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創板將正式開市交易,從而揭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新的一頁。投資者參與交易也要面對一系列新規。從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到「價格籠子」臨停機制;從異常交易行為監管,到更為嚴格的退市制度;這些都顯示科創板的投資與以往主板等市場會有顯著不同。
太平洋證券各行業資深分析師在進門財經路演時,對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定價交易制度進行了解讀,認為科創板第一批公司上市對流動性整體衝擊極小。
科創板首發的監管護航體現出如下精神:
嚴禁公募基金追漲殺跌,或異化為各類資金套利通道,鼓勵設立長期投資考核標準;
對於科創板企業的首發高市盈率有充分容忍度,但風險仍然由投資者自負;
交易制度上設定了與熔斷有所類似的臨停製度,有利於限制「爆炒」;
由於科創板門檻限制將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拒於門外,且申購環節高比例為線下配售,對存量市場衝擊力極小,數量級低於北上資金波動規模。
方副主席的表態、監管措施以及交易制度設定表現出對科創板呵護但更重視長期的精神。
首先,監管措施上,監管層對公募基金髮放《關於公募基金參與科創板投資有關要求的通知》,我們總結了其中重點,包括:
1、鼓勵以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對待科創板;
2、嚴禁協商報價、故意壓低或抬高報價;
3、嚴格控制換手率,嚴禁跟風炒作、追漲殺跌;
4、做好流動性風險管控,避免因集中持股導致基金凈值大幅波動;
5、嚴禁讓渡投資管理權,嚴禁將公募基金異化為各類機構資金的套利通道;
6、對科創板相關基金建立長期考核機制。既強調了不允許惡意炒作,也強調了對考核的期限放開,還強調了流動性管控,無疑有利於公募基金更冷靜對待科創板。
其次,方副主席在接受採訪時,表現出鼓勵投資者更看重科創板公司的長期增長而非靜態盈利、建議投資者如果把握不大還是買基金、嚴格對待信息披露並以之為核心的態度。可以看出對待科創板更多以長期機制建設為主,漲跌並不是監管層的核心考量。
從交易制度上,科創板也有著特殊的安排。關於科創板的《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中有如下幾條:科創板股票競價交易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盤中異常波動,上交所實施盤中臨時停牌:
1)無價格漲跌幅限制的股票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格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30%的;
2)無價格漲跌幅限制的股票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格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60%的(第九、第十條);在連續競價階段的限價申報,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買入申報價格不得高於買入基準價格的102%;
2)賣出申報價格不得低於賣出基準價格的98%(第七條)。
這幾條都是針對科創板的特殊安排,其中臨時停牌的第九第十條類似於「熔斷」但由於股票本身不設漲跌幅限制且不會因觸發漲跌幅上限而休市,故而優於「熔斷」,有利於控制投資者的炒作衝動。
兩點決定了科創板對存量市場的流動性衝擊並沒有想像中大。
第一,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的供給與需求兩端都可以同時受到增量衝擊。
第二,僅從資金層面考慮,科創板投資門檻為滬市市值50萬以上,僅此一項便排除了96%以上的中小投資者。
全國1億股民中科創板投資帳戶僅開通320萬餘人,疊加科創板發行配售環節70%左右在線下進行,可以估計出科創板打新資金(僅指線上)當前約為10-20億左右,甚至不如北上資金一周內的波動,遠不足以主導市場。
1、科創板交易制度分析
首先看一下第一批25家企業發行情況。發行股份中戰略配售(含券商跟投)占比8.22%,網下申購64.24%,網上申購27.53%。
首發日限售比例13.49%,其中5.27%來自網下獲配限售6個月。首發日無限售部分86.50%。中國通號、瀾起科技的戰略配售比例最高,約發行股數的30%。
心脈醫療、交控科技和光峰科技的戰配比例也均超過10%。相應地,這5家公司的首發限售比例也相對較高。
估值方面:
25家企業的市盈率在18.86-170.75倍之間,均值為49.16xPE,中位數42.14xPE。
其中,從H股回A股的中國通號因發展階段較為成熟、業績增速較緩,發行市盈率最低,為18.86倍,略高於港股按照7月9日收盤價計算的靜態市盈率16.53倍。
中微公司發行市盈率最高,達170.75倍。有4家PE估值低於當前行業水平(中國通號、沃爾德、天宜上佳、航天宏圖),21家高於行業估值。市銷率範圍1.61-25.22倍,均值10.30倍,中位數9.06倍。
