲的華語流行樂壇教父李宗盛,初抵上海。他無法寫出一首又一首好歌了,也不再能推出一個又一個歌手了。他想做另外一件事,制琴,於是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李吉他」。在那個夏天,他反思半生,寫好了一首歌的旋律,這首歌就是《山丘》。



與他同為教父的羅大佑,在2003年,同樣不順意。

2000年後,他在北京設立個人音樂工作室。從台灣到香港,從香港再到北京,他表示,北京是他音樂之旅的終點,也是他心中一個新時代的起點。

這一年,內地首次發行了羅大佑作品全精裝——《20世紀羅大佑》。 全球限量僅3萬套,集合了羅大佑20多年來八張最重要的專輯。

但事實是,自從《同志愛人》後,他的專輯銷量越走越低。2003年之後,為了不給公司虧錢,他自費發行了《美麗島》。

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只能各自想方設法在新的時代中找尋位置和活法。

慶幸的是,在那樣的轉折時刻,台灣不斷有新人崛起。

在談到羅大佑時,有一個歌手曾說:

「做歌手就是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這位歌手就是周杰倫。2003年,周杰倫發表了專輯《葉惠美》,其中的《東風破》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風作品之一。同年,他成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開啟了統治華語樂壇的時代。當人們想起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幾年時,就會想起他。甚至他的吐字不清晰,都被認為有著天才的獨特味道。




同年,蔡依林《看我72變》、《布拉格廣場》大紅,雙J緋聞開始出現。

不過,2003年最火的其實是阿杜。在這之前,他是建築工地的工頭,和工人們吃住在一起,一晃就是7年。這一年,29歲的他有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天黑》,之後又發布了一張專輯《堅持到底》,一下火遍大江南北。

那一年,他的師弟林俊傑發表第一張專輯正式出道,經常跟在阿杜身後,在全國跑活動。

那一年,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孫燕姿推出《遇見》。羅志祥發表首張專輯《Show Time》。潘瑋柏製作第二張個人專輯《我的麥克風》。王力宏發表《不可思議》。S.H.E的《super star》紅遍華語樂壇。五月天崛起。

台灣樂壇在2003年,一片熱鬧。在之後的華語樂壇,他們在浮浮沉沉中,各領風騷。

和羅大佑、李宗盛時代相比,他們的歌曲少了人文,少了反思,少了對生活意義的追問,但開闢了流行新戰場並將其完全占據,儘管流行的另一面可能是易朽。

直到10年後,李宗盛終於將《山丘》填好了詞。他寫到:「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時代總是很快。總有人的時代要過去,也總有人的時代要到來。今天,華語樂壇也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況。


講完港台,我們把目光移向內地。

記憶最深刻的是SARS迅速蔓延,全國抗擊非典,人人戴口罩,家家搶板藍根。另一件事是10月15號,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其它的事從哪裡講起呢?不如從一個人的出獄開始吧。

2003年8月16日,被關押422天後,劉曉慶重獲自由。曾經的「內地娛樂圈一姐」,成為仍欠稅款960萬元的「取保候審」人員。

儘管昔日朋友和商家還是圍攏過來,但天下早已不是她的天下。

那時,是四大花旦和雙冰的時代。

趙薇在四部電影中擔任主演。章子怡參演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和王家衛的《2046》。周迅和李亞鵬拍攝《射鵰英雄傳》時相戀,稱「李亞鵬滿足了她對男人的所有幻想。」徐靜蕾導演主演了《我和爸爸》。

范冰冰在這一年演了《手機》,飾演小三武月。那時,她還不是范爺,還沒有戴皇冠。後來,她在微博發了一條「手機2拍攝現場,武月很開心」,果然承受其重,被罰八個多億。命運饋贈禮物時暗中標好的價格,竟是如此昂貴。

李冰冰接拍了《天下無賊》,據說原本女二號定的是范冰冰。雙冰的華誼一姐之爭,欲說還休。




這一年,她們各自蓄力,渴望有好的作品,走上頂端。後來,有人轉戰商場有人走向國際,有人起有人落。再後來,IP流行,流量為王,演員開始摳圖,影視圈成了圈錢的地方,直至2018年的那場風暴。

和演員們一樣,2003年內地的導演們也面臨著改變。

那一年,《英雄》敗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張藝謀鎩羽而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投身到《十面埋伏》之中。馮小剛導演賀歲影片《手機》,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可他的下一部電影就是《夜宴》。陳凱歌一心投入到後來被稱為「開啟大爛片」的《無極》中。因《鬼子來了》違規參加2000年坎城電影節而被罰五年內不許當導演的姜文,又專心做起了演員。




中國最負盛名的導演們,已經集體告別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理想主義和人文反思,走下神壇。他們尋求轉變,開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

