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溢「新」——海東脫貧攻堅創新篇

2020-04-08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創新開放是一道光,照亮脫貧攻堅的路。

海東市多民族聚居,產業結構單一,農村人口多,耕地面積少,多以淺山腦山為主,其貧困規模、貧困深度遠遠高於我省其他地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海東脫不了貧,青海就難整體脫貧。」

好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海東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六個縣區中,平安區、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已經脫貧摘帽,樂都區、化隆回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已脫貧,等待驗收結果。

脫貧清零的「法寶」除了黨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精準落地,多部門通力合作,扶貧幹部的嘔心瀝血,貧困人口的自強不息,還有什麼值得總結與探尋的?

我們上山下田,走村入戶,與縣鄉村幹部探討,與貧困戶交流,與致富帶頭人對話,努力從摘帽的區鎮尋找體會,從正在努力告別貧困的鄉村探索做法。漸漸地有兩個詞彙熠熠發光:「創新、開放。」它既是新青海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海東脫貧攻堅路上探索出的寶貴經驗。

走出深山拓視野

只有走出去,轉一轉,看一看,才能知道海東缺什麼,海東的優勢何在,海東與沿海城市的差距在哪裡,這既是在更高平台上對自身的重新認知,也是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視野落點所在。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遠離故土尋生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一門心思想擺脫貧窮的兩化人(循化和化隆)走出大山,順黃河而下,一張桌子四個板凳,在內地沿海城市開始了靠拉麵改變生活的時光。

親幫親鄰帶鄰,這是海東市最早由農民自發組織的闖世界的雛形。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拉麵已成為海東農民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依託這碗面,貧困人口「掙了票子、育了孩子、換了腦子、練了膽子、拓了路子、創了牌子」,實現了特色拉麵產業的「六子登科」。

海東拉麵產業究竟有多強?從規模上來說,截至目前,拉麵店的總數達到27740家,實現經營收入81億元,實現利潤28億元,從業人員17.3萬人,在國家商標局註冊登記的拉麵自主品牌75個,共有品牌門店687家;從延伸的足跡看,不僅國內數百個城市拉麵店星羅棋布,包括馬來西亞、俄羅斯、韓國、土耳其、日本等國家都有海東人開設的拉麵館,數量達到20餘家。

站在新的時代,透過新的視野,審視自身短板,他們深知海東拉麵缺乏的是「頂天立地。」當民眾的自發行為形成一定規模,再想突破,如培育品牌,延長產業鏈,傳承民族文化,涵養稅源等等就需要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不僅拉麵要走出去,海東的優勢資源也要走出去。

2019年6月,青海海東(俄羅斯)特色商品暨青海拉麵展示會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青海拉麵、牛羊肉製品等100餘種高原名優特色產品走進俄羅斯。海東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麥爾」餐飲連鎖、互助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負責人走出國門看世界,大家普遍的一個感受是,海東走出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甚至是群眾脫貧增收的優勢,完全具備條件與可能。

互助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曉莉回國後信心倍增。「帶到莫斯科展銷的土族刺繡,深受當地市民喜愛,沒多長時間就售罄。這次出去也學到了些東西,想著與拉麵店合作,將我們土族的刺繡賣到國外,為土鄉繡娘再增收。」

其實,這不僅僅是蘇曉莉的想法,所有走出去的老闆、企業負責人都腦洞大開,固步自封只能原地打轉,只有樹立開放創新的理念,海東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貧困戶的收入才能更多更持續,脫貧攻堅的成果才能更鞏固。

開放創新壯產業

傳統觀念中,海東要想脫貧難於上青天。川水、淺山、腦山並存,後兩者占比更大,基本屬於靠天吃飯。農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荒山荒坡上也長不出「金疙瘩」。

區別於前輩們的傳統觀念,廣袤的沃土上,今天成長起來了一批鄉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根植於農村卻超脫於農村,目光瞅準的是市場、瞅準的是未來,是用產供銷的理念經營農業。

昔日的樂都區卯寨溝,一道田、兩行山,靠天吃飯,十年九旱。過去這樣的地方是沒有希望的地方,每年盛夏村子裡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外闖蕩多年的李連和,回村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村裡美起來、村民富起來、百姓腰杆挺起來。

多年來的積累和見識讓李連和明白,未來旅遊的主陣地在農村,旅遊消費資源在農業。回鄉後的李連和綠化荒山,新建卯寨景區,打造花田經濟和富硒蔬菜採摘,讓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窩窩。