中小板首批8家公司估值16-20倍PE,首日漲幅130%。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估值40-82倍PE,首日漲幅106%。納斯達克GS首發後走勢平緩,體現保薦機構定價能力。
交易制度方面:
1)首發5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第6個交易日開始漲跌停板20%。在科創板上市首日不會出現開盤「秒停」的現象,也不會出現上市後「必拉N個漲停板」的「新股幻象」。股價操縱的成本和風險將數倍放大。此前在A股的「漲停打開價格錨定」規律也將被打破。
2)前5個交易日:30%與60%兩檔臨停機制,留足「冷靜期」。單次盤中臨時停牌10分鐘;復牌時對已接受的申報實行集合競價撮合。或可解決短時間內股價波動「信息不對稱」問題。
兩次「臨停」的操作要點:單次盤中臨時停牌的持續時間為10分鐘;停牌時間跨越14:57的,於當日14:57復牌;盤中臨時停牌期間,可以繼續申報,也可以撤銷申報,復牌時對已接受的申報實行集合競價撮合。
3)「價格籠子」關住操作風險,2%浮動區間報價限制。在連續競價階段的限價申報應在基準價格±2%。此項可防範「烏龍指」、「惡意報價」等影響市場情緒的行為,有望遏制股價短時間巨幅波動,還將限制「對敲」、約定報(極端)價成交等利益輸送行為。
4)「保護限價」,兼顧快速成交和成本。在連續競價階段的市價申報,申報內容應當包含投資者能夠接受的最高買價(以下簡稱買入保護限價)。可以幫助投資者在快速買入(市場委託)的基礎上將建倉成本控制在自己設定的範圍內。
5)異常波動與嚴重異常波動的警示。收盤價格漲跌幅偏離值為單只股票漲跌幅與對應基準指數漲跌幅之差。對應基準指數是科創板指數。
正式開市前5個交易日,並沒有「對應基準指數」。從第6個交易日開市,至科創板指數發布前,基準指數為已上市有漲跌幅限制、非全天停牌的科創板企業收盤價漲跌幅的算術平均。
6)《科創板轉融通證券出借和轉融券業務實施細則》擴大融券來源、提高融券效率。截至7月19日,易方達、南方、博時、華夏、華安、富國等公司通過滬深交易所審批,正式獲得證券出借人資格。
基金參與轉融通,一方面可以將其長期固定持有的證券通過出借來獲取一定收入,從而增加基金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利於擴大兩融券源,從而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
科創板轉融通擴大券源、費率市場化、業務效率提高等因素,將推升機構出借證券的意願,有望改善「單邊市」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發現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上交所發布關於科創板戰略投資者參與證券出借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指出戰略投資者應當嚴格遵守《科創板轉融通細則》第九條的規定,在承諾持有期限內原則上不得與關聯方進行約定申報,但通過約定申報方式將獲配股票出借給證券公司、僅供該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除外。
也即,戰略配售的獲配股票可以出借給證券公司,但不可以自行或與關聯方約定申報或融券賣出。
2、科創板+註冊制,內資龍頭將圍繞大投行整合業務
7月22日科創板開市,疊加近期監管完善風險化解制度、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板塊迎來政策紅利期。券商整體市凈率1.70倍,有望迎來短期機會,重點關注三中一華:中金17家、建投16家、中信13家、華泰和國信10家。
3、「國11條」重磅,提升行業良性競爭
金穩會提出「國11條」(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11條措施),金融業外資持股占比過渡期提前,參與門檻放寬。這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展開良性競爭,利好客戶渠道、業務豐富的龍頭。
國內醫藥行業創新活躍度持續提升,助力中國醫藥產業創新轉型升級
背景:近年來創新藥審評和上市加速,納入醫保進程加快,輔助用藥監控/仿製藥帶量採購等政策也為創新藥支付騰挪出空間;政策鼓勵醫藥器械創新,在研發、審評、生產和招標採購等各方面給予支持。
意義:與主板、中小板相比,科創板在諸多層面進行了制度創新,放寬了對上市企業盈利的要求,與創新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且早期無盈利的特點相適應,為企業在除自有資金投入、PE/VC、海外二級市場融資等以外,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融資路徑。
同時也拓寬了生物醫藥PE/VC退出途徑,提高了投資回報率,有助於持續吸引後續新增資金進入創新藥研發領域,助力中國醫藥產業實現創新升級轉型。
概況:截至目前,已有28家醫藥科創板受理,分布在醫療器械(15家)、藥品(10家)、CRO(3家),整體符合創新型的政策導向。
如何估值:創新藥3-4.5倍峰值銷售PS;醫療器械參考同子行業公司,採用PE/PS等指標。
