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經常打高爾夫球的人,應該有個共同的心得:
一個新手很在意障礙物。
比如,很多球場的果嶺前都會有個水潭,那會給新手很大的震懾力。因為他們害怕把球打進水裡。
於是,他們會問球童,多少碼才能過水?但凡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往往會把球打進水裡,這條法則屢屢應驗。
而老手則不會。他們直接忽視水潭的存在,詢問球童,小球到果嶺有多少碼。於是乎,球不僅不會下水,往往還會漂亮地打上果嶺。
這似乎有點唯心論的意味,好像你不關注水,水就真的不存在了一樣。不過,這確實在心理學中有個說法: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是鋼索表演藝術家,他以不使用任何安全措施而聞名。而且,他從來沒有出過事故。
然而,這一切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終止了。他發生意外,從鋼絲上掉了下來,一命嗚呼。
是什麼導致這場致命的意外?是難度太高了嗎?不是,難度和往常一樣,而且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就掉了下來。
是他準備不充分嗎?也不是。事實上,他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琢磨每個動作和細節,比任何一場表演都要準備的更為充分。
這一切的發生可能恰恰是因為,他太看重這次表演了。
因為這次的觀眾,很多是美國的知名人物,並且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如果表演成功,瓦倫達將名垂青史,同時也能帶給自己空前的名利。
想必,這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壓力吧,以至於他在表演前不停地對妻子說:「這次太重要了,我不能失敗,一定不能失敗,失敗了就完了,全都完了......」
這也許就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瓦倫達太關註失敗了,而不像以前那樣,只是專注於如何走好鋼索。
當你太想贏時,往往患得患失,注意力也會聚焦在失敗上。你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會不自然,你的水平也得不到正常發揮。
因此,「失敗」仿佛聽到了召喚,尾隨而來,這就是瓦倫達效應。
我經常說,辯證無處不在,關於瓦倫達效應也是如此。想贏是好事,但是不能太過分。
什麼叫過分呢?那就是太害怕輸。你可以想要贏,但要告訴自己,即使輸了也能接受,這樣往往就能避免瓦倫達效應了。
當然,對於瓦倫達本人,他的失敗在於太過看重表演結果,因此無法接受失敗。這種狀況無解,最好的辦法就是終止表演。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不會有以生命為代價的賭局。
所以,你可以告訴自己,這次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可是無所謂,大不了從頭再來一次。如此一來,往往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剛剛開始講課時,就遇到了瓦倫達效應。總怕自己講不好,會讓學員不滿意。所以,注重每一個細節和措辭。然而,往往很生硬,效果也很不好。
後來,放鬆了要求,告訴自己,權當是和學員聊天了,只要沒有學員站出來罵我,就算成功了。
這樣一來,竟然很受歡迎,課堂氛圍很好,大家都說生動又有趣。於是,我也保留了這樣的風格。
美劇《絕命毒師》大獲成功。媒體採訪導演吉里根時,問他成功的原因,他說:「就像你要把一個紙團投向遠處的垃圾桶,有時你悉心準備,保持專注,注意姿勢,這時你肯定投不進。
但如果你只看那垃圾桶一眼,輕鬆隨手一丟,一般就能投進......」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絕命毒師》題材有點太過反常,團隊成員都覺得會以失敗告終。
但吉里根的態度很明確,就當是玩。他對團隊成員說,你們這輩子還有什麼機會去了解毒品製造?
這種心態反而讓團隊成員們都放得很開,各種想法應運而生。反正又不用去贏什麼大獎,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戲拍好即可。
誰知,結果讓所有人大為一驚,《絕命毒師》成為了吉里根的代表作。
你看,我們經常說「不要執著」,似乎是一句雞湯,其實並非如此。
這意味著你是在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那些重要的事,如此,你才能心無旁騖,不會患得患失。
正如,你想要跳躍懸崖,只需看著對岸,而不要凝視懸崖太久。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表達的,可以告訴我。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56天。
-END-
就問你有沒有食慾? ——攝於2019年10月10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了解更多,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