開放創新的驅動下,卯寨產業結構大轉變。由原來單一的農業,向加工業、服務業滲透,形成農村一二三產的融合,成為我省鄉村旅遊示範帶動的典型。

當下,海東發展鄉村旅遊如火如荼,用遍地開花形容也不為過。但是獨樹一幟的少之又少,深究原因,在於缺乏創新的理念,東施效顰,「看見別人幹什麼,掙了錢,我就跟著幹什麼。」

互助卓扎灘景區倒是個例外。從一個采砂大砂坑,到現在「打卡」的網紅點,不得不說,這是海東鄉村旅遊「逆襲」成功的典型。

昔日的卓扎灘村,原本想藉助租地開設砂石場獲得村集體經濟,但沒想到村集體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反倒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幸有中央環保督察的強力推進,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扎灘村村民眼裡開採多年的機器聲終於停止。填坑造田,種花、種菜、種經濟作物?不!依託卓扎灘村依山傍水的旅遊資源,一個由「資源掠奪型」轉向「生態友好型」發展的項目——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孕育而生。

2018年初景區建成運營,開發出了農事體驗、文化演藝、休閒遊樂、餐飲娛樂等板塊,擁有了春賞花、夏玩水、秋賞景、冬玩雪的四季旅遊接待能力。而在經營上,打破了傳統的大承包方式,採用大股東帶頭,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形成了村集體+企業+合作社+村民的全新運營模式。不說吸引遊客多少,不談旅遊收入多高,單就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28000多元的成績單,足以讓人們感受到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帶來的效果。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當下的鄉村旅遊過多的在於觀賞品嘗,喪失了體驗的樂趣,再看卓扎灘景區就顯得彌足珍貴。開放創新富了卯寨溝,火了卓扎灘,詮釋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完美結合,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蜿蜒道路上實現了後來居上。

求變求新求突破

脫貧攻堅中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如何將產業發展好發展優,需要摒棄固有觀念,以創新的思路走穩發展壯大之路。

早些年,我省中藏藥材種植在海東興起,海東農民紛紛脫離傳統農作物種植,肥沃的耕地上種滿了黨參、黃芪、當歸等藥材,一年收成好時每畝能收入15000元左右,是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的數倍,諸多農民也依託機遇,富了錢袋子。

這兩年來,全國市場供大於求,藥材產能過剩,導致藥價成倍下跌。一些頭腦靈活的種植戶摒棄傳統的藥材種植局限,進行藥材收購深加工,不但減少了藥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在「哀鴻遍野」市場環境下覓得一線生機,甚至還有不少盈利。

海東市常青苗木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胡廣智,在一步步變革與創新中,讓合作社走得更穩,群眾增收更多。2012年之前,胡廣智做著苗木生意,後來苗木市場行情看落,輾轉到中藥材種植。 2015年開始,種植規模逐年增加,等到藥材行情下跌時,又輾轉中藥材加工。

諸多的事情,只有反覆琢磨、反覆思考,義無反顧地做了,才能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才能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河湟地區培育出成片的羊肚菌,三川大地結出葡萄釀造葡萄酒,平安區富硒的土地上種出人們印象中南方才能生長的金絲皇菊……創新的理念與實踐在這片土地上蔚然成風。

相對於基層群眾的變革與創新,這兩年政府層面的「變」更具有硬核色彩。

從民和縣北山鄉整鄉易地搬遷,再到我省最大易地搬遷安置點樂都區七里店,不難看出,以政府決策實施層面的變革,倒逼著群眾產業發展、擇業就業、思想觀念都發生著巨變,脫貧攻堅實現著從「輸血」到「造血」的清晰轉變。

政府層面的創新,帶來的效果更是意想不到。

去年初,海東市舉辦的「青海年·醉海東」火遍了朋友圈,特色商品大集、農產品展銷、非遺展演、文化娛樂等一項項主題活動,讓海東各區縣賺得盆滿缽滿,投入產出的最終結果令諸多人意外,同時也極大地提振著海東市上上下下乘勝追擊的信心。

不得不說,海東市「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是政府層面一次極為出色的創新之舉,為扭轉海東地處西寧蘭州兩大省會城市之間方方面面的「尷尬」處境,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依託政府層面的謀變創新,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作風的轉變和思路的開闊。換個視角看自己,海東政府層面的謀變更堅定更有力有效。

解放思想才能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才能勇立潮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JPLV3EBrZ4kL1ViE1Bc.html









好兄弟,謝謝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