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偵探推理。
從鼻祖愛倫·坡開始,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雷蒙德·錢德勒、松本清張、東野圭吾……
偵探小說在一眾優秀的小說家那裡獲得了空前發展,也分化出了各種類型。
上個世紀開始,很多偵探推理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成了一個頗受歡迎的類型。
但是和很多其它類型的電影一樣,偵探推理電影如今也慢慢沒落了。
除了時代和歷史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套路幾乎寫光,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刁了!
令人意外的是,在2019年年末竟然意外出現了一部人人拍手稱讚的佳作。
IMDb8.1分,爛番茄96%,豆瓣8.4分。對於一部偵探片來說,真是讓人驚喜的成績!
那麼,這部偵探片緣何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利刃出鞘》
首先,電影的陣容十分強大。
兩大主角,分別是「007」 丹尼爾·克雷格和「美隊」克里斯·埃文斯,感覺次元壁要破了怎麼辦?!
導演則是曾執導過《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和《環形使者》的萊恩·詹森。
當然,對於一部偵探片來說,最重要的肯定是縝密的故事邏輯了。
乍看起來,《利刃出鞘》是一部向「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現代謀殺懸疑片。
故事背景設置在古典偵探小說最常見的封閉空間———私人獨棟莊園裡。
故事開始於莊園主人老哈蘭割喉自殺而死,隨之偵探布蘭科受僱傭來到這裡調查案件。
老哈蘭的幾個兒女和孫子、孫女們個個心懷鬼胎,且都有作案的動機和嫌疑。
所有的開場設定都符合常規的偵探小說敘事,按照慣例,觀眾不禁猜測下面的情節,肯定是偵探一點一點抽絲剝繭找出兇手了。
可是故事接下來卻沒走尋常路!
在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觀眾就得到了一個看起來十分可信的答案,而且這個答案是當事人瑪塔親口說出的。
瑪塔,莊園主人老哈蘭的護工,在老哈蘭生日當晚無意中給他注射了大劑量的嗎啡。
可是老哈蘭面對死亡卻鎮定異常,不僅沒有自救,反而偽裝成是割喉自殺。
原來,老哈蘭本身是個成功的偵探小說作家,死前他設計了一系列行動,就是像要幫助瑪塔掩蓋真相擺脫嫌疑。
瑪塔的自述加上回憶的畫面,一切看來順理成章,哈蘭的死亡真相就這麼被揭示了出來。
可是,真正的戲劇性由此才開始上演。
事情遠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瑪塔視角下的案情也僅僅是冰山一角。
老哈蘭死後,他的巨額遺產通過一紙遺囑全然留給了護工瑪塔,這令他的家人們格外惱怒,人人都想奪回遺產。
自然,此時瑪塔成為眾矢之的。
偵探布蘭科此時受僱傭前來查案,很明顯,僱傭者的目的就是要給瑪塔定罪。
布蘭科很快就發現了這是個圈套,他意識到自己似乎正在成為別人的一顆棋子。
對他來說,這樁案件就像一個甜甜圈,案件的核心始終空洞洞。
大家跟隨布蘭科的思路可以試想:是誰僱傭了布蘭科前來查案?
如果案件就這麼結束,顯然結果是瑪塔定罪,遺產重新分配。
不得不懷疑,僱傭者有意在引導布蘭科到達這個瑪塔所言的「真相」,從而實現遺產再分配的目的。
所以,故事的轉折點來了!
隨著遺產繼承人的意外公布,人性的嘴臉逐一顯露,最終的謎底才開始浮出水面……
老實說,這部《利刃出鞘》確實顛覆了以往常見的偵探敘事,它通過巧妙的構思,在「真相」之外又為觀眾揭示了一個更大的「真相」。
觀影過程中瘋狂反轉不斷打臉,真正做到不到最後一秒不知真相全貌,甚至看完了還可以有多種解讀。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一點,雖然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個不折不扣的偵探片,但其實推理的成分並不是很多。
故事之所以看起來順理成章,能夠一步步推進,一方面靠觀眾對偵探布蘭科的信任,另一方面依賴於觀眾對女主角瑪塔的情感認同。
(希區柯克敘事方式的典型《迷魂記》
不同於推理影片的常見模式,本片的謎底在中途早早揭開,卻又留足懸念吸引觀眾將其顛覆。
通過視角和回憶畫面的選擇性說明,故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洽,從而讓觀眾相信,背後藏有一個更大的真相。
所以,與其說這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偵探小說,不如說更像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