創新藥估值:採用現金流貼現,經過一系列假設,結論:當年獲批銷售的創新藥估值在3-4.5倍峰值銷售PS,其中:me too 3倍,me better 3.8倍,me best/first in class 4.5倍PS。
創新藥上市後前面10年貢獻了大部分估值,以本文所討論的案例,前10年貢獻了75.5%,前15年貢獻了95%。
同時我們測算了尚未獲批銷售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創新藥估值,即新增考慮獲批機率、時間成本。
醫療器械估值: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眾多,景氣度差異較大,A股對於景氣度高、增速快的子行業的公司給予較高估值,增速慢的子行業等估值處於折價狀態。
同一子行業內,研發能力強,產品線豐富的公司具有估值溢價。預計科創板醫療器械公司上市後估值也將分化,研發能力出眾、具有稀缺性的公司也會呈現出估值溢價。
對於科創板醫療器械企業,建議參考同子行業公司,採用PE/PS等指標進行估值。對於具有一定利潤規模的公司,可以採用PE估值。對於處於快速成長期,有一定收入規模,但由於費用(市場拓展、研發等)支出較大導致利潤基數小或不穩定的公司,可以採用PS估值。
A股建議關注三類公司
本土CRO/CMO持續受益於外包需求增加、盈利模式創新:CRO/CMO市場規模由醫藥研發投入和滲透率兩方面決定。
科創板的設立,融資和退出渠道更加順暢,本土CRO/CMO企業將率先受益。近年來CRO/CMO企業憑藉自身對創新藥研發的深入理解和前沿科技動態的把握,開始利用風險基金或服務換股權模式(SPE)對初創型企業進行投資,投資收益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推薦:a.實現醫藥外包一體化布局,可提供全流程一體化服務的綜合性龍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b.具有獨特優勢的細分領域龍頭:泰格醫藥、凱萊英、昭衍新藥等。
科創板推出將帶動有參/控股子公司擬上市的醫藥公司迎來價值重估:A股醫藥上市公司研髮型子公司往往缺乏估值對標,科創板的推出提供了估值參考。
我們篩選出:研髮型子公司估值占上市公司估值比例較大、上市公司主業穩健增長、估值與所在細分行業相比溢價率水平不高或處於負溢價狀態,有較大價值重估空間的上市公司:海正藥業、天士力、復星醫藥、億帆醫藥、麗珠集團、健康元、北陸藥業等。
自身業務類比於科創板相關上市公司,科創板相關上市公司帶動其估值提升:貝達藥業等。
科創板建議關注三類公司
創新藥:微芯生物、百奧泰、澤璟製藥、復旦張江。
醫療器械:南微醫學、心脈醫療、安翰科技、佰仁醫療、普門科技、浩歐博、昊海生科、華熙生物。
CRO:成都先導、美迪西。
南微醫學:內鏡診療器械領軍者,內鏡診療器械產品類型齊全、部分產品性能達到國際水平;微創腫瘤消融產品適應範圍及獲批時間行業領先;EOCT已獲美國FDA批准,國內預計2020-2021年上市,屬國內首創,清晰度可達病理級,形成核心競爭力。
未來3年業績增速30-40%,本次公開發行後總股本為1.33億股,發行價52.45元,市值70億,對應19年pe 27倍(凈利潤2.6億)。我們判斷上科創板後,公司市值在100億元以上,中期來看,若EOCT成功上市,公司市值將在幾百億元級別,建議重點關注。
心脈醫療:主動脈介入器械龍頭(市場份額全國第二,國產當中第一),同時積極布局外周血管介入產品。
未來3年業績增速30%,本次公開發行後總股本為0.72億股,發行價46.23元,市值33億,對應19年pe 27倍(凈利潤1.2億)。
我們判斷上科創板後,公司市值在50億元以上,中期來看,公司市值將在百億元以上級別,建議重點關注。
1、我們對科創板半導體公司估值的理解
科創板企業中半導體是重中之重,首批25家中半導體行業的有華興源創、中微公司、樂鑫科技、安集科技、瀾起科技。涵蓋了半導體設計、材料、設備環節。
如何給這些公司估值,需要區別對待。我們是這樣看的,對於一家公司和所處的行業,伴隨著產品/業務滲透率的提升(導入成長成熟),對應不同的生命周期與業務模式,對應公司的估值大體相應地由PSPEGPEPB改變,半導體行業也是如此。對應到各環節來看:
半導體材料環節技術壁壘高,利潤培育期較長,國內滲透率低:導入期。包括矽材料、光刻膠、 高純靶材、高純試劑、電子特氣等,涉及基礎工藝,技術壁壘較高,研發投入大且周期較長,可參考市場空間、PS、PEG 法。
設備環節資本和研發大,全球來看具備周期性(半導體前周期),但是國內設備商基本處於導入期或成長期:導入期/成長期。偏製造屬性,且設備資本開支和研發投入較大,可參考 PS、PEG、EV/EBIDTA、PE 法。
設計研發投資較大,利潤爆發和風險性高:科創板上市的相關設計公司基本屬於成長期。資產輕、研發重、風險大等屬性,可參考 PS、PEG、EV/Sales 等估值法
製造重資產投資,折舊最高,周期性強:成熟期。需要採購設備和材料資本投入最高,折舊成本也較高,可參考 PB 或 EV/EBIDTA 等估值法。
封測端固定資產比重高,周期性強:成熟期。跟隨半導體周期變化,一般採用 PB 估值法。
2、三家公司的情況
1)安集微電子
這家半導體材料廠商做的是兩個產品: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化學機械拋光液營收占80%,毛利率50%以上。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使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了自主供應能力。是稀缺的半導體材料公司。
