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他在自縊前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上寫的什麼?

2019-09-17   鄉土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看恢復江山社稷無望,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又逼皇后、貴妃自盡後,自己到煤山選了一棵歪脖樹自縊而死,死的時候才三十四歲。崇禎自殺前寫下了一封遺書,全文不足百字,但看過的人無不感慨,那麼他寫了什麼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崇禎生前的「事跡」。

崇禎即位的時候完全就像是中了彩票頭獎,本來他從小就不召待見,自己的生母被生父杖殺,先後又換了兩位庶母,可以說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福的。

但由於先前駕崩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沒有子嗣,朱由檢才撿了個「大漏兒」。

1627年17歲的朱由檢登基稱帝了。

一般人對這種意料之喜,大多都會選擇揮霍無度,更何況崇禎接手的還是個「爛攤子」,換成別人早吃香喝辣過活,而崇禎並沒有這麼做。面對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崇禎從中權衡、周旋,以麻痹閹黨之人,後以出其不意之勢殺了魏忠賢,朝廷上下可謂大快人心,要知道當時閹黨不但把持朝政,更迫害了無數的忠貞義士,殺閹黨可以說是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燒到了魏忠賢的身上。

本來想重振朝綱的崇禎皇帝,運氣大概是在登基的時候用盡了,之後便面臨連年的災害,這個是他無法掌控的。

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災害對本身就搖搖欲墜的明朝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沒有糧食吃的百姓自然就會造反,於是李自成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也算是有一套本事,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快速拉攏人心,與崇禎形成了強勁的敵對勢力。

與此同時的後金,也就是後來滿清的前身,不斷騷擾入侵,讓崇禎皇帝忙於李自成和後金之間作戰,不但勞神勞力,更需要耗費大量的國庫資金,本來就已經災害連連導致國庫空虛,面對大量的軍餉根本無法支配,內部譁變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

看到這裡不得不為崇禎叫屈,任是哪個皇帝遇到這事都是一樣的結果,也許還不如崇禎呢!而崇禎也曾為自己辯解過,「朕御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

崇禎再勵精圖治也治不了大明江山的千瘡百孔,當時惡劣的情況,以他一人之力根本無法抗衡。

而且,崇禎皇帝本來就用人多疑,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李自成義軍的將領,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之後崇禎又中了離間計,殺了袁崇煥,真的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向了死路。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是一心想整頓江山社稷,無奈天公不作美,再加上自己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使本就風雨飄搖的明室朝廷,快速走向了滅亡。

1644年,崇禎見大勢已去,便在煤山自縊而亡。

《明史》記載崇禎死前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在臨死之際還想護著自己的子民,哪怕自己被分屍,或許,這就是他對於無法讓百姓過上好生活的償還吧。崇禎皇帝的這封遺書真是聞者傷神、看者落淚。像崇禎這樣的皇帝也算是絕無僅有了,這也難怪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說。

參考資料:《明史》《漢南續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