但日後真正要主宰中國商業大片的是另外的人。

2003年,吳京29歲。在這之前,他出演過《太極宗師》、《新少林寺》、《小李飛刀》,是家喻戶曉的功夫小子。但他做了一個決定,去香港發展。那時,香港的功夫片已經衰落。吳京港漂,屬於逆勢而為。他處處受挫,一年沒有片約。直到《殺破狼》,他才站穩腳跟。然而,最終等待他的,是另外的狼,後來創造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的《戰狼》。

2003年,徐崢結婚了,妻子是他在《春光燦爛豬八戒》中認識的陶虹。之後,徐崢接拍電視劇《李衛當官》。他的形象成功從豬八戒變成李衛。結婚後,開拍《李衛當官2》,徐崢的野心再也不止於當一個演員,他成了導演。多年之後,他導演的《囧》系列一部部刷新著票房。

有人試探著上高峰時,還有一些人,剛剛在路上。




那一年,寧浩自己出資,自編自導,回到家鄉拍了劇情電影《香火》。這是一部極其諷刺的現實題材和山西方言作品。3年之後,他就將拍出《瘋狂的石頭》。

陳思誠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他愛看書,特別是懸疑小說。十多年後,他將在《唐人街探案》系列中構建自己的懸疑世界。

郭帆從海南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畢業,就職於中國旅遊衛視《亞洲音樂中心》節目組。多年後,他將拍攝「開啟中國科幻片的元年」的《流浪地球》。

2003年,由《英雄》開啟的商業大片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電影市場自此之後,越來越大。當年,電影總票房只有11億元,到了2018年,總票房已經達到609.76億元。

在商業開始主宰電影的時代,內地的導演們不斷探索,不斷嘗試。四大導演在最初那些年,搶得先機,但後來者們各有擅長,很快成為電影市場新的王者。改變在不斷發生,但中國好的電影卻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四大導演會懷念以前的自己嗎?



與影視一樣,內地音樂也在改變著。

2003年,曾經的魔岩三傑之一何勇在家裡縱火,不僅點著了自己的房子,還殃及鄰居。他被強制送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醫院裡,他吃了許多精神類藥物,越來越胖。曾經的海魂衫紅領巾搖滾青年變成了北京病人。

那一年,竇唯與高原正式離婚。張楚早已回到西安,不再寫歌不再做音樂。




一年之後,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何勇說出了中國搖滾史上著名的話:我們是魔岩三病人,張楚死了,我瘋了,竇唯成仙了。

但幸好,那時內地的搖滾樂,還有另外兩個人。

2003年11月8日,朴樹30歲生日,推出專輯《生如夏花》,成為「內地最佳男歌手「、「內地最佳唱作人」。

這張專輯,他一反常態,開始配合各種宣傳,宣傳完之後,人就垮了,陷入長久的抑鬱低迷期。

直到14年後,我們才等到他的新專輯。




2003年,同樣是許巍的榮耀之年。

那一年的「第三屆音樂風雲榜頒獎禮」上,許巍和《時光·漫步》獲得包括「最佳搖滾歌手」和「最佳搖滾樂專輯」等在內的四項殊榮。

當初想要的榮光紛至沓來,大江南北都在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這之後,許巍的專輯全部變成了溫暖的平和的絢麗的了。之前那個孤獨的絕望的憤怒的,一心渴望成為科特·科本的許巍已經成為了過去。與自己和解後,許巍依然是許巍,許巍不再是許巍。

只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更大的轉折馬上就到來了。

那時候,盜版橫行,賣唱片賺錢的道路幾乎被堵死,認認真真寫歌出唱片的時代就要過去。

僅僅一年後,刀郎橫空出世。《老鼠愛大米》、《那一夜》、《兩隻蝴蝶》等神曲響徹大街小巷。

再一年後,超級女聲火遍全國,李宇春登上《時代周刊》。




音樂類選秀和綜藝越來越多,好的歌曲卻越來越少。許多歌手只聞其名,但根本不知道他們唱了什麼歌。還有些歌手,只是生的漂亮,唱起歌來,卻五音不全。

但2003年,獨立音樂卻在孕育著一些新的可能。

在南京找工作不順的市民李先生,整天泡在網吧,在聊天室戀上了一個鄭州女孩。為了愛情,他坐火車去了鄭州。後來,他寫了《關於鄭州的記憶》。

17歲的趙雷開始到地下通道里唱歌。

趙子健和朋友組建失控體樂隊。2005年,失控體樂隊改名為刺蝟樂隊。2019年,刺蝟樂隊參加《樂隊的夏天》,在《火車駛向雲外,夢安魂於九霄》里唱到:「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是啊,總有人正年輕,但我們卻時常懷念老去的一代人。崔健、唐朝、魔岩三傑、鄭鈞,包括朴樹、許巍等。他們留下經久不息的作品和傳說,他們的音樂吟唱著自己,吟唱著我們生活的時代。