中報預告:公司預計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2800萬元~2900萬元,增長77%~84%。
發行定價:安集微電子發行價39.19元, 市盈率48.26倍。這個較A股半導體材料公司估值較低。對應發行後市值20.8億。
估值:公司體量較小,資產較輕,行業處於導入期,成長潛力大,建議採用PS估值。結合絕對估值與相對估值,預計安集科技合理估值在30~40億左右。預計發行定價距離我們判斷的合理估值還有50%的空間。
2)瀾起科技
公司是全球三家內存接口晶片廠商之一,為全球可提供從 DDR2到 DDR4內存全緩衝/半緩衝完整解決方案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技術領先,市場份額位居第一。與清華大學和英特爾合作研發的津逮伺服器平台賽道優越,是在全球半導體細分領域有話語權的企業。
中報預告:預計中報凈利潤4.2億~5億,同比增速為32%~58%。
發行定價:本次發行價格為24.80元/股,該價格對應的市盈率為40.12倍。這個市盈率教A股的設計企業低很多,綜合公司技術實力與估值,可能是發行後溢價空間最大的公司之一。發行後市值對應市值280億。
估值:公司作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資產輕、研發重,我們認為採用PE估值較為合適。
以A股半導體設計公司參照,我們認為瀾起科技對應2019年合理PE為45~50倍左右,對應市值約498~554億元,對應發行後每股價格在44.11~49.01元。發行定價離我們預計的合理估值還有80%左右的空間。
3)中微半導體
中微是國內高端半導體設備領軍企業,在刻蝕和MOCVD設備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半導體設備是數碼產業的基石,有成百上千倍放大作用。
設備是微觀器件的基礎。設備產業小,但是支撐了幾十倍數碼產業的基礎,可以說半導體設備是電子產業的底盤。所以中微也是最受市場關注的科創板公司之一,發行的市盈率也是最高的。
中報預告:中微2019年上半年扭虧為盈,預告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約2500萬元-3000萬元,增速為289%-326%。
發行定價:中微公司發行價格29.01元,發行市盈率170.75,對應發行後市值155億。
估值:發行估值水平與我們預計合理估值相當,預計溢價空間不高。但是考慮到公司在產業鏈的地位,不排除上市後會受到市場追捧。
1、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受動力鋰電池帶動進入快速發展期,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192.4萬輛,預計2023年將達887.5萬輛,年復合增速達35.8%,全球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將由2018年107GWh快速增長至2023年511GWh,年復合增速達36.7%。
在此帶動下,全球鋰電池領域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市場規模也將保持高速增長,需求量將由2018年的3.44萬噸增長到2023年的19.06萬噸,年復合增速達40.8%。
2、天奈科技-全球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細分行業龍頭
公司現有750噸/年碳納米管粉體產能,及11000噸/年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產能,是中國最大的碳納米管生產企業。
2018年銷售額和出貨量國內占比分別為34.1%和30.2%,全球市場占有率約為23%。募投項目投產後,碳納米管粉體和導電漿料產能將分別達到6750噸/年和29000噸/年,龍頭地位進一步穩固。
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納米聚團流化床宏量製備碳納米管技術徹底解決了碳納米管連續化宏量製備生產的世界性難題。
同時掌握碳納米管催化劑製備技術及碳含量的純化專利和專有技術,以保證公司碳納米管產品性能處於行業領先水平。一支優秀的研發團隊及每年5%左右的研發占比,使公司的研發方向始終具有前瞻性,在行業中保持競爭優勢。
碳納米管導電母粒有望繼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後,成為公司新的業務支柱。受導電塑料市場需求帶動,2018年全球導電母粒市場產量突破3萬噸,同比增長7.4%,產值突破40億元,同比增長6.9%。
公司與多家知名化工企業合作,已開發出多種碳納米管導電母粒產品,並完成部分客戶認證並開始小量供貨,未來有望大規模應用於導電塑料領域,成為公司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盈利預測及估值:預計公司2019-2021年歸母凈利潤為0.96/1.20/1.43億元,對應EPS 0.41/0.52/0.62元。
