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一般可將痛風分為四個時期來描述,包括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發作間歇期、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在第二期至第四期有可能發生腎結石。
無症狀型高尿酸血症期指的是尿酸值雖然很高,但是沒有痛風的階段。其中10%-40%的病人在第一次痛風發作前有過一次或數次腎絞痛發作史,也可能有腎功能損害,如蛋白尿、血尿、顯微鏡下紅細胞尿。但診斷痛風應有尿酸鹽沉積和組織炎症反應,而不僅有高尿酸血症和腎結石。即使尿酸值超過標準值7.0毫克每分升,也不一定會立即引發痛風或尿路結石等疾病。
大部分病人可終身患有高尿酸血症,僅小部分發生臨床痛風。好多人平時不體檢,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尿酸值,只有出現急性關節炎的症狀後才得知自己患有高尿酸血症,如未作實驗室檢查,往往漏診。
在此時期的病人血清中的尿酸濃度會增高,但並未出現關節炎、痛風石或尿酸結石等臨床症狀。有些男性病人會在青春期發生此種病狀,且有可能有痛風家族史,女性病人則較常在停經期才出現。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可能終身都會存在,但也可能會轉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或腎結石;臨床大多數的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病人會先發生痛風症狀,再轉變為其他情形。
一般認為,對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無需治療,但並不是不管它。因為長期的高血尿酸,有可能造成尿酸結晶和尿酸鹽結晶在腎盂、輸尿管或腎小管及腎間質處沉積,造成腎損害,引起腎結石。所以應該尋找引起高尿酸的原因,如利尿藥、降血壓藥、化療藥等藥物因素及腎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找出原因。
同時應避免肥胖、高嘌呤及高熱量飲食、酗酒、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創傷、濕冷等誘發因素。當有下列幾種情況時,則應考慮治療:有痛風臨床症狀、有痛風家族史。
身體一直沒有任何症狀,但突然某一天,大腳趾根部等處產生劇痛,這種急性關節炎發作的時期被稱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急性發作的痛風病是痛風患者的第二階段反應,也是痛風病的主要症狀表現。第一次發作的患者在腳的第一大拇趾的跖趾關節者占60%,或是手指關節,腳踝關節。這一時期,患處有類似於骨折的表現,皮膚表面有紫紅色的腫脹,同時還可能伴有灼燒感,令人感覺不適。關節炎產生的疼痛使人無法正常入睡,並且行走困難。
誘發因素:
85%病人都能找到誘發因素,如飲食過度、局部外傷、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受冷、潮濕、過度激動、感染、外科手術及某些藥物應用(如丙磺舒、利尿劑、皮質激素、貢劑、酒石酸麥角胺)等。
前期症狀:
第一次發作時症狀較為突然,以後發作時70%病人都會有前驅症狀,如局部不適感、下肢靜脈曲張、頭痛、失眠、易怒、疲勞、不能勝任工作、腹脹、噯氣、便秘或腹瀉、腎絞痛等。
此時期的病人會在受累關節部位出現劇痛症狀,在病發的早期較常侵犯單一關節(占90%),其中約有半數發生於腳掌骨關節跗跖關節,因此病人疼痛難忍,無法穿上鞋子,發展到後來,也很有可能會侵犯到多處關節,有時也可能只侵犯其他部位。痛風常犯部位包括大腳趾、腳背、腳踝、腳跟、膝、腕、手指和肘等部位,但其他部位也會發作。對應注意診斷的重點,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切勿以為其他部位的疼痛一定不是由於痛風引起的。
急性關節炎第一次發作多數於凌晨1-2點,94%在單個關節,累及下肢達95%-98%。遠端關節占90%,半數以上病人第一次累及大腳趾的跖趾關節內側面,嚴重過敏時,蓋上被褥即可有疼痛感,往往因腳的大拇指夜間突然發作而痛醒。局部有紅、腫、痛、熱、靜脈曲張,觸之劇痛,向下肢放射,至白天可好轉,但局部體徵反而加劇。第二天凌晨疼痛重新加劇,局部皮膚由紅色轉變為藍紫色,有凹陷性水腫。一般持續3-20天左右,症狀逐漸減輕,局部體徵好轉,消腫,皮膚出現皺紋、脫屑。全身情況和局部體徵發展平行。一般體溫正常或低熱,有時也可高達39℃以上,伴有寒戰、全身不適、頭痛易怒、心動過速、腹痛、肝臟腫大、明顯多尿,尤其在急性期發作後。
尿酸值在發作前數天降低,發作末期明顯增高,發作停止後進一步升高,然後逐漸恢復到正常的水平。發作期血沉增快,一般為30-50㎜/h,偶見50-100㎜/h,白細胞增高伴中性白細胞增多。臨床上,病人在就寢前可能並無任何異樣,但痛風發作時所引起的劇痛可能會使病人從睡夢中痛醒,且在受累關節出現嚴重紅、腫、熱、痛現象,令人疼痛難耐,症狀會加重,發冷和顫抖現象也會隨之加重,最痛時猶如撕裂般,令人無法忍受,而後症狀慢慢減輕。
由於局部會出現紅、腫、熱、痛,且常伴隨發燒症狀,有些病人還可能出現關節腫大、積水,且抽取積水時呈黃濁液體,因此有時會被誤診為蜂窩組織炎或細菌性關節炎。
在急性發作期,醫院主要用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服用這類藥物後,會引起血尿酸濃度的突然降低,使關節中早已存在的尿酸鈉結晶釋放、溶解,隨後又會出現一個短暫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發作期。所以,在服用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控制一段時間後,再用抑制尿酸生成或排尿酸的藥物,並且與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戴芬、芬必得或瑞力芬等合併用藥一段時間。這時,秋水仙鹼的用量可減至0.5-1毫克,非甾體類抗炎藥也用較小的劑量,一旦有急性發作的先兆症狀,則可適當加大劑量。
