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松桃自治縣蓼皋街道團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裡,20多名工人正在加工錫箔紙。錫箔紙加工完後,將發往浙江等地。
如今,這個讓100多名搬遷群眾月收入超3000元的扶貧車間,已成為安置點群眾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團山社區自建立以來,通過強化社會事務管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供就近就業服務、解決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等方式,完善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廣設便民服務窗口,讓群眾搬出大山,搬出幸福生活。截至目前,該安置點共完成搬遷入住1264戶6048人,小區道路、綠化亮化、供排水、綜合管網等附屬設施建設均已完善。
近年來,貴州以「五個體系」為依託,全面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以「五步工作法」為抓手全面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見效,走出一條獨具貴州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和後續扶持路子,讓搬遷戶在搬得出的同時,穩得住、能脫貧。
3月21日,普安縣布依茶源小鎮,56歲的梁秀芬正在茶源文化主題公園曬著太陽,年幼的孫兒在旁邊玩耍。「學校就在對面,兒子、媳婦就在鎮上一家手袋廠上班。在安置點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做清潔工,一個月有1500元。」說起搬遷後的感受,梁秀芬掰著指頭一項一項地數著現在的幸福。
學校在對面,親人在身邊,就業在家門口……梁秀芬一家人的幸福很簡單。
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源自貴州紮實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後半篇文章」。
2019年,貴州省「十三五」期間188萬人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全省累計建成安置項目946個、安置住房45.39萬套。與此同時,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後半篇文章」紮實有序。
「樓上住房,樓下工廠。」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利用安置點閒置門面和地下車庫,建成扶貧車間4個,讓新市民尚國珍不出家門就賺了票子,照顧了孩子,過上了幸福日子。
「有醫保,有補助。」三都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移民安置點新市民平秀麗搬到縣城,住上了樓房,不再為看病犯難,兩個孩子上大學也得到政策資助,一家人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學校路程十分鐘,起早摸黑上學路已成過去式。」長順縣白雲山安置點新市民王彪再也不用每天花4個小時接送孩子上下學,學校的環境和教學質量讓他對孩子的未來信心十足。
截至2019年底,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通過原有教育資源和新建成573所學校已妥善解決33萬適齡學生就學,今年掛牌督戰的96所學校將解決剩餘5.2萬適齡學生就近就學問題;就業保障上,全省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共40.89萬戶97.92萬人,已實現就業85.49萬人,100%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社區治理上,836個集中安置區管理單元已批覆設置街道59個,併入相關辦事處(鄉鎮)合併管理683個,已成立社區居委會548個、居(村)民小組2545個,社區陣地建設和治理能力不斷加強;基層黨建上,各集中安置區已成立黨(工)委112個,黨總支207個,黨支部568個,黨小組444個,安置區基層黨建不斷夯實。
2020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更是「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收官之年。省委副秘書長、省生態移民局局長、黨組書記張傑表示,搬遷任務完成後,就要緊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重點,強化措施、持續發力,切實鞏固搬遷成效,在全力抓好搬遷安置收尾工作的同時,全力抓好教育、醫療配建項目掛牌督戰工作,全力抓好後續扶持「五個體系」重點工作,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舉措,堅決按時高質量打贏易地扶貧搬遷硬仗。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悅
2020年03月29日08:59 來源:貴州日報