參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水平,以及道氏技術收購青島昊鑫對應PE約為29倍,考慮到公司在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細分領域的龍頭地位,以及產能投放之後的業績快速增長,給予公司2019年40-50倍PE,對應價格16.4-20.5元。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首批25家公司的開市交易,科創板機械的主要公司包括8家,占比接近1/3左右:
天准科技、杭可科技、中國通號、瀚川智能、天宜上佳、交控科技、華興源創、中微公司,這其中的分類包括新能源設備、高端軌道交通裝備、工業機器人及集成領域、機器視覺、半導體設備領域等。
我們認為這些領域中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類似於國際的巨頭,比如機器視覺基恩士、康耐視,2018年營業收入為353.6、55.3億元,凈利潤達到136、15億元。
而國內的天准科技,2018僅為5個億收入,在工業機器人及集成領域,全球巨頭髮那科2018年營業收入429億元,凈利潤107億元。
工業機器人業務占到1/3左右,在軌交設備、新能源設備領域,我們國家技術、規模都逐步趕上,國內設備公司有望逐步走出國外,估值角度我們認為主要都是按照PEG來進行估值比較合理。
從今年的業績,2019年中報情況:
歸母凈利潤增速2019H1維持30%以上公司非常多,我們統計了一下,8家公司中,包括30%以上增長的有6家,超過50%以上的有瀚川智能、交控科技、天准科技、中微公司,包括瀚川智能、交控科技、天准科技、中微公司,剩下的華興源創、杭可科技、天宜上佳、中國通號。
最後,在投資建議方面,我們還是建議關注A股的映射效應,市場風格上預計將大幅提升主板同類型公司關注度,科創板企業將會對於A股產生較好的映射作用:看好智能製造克來機電、精測電子,半導體設備北方華創,新能源設備先導智能、贏合科技,軌交裝備華鐵股份。
公司成立於2014年,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NCM523、NCM622、NCM811、NCA等系列三元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
公司在技術與規模方面具備優勢,公司客戶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SK、比克等國內外主流電池廠商。
公司提前布局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研發及工藝革新,於2016年率先突破並掌握了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關鍵工藝技術,並於2017年成為國內首家實現NCM811量產的正極材料企業。公司不斷改進高鎳產品綜合性能,保持著行業領先地位。
目前,涉足三元材料生產的企業可分為三類:
一是獨立的三元材料企業,如容百,專業性是其最大優勢;
二是上游礦產資源企業,如格林美,便捷的原材料獲取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
三是下游電池生產商,如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大廠商,依託雄厚的資金支持,以參股或內部化的方式布局材料領域。
全產業鏈不同類型企業的積極部署,使三元材料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從整體市場格局分布情況看,三元正極材料市場呈現出了一定的特點:集中度較低,與下游電池產業的「寡頭」格局形成鮮明對比。
有投資者質疑容百在研發方面太過小氣,2016-2018年,其研發投入的金額分別為0.32億元、0.77億元、1.2億元,占營收比例為3.59%、4.1%、3.94%,低於行業同類公司,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公司研發能力不足。
研發費用率的一大背景是,公司營收增速高,綜合來看,容百科技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且在近三年內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其生產的高鎳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符合產業政策支持方向,市場前景廣闊。
公司是典型的專業性公司:公司董事長白厚善畢業於中南大學有色冶金專業、東北大學重金屬火法冶煉專業。曾長期供職於礦冶總院,更為重要的是,白厚善也是當升科技創始人。此外,容百科技副董事長、總裁劉相烈是韓國鋰電正極材料的國家級專家,曾長期供職SDI。
公司三元材料和前驅體的營收和出貨量保持快速增長,容百科技的三元材料和前驅體的營收和出貨量也出現了快速增長。