當痛風第一次發作以後,就有很高的機率出現第二次,第三次......而在尚未進入下一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的時間,就成為痛風發作間歇期。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在痛風的四個階段中,患者最輕鬆的一段時間。一般來說患者在這個階段時,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也不會特別感到疼痛,導致患者很容易就掉以輕心。
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過後,雖然痛風消失了,但若沒有將血液中尿酸維持在標準值以下,沉積在關節處的尿酸鹽結晶並不會因此消失,它會停留在原處,等待下一次的發病,這時,只要體內尿酸值一升高,痛風就會再次找上我們。
作者:胡茜-貴州省畢節市第三人民醫院
大多數病人一生中反覆發作多次,某些病人發作後從未復發,多數病人的發作間隔時間為6個月至一年。少數病人的發作間隔時間可長達5-10年。據有關資料報道在第一年內復發的為62%,第一年至第二年復發的為16%,第二年至第五年復發的為11%,第五年至第十年復發的為4%,有7%的隨訪病人在10年或10年以上並未復發。對於未用抗高尿酸藥物治療的病人,其發作次數會比較頻繁,至晚期時,還會累計多關節,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緩解慢。在間歇期僅根據痛風病史和高尿酸血症來診斷比較困難,但抽取跖趾關節液體,如能找到尿酸鹽結晶,將有利於診斷。
痛風發作間歇期長短不等,可能會持續一兩天或幾周。有一部分病人很幸運,他們的痛風會自然消失,不再復發,但是大多數病人會在一年內復發。反覆發作後發展為多關節性,病情嚴重,發作期較長,且伴隨著發燒。
作者:曾強武-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有些人會問,難道沉積的尿酸鹽結晶就永遠留在原處,影響我們一輩子嗎?其實,如果我們可以把尿酸值一直維持在標準值以下,尿酸鹽結晶還是有可能會由沉積處釋出再次溶解於血液之中,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若能夠如此,自然也就可以延緩下次痛風發作的時間了。
對於痛風患者來說,無論哪種疾病,都應該遵循「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好好控制血尿酸,就很有可能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
初期的痛風,大部分只發生在大腳趾腳踝的關節處,但隨著多次、反覆的發病,體內多餘的尿酸不僅會蓄積在關節腔內,還會向皮下組織慢慢沉積,患者就進入了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主要表現為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路結石及痛風性腎病。
在這個階段的患者,一旦發生痛風的症狀,就不像之前那樣只發生在單一關節處,而是全身上下,只要有尿酸鹽結晶的地方,都有可能誘發痛風,雖然這時候的疼痛,會比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稍微輕緩一些,但相對的時間會延長許多。
痛風石是第一次急性關節炎發作後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被耽擱了十餘年後產生的特徵性改變。一旦形成痛風石,腎功能損害、糖尿病、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的發病風險就會增加,同時心肌梗死,中風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也可能被引發。有些患者甚至因為害怕被取笑或他人異樣的眼光,而變得不敢出門,心理受到影響,甚至會產生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痛風石形成過程隱匿,小的不能觸及,大的肉眼可見。痛風石出現的時間是在痛風發病後的3-42年,平均出現時間為十年。少於5年就有痛風石的人比較少見。10年後約一半病人有痛風石,以後逐漸增多,20年後只有28%的病人無痛風石,下肢功能障礙者達24%。尿酸沉積在關節內和關節附近,與血尿酸濃度密切相關。
出現的部位按頻率依次為耳輪、手、足、肘、膝、眼瞼、鼻唇溝。比較少見的部位有脊椎關節、心肌、二尖瓣、心臟傳導束和咽部等。初期形成的結石較軟,表皮呈紅色,內含乳白色液體,其中有尿酸鈉結晶。數周內,急性症狀消失,形成較硬的痛風石,並逐漸增大,使關節受到破壞,出現僵直或畸形症狀,關節活動受限。痛風石可以潰爛,形成瘺管,化膿較罕見。
慢性關節病經過10-20年演變,累及上下肢諸多關節受損。由於痛風石的不斷增大增多,尿酸鹽沉積於軟骨及關節周圍結締組織,纖維組織增生,骨質破壞,導致關節僵直、畸形,可出現假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樣關節,使功能完全喪失。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看出痛風不同時期出現的病症也是不一樣的,隨著痛風的病情嚴重相機會出現一些其他的症狀,給痛風患者造成的傷害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因此對痛風的治療越及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