那時候,新世界來得像夢一樣,我們以為自己永遠是NEW BOY。但未曾想,我們都像隔壁老張,變得謹小與慎微,「就忘了夢想只乞求能夠平安地活著」。而我們的音樂,不再只是簡單的音樂,它成了造星工業的一種。

音樂再也不是能觸及靈魂安慰人生的藥了。



2003年,文學也處在轉折之中。

11月25日,中國文壇泰斗巴金,迎來了他的百歲華誕。這一年,國務院授予他「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楊絳先生出版《我們仨》,王蒙推出《我的人生哲學》。莫言寫出《四十一炮》。同時,他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時代周刊》評論說「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9年後,莫言終於獲獎。




然而,就在人們期待新的大師出現時,文學之路卻分叉了。

那一年,最火的作家是郭敬明。2003年,他的《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夢裡花落知多少》先後上市,成為一代人的青春。

與他同時成為青春記憶的,是韓寒。那年,韓寒只出版了《通稿2003》。但之前的《三重門》等小說,為他積攢了無數名氣和魅力。

2003年,是他們真正開啟自己市場的時候。後來,他們還將在電影領域繼續開拓。那時人們才明白,文學根本不是他們的夢想,商業才是彼岸。




那一年,對文學改變最大的是網絡文學。

2003年10月,起點中文網推出在線收費模式,成為網絡文學的里程碑。付費閱讀、網絡作家職業化、用戶激勵機制等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獨特的商業模式,實現了產業化。

被稱為網絡文學之父的痞子蔡(蔡智恆)新推了作品《夜玫瑰》。然而,網絡文學早已不是他的時代了。2003年的網絡文學,已是各路神仙打架。

劉猛開始連載《我是特種兵》,蕭鼎寫出《誅仙》,顧漫創作《何以笙簫默》,分別是軍事、仙俠、都市言情類小說的代表作。

中山大學哲學系畢業的木子美,開始在「博客中國」連載自傳性的性愛日記《遺情書》,引發點擊熱潮,成為中國第一代網紅。後來,木子美變成不加v,直至被封號。

23歲的唐家三少在IT行業被裁員,一時間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開始寫網絡小說。多年後,唐家三少將持續坐穩網絡作家榜第一名。

網絡小說以迅猛之勢,占領新一代人的閱讀與市場,並吸引無數人投身網絡寫作,渴望因此名利雙收。

回頭看,2003年,中國文學已經預示了後面的道路。八九十年代先鋒尋根文學的作家們將舞台交給了青春文學和網絡作家們。純文學除了名家外,銷量日低。

青春文學作家們開始成立公司,拍電影。網絡文學快速壯大,引發了後來的IP熱。傳統的文學,要麼成了過去,要麼越來越小眾。就如詩人張棗的詩句:我將被我終生想像著的/寥若星辰的/那麼幾個佼佼者/閱讀,並且喜歡。

文學成了微暗之火,只剩訴說,留給相似的靈魂。


2003年還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伊拉克戰爭爆發,美軍占領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等。但大事情交給史書,我們只講生活。




2003年,老去的人騰出王座,看新來者奮力爬上。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誰都未曾倖免。

16年後的今天往回看,我們才更清晰地感知到,2003年是轉折中的一年。許多改變已經浮現,許多人物的命運迎來了拐點。傳統和經典慢慢消逝,新鮮血液快速流動。


想起2003年,總想起竇唯《悲傷的夢》:


「到底怎麼才算好不算壞,到底怎樣才能適應這時代?我不明白,太多疑問,太多無奈,太多徘徊。」

如今看回2003年,就像一場無法準確複述的夢。它帶來的改變,是好是壞,怎樣適應?總不明白,也難以定義。

只有時光不發一言,穿過所有寂寞的日子,枯萎成回憶。

那些逝去的青春,蹦蹦跳跳的時光,晃晃悠悠的生活,它們「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火那樣,不停地噴發火花,火花」。

讓人回味到今天。


編輯:叉少

作者:康若雪

部分參考資料:

新浪網:黃霑、張學友、徐克及外甥女為張國榮寫的悼詞感人至深

《北京青年報》:羅大佑,坦白從寬

雷曉宇:《hello,朴樹先生》

裴培、焦杉:《網絡文學20年》

PS:感謝大家花了這麼長時間讀完此文。

我是叉少,平時就喜歡埋首故紙堆,考古往事,於是開了一個叫「叉燒往事」的號(公號ID:chashaows),在這個號里,你可以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江湖恩怨,也會發現,原來人世間的事,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關注叉燒往事公眾號,公號後台回復【1993】,可提取文章《請回答1993,中國文藝的傷心往事》


長文創作不易,如果故事有打動你,希望能關注、轉發鼓勵一下,也歡迎留言互動,叉少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_^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OM4CmwBmyVoG_1Z-JVU.html

















你好,張國榮

201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