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蛋黃酥
出處| ins生活原創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
你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點、甚至是缺陷嗎?
前些日子,吳鎮宇12歲的兒子費曼在微博上披露自己的秘密:他有舞台恐懼症和社交焦慮。
不得不說,費曼很幸運。
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是粉絲們滿滿的支持和理解。
可是現實中,這個世界對內向者一直充滿了偏見,認為內向是一種錯,一種有問題不健全的性格。
01
內向成了一種「錯」
「都怪我太內向,不太會跟人溝通。」常聽到有人這樣描述自己。可是,內向真的是一種錯嗎?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今天,內向慢慢變成一個貶義詞,如果有人說:「你真內向」,言語裡就自帶一股同情、憐憫甚至責備的色彩。
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這個詞被賦予了很多別的含義:
社交恐懼,保守,悲觀,孤僻,沉默寡言。
總之,沒一個好詞兒。
小時候,家長和街坊鄰居:「這孩子,這麼怕生,長大肯定沒出息。」(內向=沒出息)
上學了,老師:「是個聰明孩子,就是太膽小,以後只能吃公家飯。」 (內向=保守)
找工作,面試官:「我們需要那種勇於表達自己、積極進取的員工。」 (內向=沒有進取心)
相親後,姑娘:「太悶了,以後肯定不懂情調。」(內向=無趣)
父母擔心,同齡人疏遠,公司嫌棄,內向的人就像個異類。讀書、工作、相親,走到哪兒都會被人說:「哪都行,就是太內向」。
事實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是偏內向的,如果內向是一種缺陷,那豈不是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病人了?
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不同。
不是所有的樹都要結果,也不是所有的魚只能待在海里。
02
我們每個人,
都是既內向又外向
長輩、同學、同事、身邊的人總是急於給你扣上一頂內向的帽子,以為內向的人什麼時候都內向,以為外向的人永遠和內向沾不上邊。
錯了。
曾從事人格結構研究的心理學家榮格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內向型因素,也都有外向型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暢銷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 蘇珊•凱恩,就是一個內向的人,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
她小時候曾被父母送到夏令營進行鍛鍊,我們都知道西方文化里,更喜歡開放熱愛表達的人。
看著老師帶領同學們故意讀錯單詞而喧鬧,她非常不解,不想參與,但還是假裝投入。
就是這樣一個人,用了七年時間,寫完這本書,用了一年的鍛鍊,走上TED演講的舞台。
可見,每個人都兼具內向和外向兩個方面的性格,當自己真的需要另一面時,就會去找最合適的呈現方式。
而且,即使蘇珊內向,她也一樣喜歡外向的人,有很多外向的朋友,她的老公也不例外。
同樣,很多外向的人也有著內向的一面。謝娜,一個一出場就自帶笑聲bgm的主持人,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但在《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她站在告白台上哭著說,自己並不善於和父母溝通,總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對待父母。
所以,沒有絕對內向的人,也沒有絕對外向的人。
而武斷地否定某一類性格的人,並不英明,也毫無意義。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類性格完全相同的人,那該有多單調乏味。
03
「別再逼我外向了!」
性格既然無絕對區別,自然也沒有高低之分。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可就是有些人老想改變你,對你說,「你的性格該改改了!」
《人間失格》這部小說里就有一句關於「改變性格」的話:
「我將懊惱暗藏於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鬱和敏感,竭力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逐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胎。」
強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逼一個內向者變得外向,一般只會適得其反。
紀錄片《零零後》里,有個小男孩叫於錫坤,他就是典型的偏內向的孩子。
於錫坤喜歡做實驗,喜歡魔術,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為了讓他變得外向,媽媽送他參加小主持人學習班,同去的小夥伴後來都升到了更高的班級,而他還在原來的班級,依然喜歡獨處。
為了鍛鍊他的獨立和人際交往能力,媽媽又送他去參加英語夏令營。在那裡,外教會領著孩子誇張地朗讀和表演,小錫坤還是選擇一個人躲在宿舍里。
為此,小夥伴嫌他不熱情,老師表示無可奈何,於是媽媽來到營地,好說歹說讓他去參加活動。
結果, 小錫坤背對著鏡頭 掩面大哭了起來。
是啊,讓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強行融入喧鬧的環境實在是強人所難。他鼓起勇氣,卻還是一臉茫然,面對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群體,他剩下的只有不知所措。
媽媽嫌他不自信,可在小錫坤介紹自己的發明時,他的眼睛裡閃爍著少見的光芒;表演魔術時,他笑得是如此自信輕鬆。
另一個叫一一的孩子性格也內向,老師試圖說服她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她拒絕了:「我有權利這樣,我不想要好朋友。」
一點也沒錯,獨處是一個人的權利,是一個人的選擇。