16-18 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保持較快增速,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85、18.79 和30.41 億元,17-18 年同比分別增長112.24%和61.88%;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0.07、0.31 和2.1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2.63% 和583.92%。18年公司毛利率為16.62%,凈利率6.94%,近三年保持穩中有升。
多技術路線並存,高鎳三元潛力最大。新能源汽車是拉動鋰電池市場高速成長的核心動力,這一趨勢將長期延續,疊加儲能和3C等領域的應用,預計到2023年出貨量將突破380GWh。三元正極材料的優勢在於克容量較高,穩定性好,能更好滿足新能源乘用車對長里程的需求。
2019年,國家補貼大幅度退坡,新的補貼政策中也沒有明確鼓勵高能量密度的車型,這會使得部分中低端車型轉向磷酸鐵鋰。
但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大潮已經來臨,更高品質的車型是消費者的首選,我們認為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是推動新能源汽車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高鎳三元材料鋰也將成為市場需求主導。
業績預測:公司專注三元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是國內最早實現NCM811材料量產的企業,並得到了國內大型動力電池企業的認可。管理團隊技術出身,深耕行業多年,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我們認為,公司有實力在保持高速增長,引領高鎳市場。
我們預測公司2019年歸母凈利潤3.5-4億元,給予公司PE30-40倍,對應IPO攤薄後估值約為105-160億元。基於以上假設,預測公司 2019-2021年實現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為3.53億元、5.09億元和6.93億元。
在A股的可比公司中,當升科技與公司業務較為相似,除鋰電材料業務,當升還有部分智能裝備業務(占比約10%),容百科技鋰電材料業務收入占比達90%,因此可比性較高。
此外,A股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研發生產的企業杉杉股份、格林美等可作為估值參考。2019年相關可比公司的一致預期PE為20X左右。
公司專注三元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是國內最早實現NCM811材料量產的企業,並得到了國內大型動力電池企業的認可。管理團隊技術出身,深耕行業多年,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們認為,公司有實力在保持高速增長,引領高鎳市場。按照公司2019年預測歸母凈利潤3.5-4億元,假設給予公司中性30X、樂觀40XPE 估值進行測算,得出公司對應的IPO攤薄後估值約為105億元、160億元。
科創板開板後,市場波動加劇,交叉估值對標和板塊效應會比較顯著。目前發行平均估值在53倍,主要公司在30-50倍區間,即使保持穩定對創業板仍有拔估值效應,那麼對創業板估值也會有帶動作用。
我們重點推薦虹軟科技,同時建議關注中科創達的估值效應機會。而板塊效應上則更偏半導體的投資方向。
從二季度基金持倉也可以看出,當前市場的風格體現出對低估值+核心價值的重視正在增加。雖然未來對核心價值的要求會越來越強,但估值體系會不斷進化,對高PE的公司會有新的估值解釋陸續出現,雲計算、晶片等公司得以獲得與之技術能力和商業能力對應的合理定價。
標的:虹軟科技
虹軟科技主要做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算法,主要提供包括單攝、雙攝、多攝在內的解決方案,產品包含人臉檢測、美顏、HDR和夜景增強等30-40個左右的SDK,客戶包括三星、小米、vivo、oppo等手機廠商。
商業模式上,公司主要採取按件計費,小部分廠商採取固定收費模式。
技術優勢上,公司基於高通、展訊、聯發科的硬體平台成功案例非常多,與主流模組廠商均有深入合作,數10億台的出貨量提供了不斷優化的基礎,對性能和功耗間的均衡做為工程師的knowhow過程有深厚的底蘊。另外公司重視研發,公司人員以研發人員為主。
競爭對手,國內包括中科創達、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中科創達以平台方式拓展至汽車、無人機,手機領域相對參與度有所降低。商湯科技在平台算法優化和性能調教上比虹軟弱一些,曠視科技主要針對人臉認證的細分領域。海外包括日本的MORPHO等。
提升帶來新算法要求如深攝,平均單價提高。另外伴隨5g換機潮,公司智慧型手機端可以保持穩定增長。另一方面,場景可做延伸至智能家居,智能駕駛。
估值上,比照中科創達,我們認為合理估值區間在11-130億以內,參與區間建議在110-150億元。
文章內容為太平洋證券各行業資深分析在進門財經路演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