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300年的省會,現是一座宜居的地級市,更是黃梅戲的發源地

2020-06-14     乍暖

原標題:安徽近300年的省會,現是一座宜居的地級市,更是黃梅戲的發源地

安徽的西南部有一座名為「安慶」的地級市,它位於八百里皖江的源頭,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

清朝時期,安慶一直是安徽第一大城市。安慶作為長江從江西流到安徽的第一座大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交通非常便利。安慶的商人從事茶葉、食鹽等貿易,賺得盆滿缽滿。也曾為安徽的省會近300年的時間。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眾多民間故事的發生地,是「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安慶文化。

黃梅戲在安慶形成和發展,在2006年黃梅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黃梅戲」,最著名的便是《天仙配》,該是家喻戶曉的。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早期的黃梅戲,與安慶當地的民間藝術相結合,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

後黃梅戲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

最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表演形式可謂載歌載舞、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從安慶地方小戲逐漸成長為全國性劇種,併名揚異域。曾有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以至於港台電影界在一段時期內大量出現所謂「黃梅調」的電影。

安徽省桐城縣羅嶺人的嚴鳳英,是黃梅戲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王少舫是黃梅戲生行的代表人物,他的唱腔吸收了京劇的唱法,很有特色,辨識度很好高,行腔吐字均有獨到之處,韻味無窮,為後人爭相摹唱。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寶蓮燈》、《白蛇傳》、《天仙配》、《女駙馬》等。

黃梅戲的誕生,起初是黃梅當地人背井離鄉中,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加上來到安徽之後,慢慢穩定下來。歌詞中中能體現男女情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於美好愛情的守護。題材樣式很多,不多很多都是歌頌美好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FedsXIBiuFnsJQVql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