一個內向者想要變得外向,偽裝去合群,對自己來說很難,沒有必要,而且這也是根本無法改變的。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研究發現,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難以真正改變。
外向與內向的人在大腦生理結構天生就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因為有的人只有在獨處里,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存在,就像有的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找到幸福一樣。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里說過一段話,說出了所有內向者的心聲。
武志紅也說過,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是非對錯之分。
04
內向不是劣勢,
反而是一種天賦
羅永浩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曾看過一個故事:
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一個長著一頭金髮的7歲男孩,平日裡最喜歡反反覆復翻閱那套幾乎有他三分之一體重的大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逐字逐句地看,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再長大些,他喜歡一個人待在地下車庫裡,專心搗鼓自己的事。甚至連媽媽叫他吃飯,他都不感興趣。有一天他媽媽忍不住問他:
「你在做什麼?」
「我在思考。」
「你在思考?」媽媽感到十分不可思議,以為兒子患上了什麼心理疾病,立馬拉他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仔細觀察了他之後,只給了這位母親一個建議——「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他說:「內向的人可以花好幾天去想一個棘手的問題,並強迫自己想出領域的最邊緣處在哪,並能閱讀任何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文章。」
美國就有一項歷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性格英才的人數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據說,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當《哈利波特》的點子出現在羅琳腦海時,當時她在旅行的途中,手邊並沒有筆可以讓她記下來,她說:「我真的太害羞了,連跟別人借一支筆都不敢開口……」
再比如沃倫·巴菲特、史匹柏、愛因斯坦、村上春樹、羅斯福、甘地、李嘉誠……
寡言、獨處等行為,恰恰養成了他們集中的專注力。他們有自己的性格優勢,安靜內斂、謹慎仔細,會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在獨處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能量。
而且,他們在創作,藝術,科研等領域有著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天賦。
愛因斯坦,這位被奉為天才的人,很晚才學會說話,一直到7歲時依然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
多年以後,當人們問他為何能在1905年提出那麼多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理論,他只是說:「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
他還說過: 「寧靜生活的單調與孤寂能啟發創意的思維」。
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所以我們看到,習慣沉默的張小龍研發出了微信,偏愛獨處的扎克伯格建立了眾人追捧的Facebook。內向的他們,設計出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社交應用。
假如沒有內向的人:
這個世上就不會有進化論、萬有引力、相對論;
不會有哈利波特、指環王和史努比;
也不會有《我有一個夢想》的經典演講和《向日葵》、《格爾尼卡》的傳奇。
在大家談天說地的時候,很少表達的那個人往往是認真傾聽、仔細觀察「內心世界」的人。
世界不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所擅長的,正是外向者所稀缺的。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種天賦,是一個禮物。
05
需要改變嗎?
不,做你自己就好
不過,有不少內向者會覺得,進入社會後,如果自己還很內向,如果自己不合群,會惹領導厭惡同事嫌棄,這個社會對內向者並不友好。
前年,《奇葩說》第五季的收官決賽辯題就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沒有那麼不合群,而表現得外向,似乎是成年人之間心照不宣的社交準則。
可正如顏如晶所說:「(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武志紅自曝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曾花了五年的時間,強迫自己和他人多交流,刻意變得風趣幽默。後來朋友確實變得越來越多,可他覺得好累,覺得那不像自己,於是又變了回來。
作為內向的人,最不能做的便是演繹「被期待」的自己。或許,所謂的不合群,只是你還沒找到想合的群。
合群不是解藥,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我們的目標,都是去遇見自己心目中的星辰大海。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讓不合群的人、讓內向的人,享受他們不合群的快樂,這個世界會是更文明、更進步的世界。
假如你身邊有內向的人,請放下偏見,看到他們閃閃發光的時刻。
假如你是個內向的人,你有一件事必須要做,那就是放下所有討好和偽裝,做自己。
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