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對瓷器並不懂,但來到位於江西的中國瓷都景德鎮你一定會被這裡深厚的瓷文化所吸引。在深受薰陶的同時,你會好奇於瓷器究竟有何奧秘,為何能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在景德鎮的古窯,我親眼見證了泥土在充滿智慧的工匠手中變成精美器具的過程。傳承千年之久的瓷器製作工藝和燒窯技巧,如今已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展現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魅力。
拜見窯神童賓
從走進古窯園區大門開始,到處都能看到與陶瓷有關的元素,坯體碎片裝飾在圍牆上、廢棄的窯磚、碎瓷片被當成了甬道的鋪路石。這裡是一個以瓷文化為主旋律的瓷器世界——青花和彩釉是兩個主要的大類,與青磚綠樹的園區搭配毫不突兀。
窯神童賓是景德鎮制瓷的靈魂人物,他的雕像就矗立在剛進古窯的明顯位置。據傳,童賓是明代萬曆年間某個窯口裡的把樁師傅。當年萬曆皇帝要求燒青花大龍缸,以當時的燒造水平,燒造這種大器型非常困難。督陶官以窯工性命作為威脅,童賓為了抗議朝廷,在一次燒窯過程中跳入窯爐當中,次日開窯,龍缸奇蹟般完成。萬曆皇帝封童賓為「風火仙師」,現在景德鎮的里村,還有條童賓路,童姓家族的後人依舊居住在村中。
景德鎮古窯,並非只把精美的成品瓷束之高閣讓人遠遠觀看,走進傳統手工制瓷作坊,近距離地了解制瓷的全過程才是這裡令人著迷的地方。
72道工序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件瓷器要經過72道工藝才能完成,而古窯的每一位師傅一生只專注於做一道工序,技藝都是如火純青。一位老師傅正在進行製作瓷器的第一道工序——拉坯,遊客們好奇地圍觀。在轉動的輪盤上,他用手將泥拉製成標準的圓形,就像變戲法一樣,控制厚薄,然後開始旋削。不久,一個碗坯便騰空出世。整個過程,從頭至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這位老師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拉坯技藝傳承人——王炎生。年過八旬的王老先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他從10歲起就跟著父親學拉坯。對於拉坯,他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當然也有著一套自己的製作原則—— 一氣呵成、薄而堅固,因為他要讓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活起來。這似乎是一種思想潔癖,但仔細咀嚼後卻讓人欽佩。他要的不是物質上的追求,更是一種純粹的,方方面面、盡善盡美。這似乎也是景德鎮眾多傳承人的縮影。
王師傅工作的這個「車間」,就是傳統手工制瓷作坊,在拉坯工序之後,還有利坯、印坯、挖足、施釉、畫坯等制瓷工序,一位位老師傅也都在忙活著各道制瓷工序。
1360攝氏度與青花瓷
走出作坊,架子上是速燒過的坯體,旁邊的一位師傅說道:「這個可以碰了,低溫燒制過的坯基本上摸著沒有問題了。」他口中的低溫是600-800攝氏度,而高溫則是指1360攝氏度以上,這組數字讓我始料未及。景德鎮最著名的青花瓷,一定要在1360攝氏度以上燒造。
在景德鎮燒瓷的人如果只燒中低溫的瓷器,會被別人瞧不起。雖然低溫燒瓷可以節約成本,但是燒瓷就跟燒鐵一樣,溫度越高瓷質密度越緊實,釉面也就越結實,瓷器就更耐磨耐用。當然,燒制溫度也因瓷器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很多人會對這個1360攝氏度的標準產生好奇。要知道,現在很多窯廠都用電窯、氣窯,溫控時間都很好操作,跟烤麵包似的,非常方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來的老技術又是怎麼辦到的呢?
窯爐里的故事會
帶著這個疑問,就要深入有著300年歷史的鎮窯內部。這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景德鎮窯,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柴燒瓷窯。窯爐從頭至尾有18米長,最高5.4米,窯尾有根16米高的煙囪,燒窯時會把前部的火抽到窯尾,溫度控制就要看窯頂了。
窯壁上有碗口大小的孔,叫看火孔。控溫的把樁師傅會通過外面樓梯走到窯頂上,通過一個傳統的辦法來監測溫度——往火孔里吐一口吐沫,通過吐沫在火焰中的瞬間變化來判斷窯溫,這是一種現在仍在沿用的唾液測溫法。看來傳統工藝有著機械無法代替的人文元素!
據古窯的師傅介紹,在瓷器悠久的燒制過程中,把窯溫控制在1360攝氏度並非一蹴而就,這個技術經歷了漫長的摸索過程。在宋代的時候,窯溫是不到不了1360攝氏度的,最高只能燒到1200攝氏度左右。經過匠人們的反覆嘗試,在窯爐造型上做了改良,使窯爐具有蓄溫能力,到了元代時才將爐溫提升到1360攝氏度。於是,舉世聞名的元青花橫空出世。
在古窯遊覽,可以感受到瓷都景德鎮燒瓷人的專業,精細的手藝和對瓷文化的執著。帶著對工匠師傅和瓷器的敬畏之心,與古窯里的師傅們聊聊,你的景德鎮之行會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